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高考道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3:03 京华时报

  新闻

  榆社县委为高考成绩滑坡道歉

  因为今年高考成绩大面积滑坡,以及由此暴露的教育问题,山西省榆社县委常委会通过电视公开向全县人民道歉,同时宣布对榆社中学领导班子实行全员停职待岗(详见本报7月
13日A17版)。

  据《中国青年报》7月18日,榆社高考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人将县委的道歉视作一种越权的轻率的道歉或哗众取宠的“作秀”。榆社县的大部分干部群众却对道歉表示肯定,连被停职的榆社中学校长也能接受县委的道歉和决定:“这表明了县里对教育的重视。”

  对此,榆社县委书记曹煜说:“我们不是单纯为高考成绩滑坡而道歉。”他认为,高考滑坡是榆社教育的矛盾和问题的总爆发,道歉在于昭示“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政治勇气”和向全县人民表达一种狠抓教育的决心。“如果不道歉,难以赢得群众的理解”。

  直评

  从县委道歉看“高考指挥棒”之威力

  对道歉一事,外界媒体的评价和榆社县干部群众的态度截然相反,是由于两者的评判标准不一。前者主要是以一种“理想”的眼光审视县委、县政府对于教育的管理所应该具有的姿态和采取的方式;而后者则是以“务实”的态度看待县委、县政府的举措,在他们看来,高考成绩滑坡是一件“大事”,足以需要县委、县政府承担起责任,拿出解决办法。简而言之,对于“高考指挥棒”,前者可以高蹈不顾,而后者却无法回避。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与自己无切身利益关系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站在很高的高度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利益中人却不可能这么洒脱。榆社县今年高考成绩大面积滑坡,没有被录取的考生及其家长会着急,而且该县学生及其家长会对本县的“教育水平”发生怀疑。正如当地家长向记者表示:“我不会拿孩子的前途做实验。老百姓如果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还会继续把孩子送出去。”什么是“教育成果”?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成绩才是实实在在的成果。面对如此状况,县委能不通过道歉“向全县人民表达一种狠抓教育的决心”以稳定人心吗?能说这是“越权”和“作秀”吗?“如果不道歉,难以赢得群众的理解。”该县县委书记的这句话隐含着他们的苦衷。

  由此可见,“高考指挥棒”不仅影响学校的教学方式,影响老百姓对教学水平的评价并采取相应对策,还会影响到决策机关的思维和政策。人人都懂得应试教育的危害,都希望推行素质教育,可是只要牵涉到自身的前途和利益,又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按照“高考指挥棒”的指挥行事。这就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当前我国教育的现实。

  摘编自《羊城晚报》7月19日文/彭联联

  求是

  在可敬的勇气背后

  山西榆社县仅仅因为今年高考升学率下降,领导就以县委常委会集体的名义公开向全县人民道歉,是极不寻常的举动。毕竟,与其他政绩工程不同,把升学率作为政绩指标,从来就不是上级机关的要求,而完全是当地民众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在许多地方,基层官员对于仅仅是老百姓热心、上级领导却不怎么热心的政绩项目,是不太在乎的。从这个角度说,榆社县委领导班子的道歉之举,表现出了非常令人敬佩的勇气。

  但在这可敬的勇气背后,是中国教育现状的大荒诞。

  为什么无论怎么改革,我们都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大格局?为什么被官员和学者们批判了20多年,迄今高考却仍然是操控中小学教育最灵验的“指挥棒”?为什么几乎所有与升学率不相干的基础教育新政,一到了基层就流于形式,甚至连“雨过地皮湿”的效果都达不到?为什么即使是那些对“一切围着高考转”深恶痛绝的中小学教师,一上了讲台,也都把关于“素质教育”的种种新观念、新说辞当成了耳旁风?

  因为民众有需求。这种需求强大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连某些一贯“眼睛向上”的基层党政官员,都不敢拿它不当回事。山西榆社发生的事情是极端的一例。前些天,为了维护本地民众移民到海南参加高考的子女的利益,安徽芜湖市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公关”,向安徽、海南两省教育部门施加压力,是另外一例。

  不要抱怨民众的这种需求。让民众通过接受教育,提高社会地位,本来也是教育所应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

  说一千,道一万,只要教育资源尚未实现充分供给,应试教育顽症就难以根除。要想让榆社的领导和民众从应试怪圈中一起获得解放,惟有更加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一齐努力,尽快把教育这条“短腿”补齐。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7月15日文/刘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