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宁夏:缺水城市如何承载旱塬造湖“大手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7:49 桂龙新闻网

  新华社银川7月19日电题:缺水城市如何承载旱塬造湖“大手笔”?

  地处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正在实施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工程:用人力在城市边缘打造一个湖泊,规划水面比5个杭州西湖还要大。而这座年平均水蒸发量超过降雨量10余倍、几乎完全靠配给的黄河水滋润的严重缺水城市,能否承载起这样的“大手笔”?

  未经批准,自行上马

  石嘴山市是一座因煤而兴的戈壁城市。2003年初,这个市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在市府所在地大武口区东边的荒野上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挖湖行动。根据市里的规划,约用5年时间,在这里开发整治出一片总面积约43平方公里的星海湖湿地,其中开辟常年性水面20平方公里。

  当地媒体曾报道说,星海湖将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工湖。而市政府一位领导则纠正说,我们绝非要人为地挖出一个湖泊来,而是想依托城市防汛工程的改造,对原有的湿地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在改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同时提升城市品位。

  这个以防汛工程名目开工建设的水利项目,整治的是1980年确定的拦洪库和滞洪区,早年滞泄贺兰山洪水的确有不少湖泊湿地。但记者调查发现,长期以来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加上人为开发鱼塘、垦荒种田和违章建房以及区域内企业肆意堆放工业垃圾,这里真正意义上的湖泊已所剩无几。

  记者还发现,石嘴山在拦洪库和滞洪区内大规模挖湖,既没有组织区内外专家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经过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实际是“首长指示,自行上马”。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有人对星海湖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可是在相关领导及“专家”的鼎力支持和协助下,石嘴山市还是毅然决然地举全市之力,上马了这项“大手笔”工程。

  旱塬造湖,水从何来

  据当地相关水文资料显示,石嘴山市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加上黄河过境分配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700立方米。另据了解,由于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大武口区已经形成区域性开采降落漏斗5个,总面积90多平方公里。

  不论是人工造湖还是保护湿地,都离不开充足的补给水源。规划中的星海湖分为六大区域,如今除新域以外其他区域已经基本完工。预计工程全部整治完成以后,常年性蓄水量可达2300万立方米,而初步估算项目区每年蒸发消耗的水量约为3400万立方米。

  如此巨大的水量从何而来?石嘴山市水利勘察设计室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称:汛期拦蓄贺兰山洪水、经过净化处理达标的城市中水、引黄灌区渗透回流的农田排水即黄河退水;另外,在其他水源不足时,还可从穿湖而过的第二农场区季节性引灌黄河水。

  贺兰山每年有多少洪水?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提供翔实的资料。过去两年多时间,星海湖已经形成的水面多少是来自贺兰山洪水,也无人能够说得清,但是今年前6个月没见着一滴洪水却是不争的事实。每年处理的城市中水是否达标暂且不说,目前每吨0.7元的成本价格,补进星海湖的水量也是少得可怜。而引用黄河水又必须取得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许可证,据记者获得的信息,2004年春天至今,星海湖在无任何许可手续的情况下已经喝掉了1800多万立方米黄河水,这还不包括截流农田渗透回排的黄河退水。

  今年5月,石嘴山市准备将星海湖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资料报至宁夏水利厅后没有通过,要求他们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理由有二:一是几十平方公里水面,先把水账算清楚,有没有足够的补充水源;二是从城市防汛的角度讲,原来拦洪库和滞洪区是空库迎汛,现在市里为搞旅游开发和水产养殖先把水放满了,一旦大洪水来了怎么办?

  水荒逼近,几时警醒

  宁夏深居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境内降雨十分稀少,地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更加缺乏,黄河过境水是全自治区最主要的可用水源。国家每年配给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量已相当紧张,增加配给也不可能,开源的空间微乎其微。

  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黄河上游来水严重偏枯,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黄河灌区接连遭遇“水荒”:2002年冬灌时,全灌区约有180万亩农田没能正常灌上黄河水;2003年春灌时缺水达12.3亿立方米,自治区被迫强制压缩30多万亩水稻。

  这些只是宁夏缺水的近忧。根据对水资源可用量和需求量分析,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在国家分配给宁夏的黄河水量不压减和节约用水的前提下,这个自治区每年的用水缺口将分别达到7亿立方米和16亿立方米,届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

  今年6月以来,宁夏引黄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再度告急。记者在石嘴山隆湖开发区部分乡村采访时,田野里一块块枯萎的小麦和叶子打卷的玉米随处可见,农民们无助地站在干裂的庄稼地里盼水,欲哭无泪。

  一边是“水荒”日甚一日地逼近,另一边却在大规模人工引水造湖。此间一些干部群众感慨,如果奢侈用水之风不能及时刹住,“塞上江南”终究有一天会沦为“塞上荒漠”。

  来源:

  人民网 责编:见习编辑王香菊 作者:姜雪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