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皖企“淘金”西部举棋不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0:5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热情与犹豫的反差7月18日,第六届“中国青海结构调整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开幕。

  安徽省在青洽会展览现场设立的综合展区,以其浓郁的徽派风格显得颇为醒目(如图)。但是,在近百平方米的安徽展区,原本应是经贸洽谈会主角的企业表现却并不抢眼,只有合肥、亳州等地的数家企业在现场展示了自己的产品。

  而据“青洽会”组委会提供的资料称,举办“青洽会”的初衷就是通过为各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拓展商业版图服务,从而激发全国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热情。首届青洽会创办于2000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为了加强东西部合作,吸引东中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便想到了以会展的形式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调整步伐,所以“青洽会”创办时的名称为“东部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显然是一个为东、中、西部企业搭桥的全国性展会。从今年开始,为了突出“青海”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改成了现在的名称。

  “市场容量”的现实考量

  对于省内企业在“青洽会”上缺乏激情的原因,省商务厅副厅长张光建的看法是,青海的市场容量太小,全省才500多万人口,对安徽企业来说显然缺乏吸引力。

  亳州一家酿酒企业虽然在本次青洽会上摆出了展品,但是企业的有关人士明确表示对这里的市场并不抱太大希望,只是因为企业的产品正处在推广阶段,才没有放弃这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本次“青洽会”,我省有80多家企业自愿报名参加,不少都出于拓展销路的目的。目前,通过参与青洽会,我省的茶叶、白酒等产品开始加大进入青海市场的力度,并且赢得了不错的销量。但是,包括青海在内的西北地区,目前显然无法成长为消费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以青海为例,受收入的制约,青海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21%,低于该省人口占全国0.41%的比例。这一数据表明,青海不仅人口少,而且购买力不足,这样的市场容量对于企业来说,的确有些“可有可无”。

  换种眼光看“西部”

  而江苏商人马成华看待西部的眼光,与我省多数企业家的视角不同。

  1996年,江苏省与青海省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在青海投资建设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氯酸盐基地。1999年,该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马成华在这一年来到青藏高原,担任苏青氯酸盐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最近几年,这家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一直独占鳌头,成为后来居上的一匹“黑马”。

  在昨天青洽会举办的东西部企业家高峰论坛上,马成华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所亲身感受的青海。“青海所拥有的矿盐贮量,能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设一道6米厚12米宽的盐桥”,马成华用了这样一个形象比喻来说明青海资源的丰富。同时,青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使得青海的能源与电力价格非常低廉,青海的工业用电价格只及江苏等东部省份的50%,从而大大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压力。

  马成华尽管只谈到了青海,但他所看重的资源、物产以及成本等优势却是西部所共有的。也正因为如此,东部民营企业的资本西进已经成为一大潮流,2003年在西安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江苏、浙江等与会的民营企业已经占到了与会企业总数的90%。据青海省政府统计,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共引进省外资金220多亿元,其中东部民营企业投资占到80%。

  皖企探路“资本西进”

  西部并非产品销售的主阵地,却正成为资本新的聚集地。安徽省商务厅张光建副厅长也建议安徽的企业,青海资源丰富,而我省的很多骨干企业都是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另外,青海的牛羊肉等农牧产品资源以及冬虫夏草之类的药材资源独特而丰富,我省的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制药企业也可以投资在此设立制造基地。据张光建介绍,在本次青洽会上,我省有部分企业将与青海省有关方面达成投资协议。这表明,皖企也与东部省份的其它企业一样开始迈上了“资本西进”的新路。

  投资开发西部的资源,而并非将产品卖给他们,安徽企业也逐步悟出了“西部”的味道。

  本报记者 胡旭

  作者:杨宇坤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