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渴望照射到心灵的阳光(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0:00 温州都市报 | |||||||||||||
不适合读书被劝退 从小就在市儿童福利院生活的女孩子冯明明(化名)今年15岁,白净的脸,眼睛大而清澈。 “喜欢去学校上课吗?”记者问。 “不喜欢。”她回答得很快,低头用手指在桌子上划着一些符号。 “为什么不喜欢去上课?” 她开始翻一本娱乐刊物,“我数学不好,语文也不好。” “你在这里(福利院)有学习吗?” “有。”她翻着手上的书,书页翻转着。 “学些什么?” “就是语文、数学、图画,可是我都不喜欢。他们说我不会读。” 冯明明显得有些烦躁不安,转身跑了出去。 市儿童福利院的老师说,冯明明就近在市区某小学上了两年学,后来学校认为她不适合在学校上课,就劝退了她。 福利院里像冯明明一样陆陆续续被学校劝退的学生有五六个。“孩子们被学校退回后,就只能在福利院里接受文化教育了。”福利院里的一位老师这样说。 国家规定,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应该接受正规学校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这些孩子不适合正规学校的教育而被劝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位曾为福利院的孩子上过辅导课的义工告诉记者,被退回来的孩子其实在智力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他们自制能力较差,“在上课的时候,他们老是喜欢提一些无关课文的问题,没有课堂纪律的观念,个别孩子爱随意走动。” 针对这个现象,福利院一位负责人解释,由于福利院里的教学区与宿舍是挨在一起的,孩子们总是穿着拖鞋,任意进出,时间一长,他们认为上课就是这样的,学校的老师也纠正不了孩子的这种习惯,加上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跟不上教学进度。 这些孩子被劝退后无法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只能由福利院里的老师来教育他们,那么,福利院里的文化教育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吗? 福利院的一位老师说,福利院里的孩子大部分智力比较低,有些甚至是智障,所以课程设置大多浅显易懂。“他们学习的最高程度相当于一般小学的五年级课程。”儿童福利院一位负责人补充说,“学习教材都是由我们老师自己编写的。” 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章文元介绍,目前院里有300多名孩子,学龄儿童70多名,21名孩子到外面的学校正常上学,50来名智力有障碍的儿童则留在福利院里学习。 初中生看成人问题 与冯明明一起长大的郑巧巧(化名),曾在市区某中学上学,今年刚刚初中毕业。郑巧巧小小的个子,戴着近视眼镜,说话时,眼睛一眨一眨的,透着一丝调皮。 “小学的时候,我成绩好些,与同学关系也还可以,大家都还小,不懂事,所以比较容易相处。到了初二,我的成绩就‘唰’地掉下来。”巧巧挥着手做着鬼脸。 “成绩为什么会掉下来?” “因为情绪呗。”巧巧说自己是个很情绪化的人,有时候与同学关系不是很好,为了缓解压力,她经常找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来看,想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我喜欢看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她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再坚持一会》的书。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外表纤弱而内心坚强的女性,是如何在童年的寄养生活中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及如何进行一段灵魂的自我拯救的。记者有些惊讶,一名初中生能看懂反映成人心理问题的书吗?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很多事。”郑巧巧的话语流利而有节奏,与她在学校里的沉默寡言截然不同。她在日记中写道:“同学们经常笑我没有父母,我经常与他们吵。在学校我越来越孤单,越来越不想说话。我很讨厌学校和同学们,所以我喜欢生病,一生病我就可以不用去学校了。”不过她却喜欢读书,“能有机会到外面的学校读书是件非常幸运的事。” 心灵同样需要辅导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不需要同情,也不愿被歧视。郑巧巧说,“比起山区里的孩子,我是幸福的。但我们渴望的是心灵的满足,是希望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要让我们总感觉缺乏亲情而自卑。” 对于能否考上高中,郑巧巧没有把握。“我还是希望自己能读高中。”她翻着手上的那本书,“要是没有考上,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她眼中闪过一丝慌乱,把散在额前的几根头发往后理了一下。“我肯定能上高中的,我要上大学,还要读心理学专业呢。”郑巧巧对自己的信念比较坚定。 记者从市儿童福利院了解到,该福利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名孩子考上大学。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是因为成长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有些孩子不想继续读书;二是福利院条件的限制,由于教学区和生活区混在一起,加上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没有进行考评,使得他们从小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成绩的好坏都无所谓。 “孩子的学习本来就需要辅导,对于福利院的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辅导。他们不只需要学习上的辅导,更需要心灵上的辅导。”一位给福利院的孩子辅导过的义工这样感叹。福利院里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给他们辅导时最重要是从心理上暗示他们,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我一直和孩子们说,不要求他们在成绩上达到怎样的程度,只要他们能够为了自己的未来去勇敢面对,去努力,有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我觉得要教给他们的是怎样学会坚强地面对人生,要学会面对阴影,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良好心态,快乐地生活,而不是固守于那些曾经的灰暗。” 福利院老师的尴尬 像明明和巧巧一样有着类似想法的孩子,在市儿童福利院还有很多。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和心理上的自闭呢? 鹿城区民政局副局长陈黎华认为,造成这些孩子目前这样的状况是情感教育缺乏造成的。福利院对孩子们的教育是按国家有关政策进行的。孩子目前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他们中80%的人是有缺陷的,所以福利院只能实行目前的教育方式。不过,陈副局长表示,这种状况会逐步改变,让孩子们尽量接受正常的情感教育。这需要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能尊重他们、爱护他们。 市儿童福利院的一位负责人说,福利院一直很重视孤残儿童的教育,也有开办学习班,但由于条件有限,教育程度还是很难与一些正规学校相提并论。把这些孩子送到正规学校读书,接受正规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只要孩子们好好学习,考上高中或者大学,市儿童福利院也会支持到底。但是,福利院在教材和教育方法、模式上都和正规教育有很大差距。现在儿童福利院引进了一批大专学历的老师,但这些老师却在教育部门没有编制,也没有进行任何考评和学习交流。这种尴尬既不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从事了十几年特殊教育的市教育局小教处杨老师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院教育将要逐步融入社会教育体系中,而不是现在的独成体系,自我封闭。“福利院的孩子与社会上的其他孩子一样,都有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权利。但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心血,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正常的情感和认知。” 在精神上认养孩子 巧巧在日记中写道:“她(儿童福利院的老师)想让我们明白这个世界还有爱,不是因为失去爸爸妈妈的孩子就失去爱,没有爸爸妈妈不是我们的错……快乐和痛苦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要面对的,(我们)都要以感谢的态度去面对,生命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郑巧巧开始在思考自己的人生。 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贵重的玩具,不是鲜花,也不是蛋糕,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活泼健康的童年。我们也不能再人为地把他们区分,他们都应该得到更多心灵的安慰和情感的关怀。我们不仅要使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体得到康复,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我们可以给福利院的孤儿们送去食物和玩具,可以捐养一些孩子,给他们经济上的帮助,可有没有更多的人在“精神”上去“认养”一个孩子?这可能是这群儿童福利院里的孩子最需要的。 本报记者王宏/文 陈玉山/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