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闽浙军民全力抗“海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4:28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绿色长城抵御风灾

  今年第5号台风“海棠”19日17时10分在福建连江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12级,风速为每秒33米。“海棠”19日也影响了浙江,使这个省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风降雨天气。福建和浙江沿海军民全力抗击台风“海棠”,力争将台风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5号强台风“海棠”带来的强风暴雨,造成福州市城乡16条馈线跳闸,导致大片居民区停电。在白马路乌山小学附近,被风刮断的树枝压在电力线路上,引起线路短路跳闸,电力抢修人员冒着阵阵狂风暴雨,登上电杆清除树枝,恢复送电。

  由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尽管19日上午福州以东海面的平潭岛出现了12级以上大风,但当地百姓一点也不惊慌。绿色长城成为抵御台风灾害的“守护神”,平潭县的农业生产基本未受什么损失。

  台风“海棠”19日也影响了浙江,这个省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风降雨天气,其中浙东南地区受影响较为严重。

  19日17时,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警报,预计19日晚上到20日,浙江南部、福建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为4级,其中浙江东南部、福建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将达到5级,局部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特别加强防范。

  关注“海棠”·灾情扫描

  台湾两人死亡两人失踪

  “海棠”台风自18日中午登陆台湾以来,已造成2人死亡,2人失踪,29人受伤。随着台风逐渐减弱,台湾大部分县市在19日恢复上

  班上课。截至19日中午,“海棠”台风给台湾农业造成的损失累计已达新台币13亿1727万元,一期水稻、香蕉等农作物受损严重。

  温州八百群众困于山洪

  从18日下午起,温州地区南部的平阳、苍南县等地受“海棠”影响,大雨如注,日夜不息。平阳县的顺溪、怀溪等9条大溪暴发而汇成的山洪奔腾直下,像猛兽一样直扑下游的水头镇。暴发的山洪,把水头镇的800多名群众“逼”到二、三、四楼。

  湖南丰沛降雨缓解旱情

  “受台风‘海棠’外围云系的影响,长沙从19日晚到20日白天将迎来雷阵雨,气温下降,北风可达6级,请加强防范。”从20日至22日,台风“海棠”将给湖南带来丰沛的降雨,降低空气温度,缓解农作物的旱情。这场台风对湖南来说利大于弊。

  关注“海棠”·现场特写

  海棠袭来扁担穿门

  19日凌晨,记者从福建防汛抗旱部门了解到,徘徊在台湾海峡的“海棠”台风将于中午时分登陆福建沿海,预计登陆范围从原先的福鼎———崇武缩小到罗源———崇武,而且往南发展的趋势更大,于是记者赶往福清市高山镇。

  “我们呆在这里很安全,台风到来也不用担惊受怕。”来自江西宜春的刘清秀搂着6岁的女儿,一脸平静。她在高山镇高山村做清洁工,由于租住的房屋比较简易,经不起台风的冲击,18日一早她和另外35名来自江西、四川等地的外来工及其子女被转移到村部,村里还给他们供应快餐、方便面。两位五六岁的外来工子女不知道台风的威力,在这里欢快地打牌。

  下午4时许,记者从福建省气象台了解到,“海棠”台风北移到福建中北部的罗源湾一带,登陆地点有可能就在连江县的黄岐半岛。记者于是连忙从福清赶往连江。

  一路往北走,越走雨越大,倾盆大雨结成雨帘,粗暴地打在汽车挡风玻璃上。临近黄岐半岛时,天空黑沉沉的,雨势又急又猛,海上卷起排浪,海潮往陆地上翻涌。一些路段被淹没,交警守住各个危险路段,不让汽车通行。记者冒险前行,有将近500米左右的路全被洪水淹没,只能靠冒出头的树枝在提醒着方向。路上不断有村民向我们招手,要记者捎上他们。

  19日晚上7时左右,记者赶到黄岐半岛南端的筱埕镇,值班镇干部还不知道“海棠”登陆的消息。在经过两天的精密部署和全面动员后,“海棠”台风的到来没有想象中的可怕。这里的渔民都将渔船停在避风港里,上岸的渔民根据多年的防台风经验,将门窗全部拴死,一户渔民还用扁担将大门穿起来,唯恐“海棠”破门而入。

  后来,呼啸的台风夹着急促的雨势,隐约可以听到海上渔排被海浪猛烈拍打,发出“啪啪”的声音。“估计不少渔排会被撕碎,鲍鱼和海蛎也会有很大的损失,庆幸的是由于准备充分,没有人员伤亡。”

  据新华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