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特别报道:游击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7:41 三秦都市报

  从白洋淀到青纱帐;从地道战、地雷战到麻雀战;从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到铁道游击队。从各种抗战电影作品中,我们对沦陷区内八路军领导下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已经有了很多了解,然而,现实中的战争并不浪漫,充满的只是险峻和残酷。

  口述者:焦俊芳

  年龄:80岁

  身份:原焦庄户村抗日民兵队中队长

  地点: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

  村 焦庄户地道站遗址纪念馆

  1943年的时候,我还不到20岁,那段日子是八年抗战期间最艰苦的日子,不是有首歌这么唱:“在一九四三年鬼子大扫荡冲进了高家庄烧杀掠抢……”鬼子经常到附近的村子里扫荡、清乡,一是怕我们和八路军联系起来,二是为找粮食,鬼子和顽军都要吃饭哪,那粮食都是向各村强要的,可老百姓都吃不饱,哪儿有粮食给他们哪?鬼子就开始抢,小鸡小鸭的逮着什么抢什么,还糟蹋妇女!冀东暴动以后,鬼子加强兵力,在顺义县城驻扎了宪兵队、守备队、警察所,还修炮楼、架电线、收缴民间枪支。我们龙湾屯就有个鬼子据点,据点里大概有一个排的兵力,大概三十多鬼子吧。这还不算顽军呢,顽军大概有一两百人。

  我们这是八路军开辟的抗日地区,也就是抗日游击区。我们村长马福就是村里最早的党员,他带领我们成立了抗日民兵队,专打鬼子。可我们装备太差了,最开始只有两杆火枪,仅有的一枝步枪还总卡壳,所以我们战斗,最主要是靠造土地雷、手榴弹。有一次,我们队上有行动,知道鬼子要来清乡,我们埋伏在路边儿的坟地里,架上“大抬杠”(一种使用火药发射铁砂的武器)。结果是顽军走在前头,我们想,火力有限,要打就先打鬼子!就把顽军先放过去了,等到那一个排的鬼子路过的时候就用“大抬杠”轰鬼子,扔手榴弹炸鬼子,打得鬼子晕头转向,就在这一仗里,我就炸死一个鬼子兵。其实,死在我手里的鬼子,也就两个人……

  鬼子被游击队打晕了,就开始向村里扫荡,我们村里几百人跑了一部分,没来得及跑掉的,就躲在地洞里,马福就在地洞里逃了过去。可他事后一想,万一被鬼子发现了地洞,那不就完了?他有了个想法,把这地洞挖深一点儿,挖远一点,鬼子也不敢下来,就安全了。再往后,又想着把地洞和地洞连接起来,多安排几个出口,不就更安全了?

  当时挖地道的想法还是躲鬼子,可后来就想着能主动出击了,比如用马槽、炕头、灶台、水缸来掩护地道出口。另外在地道里装上射击孔,直对着村子口的大路,这样就可以直接消灭鬼子。

  挖地道的时候,好些老乡不敢挖,怕鬼子发现自己家有地道口要遭殃,党员们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最后大家伙都同意了,从1943年开始挖,就完成了村里的地道。再往后,鬼子明白了地道战的威力,想法子往地道里灌水、放烟熏,有的还放毒气,我们村的地道就被烟熏过。后来游击队把冀中平原地道战的经验带回来了,在地道里挖“凹”字,然后盖上翻板。进可攻退能守,灌水、烟熏、放毒气,一点也就不好使了。到了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村的地道有20多里地长,和周围的村子都连了起来。

  焦庄户

  2005年6月25日,从北京市出发,驱车60公里便到了燕山余脉歪坨山下。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地道战的故事,令人惊叹。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在战争年代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

  焦庄户地道站遗址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后改为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现今为止,焦庄户还保留着几十华里的地道,其中的800米已经拓宽改造,向前来参观的游人开放。在焦庄户村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以石头墙、碾盘台为掩护的射击孔。这些孔隐秘在离地面较近的部位,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很难被发觉;在村民的院落里,牲口槽的底板一抽开、炕上的席子一揭开,甚至水缸下面、灶台下面,都可以看到地道入口;而在地道中,不但有错综复杂的巷道,还有贮藏武器、粮食的仓库、供老乡休息的休息室、会议室,甚至和水井也连通了起来,复杂的地形只有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的老乡才能掌握,而日寇是不敢轻易走下去的。

  说到地道战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冉庄,在那里,参加过抗日游击战争的军民们谱写出了“地道战”这一传奇故事。

  当年从冀东到冀中的农村,到处都有抗日革命的种子,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也演绎出了众多游击战可歌可泣的故事。

  1962年上映的影片《地道战》已为国人熟悉不过,同年上映的另一部抗战题材电影更是让人记忆犹新,同样是反映冀中人民在我党领导下与日寇展开的另一种游击战形式——《地雷战》。

  在电影《地雷战》里,我们还能清晰地记得抗日军民机智勇敢的形象,甚至可以戏谑地背出汉奸“高,实在是高”的台词,但事实上地道战和地雷战是一场坚苦卓绝的战争。

  日寇并非天天来扫荡,而农民却要天天出村做活,因此负责埋雷的战士非常艰苦,白天是不能埋的,只好等晚上埋,但又要赶在天亮前取出来。每天傍晚时分,负责埋雷的战士就得挨家挨户问,看看哪家还有人出了村还没回来,直到弄清都回来或者出去的人今晚不回来了,才敢出去把雷埋下。埋完地雷之后也不敢睡死,因为农民天不亮就想出去干活,所以他们得起得更早才能赶在乡亲们之前把地雷取出来。

  地雷战同样威胁着人民的安全,为了在装备武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日寇抗衡,冀中人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人们有的就是打鬼子的热情,却没有太多浪漫。

  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多种形式的游击战通过多部抗战题材电影、舞剧再现出来:穆青1942年首写《雁翎队》,描述出活跃在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辗转茫茫淀上,谱写出一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淀上神兵雁翎队也因此闻名中外。著名老作家孙犁根据亲身经历撰写了《荷花淀》,反映了白洋淀人民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同时也奠定了我国文坛“荷花淀派”的基调。随后,《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等以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应运而生。此外,《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这样的电影作品也都以真实的游击战历史改编。

  反扫荡

  1937年9月,朱德亲率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与其他领导人一起,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战略方针,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迅速打开局面,站稳了脚跟,普遍发动了抗日游击战争。

  华北是日军进攻的重点。日军在华北先后制定了1939年度1939年1月至1940年3月、1940年度“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特务一体的“总力战”,对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蚕食和扫荡,要达到由“点”、“线”到“面”的占领目的。

  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华北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109次,使用兵力50万以上,反扫荡成为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到1940年5月朱德奉命回延安时,华北各地已建立了晋察冀、冀中、冀南、平西、晋冀豫、晋西北、冀鲁边、冀鲁豫、鲁西北、鲁南、大青山等10余处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展了游击战争,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华北前线的八路军也从刚到山西时的3.2万人发展到22万人的正规部队还不包括各地方的游击队,在全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开赴华北建设根据地的主要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以及大批地下工作组。

  在华北,有群众的地方随时都有游击战的可能性。“敌人一旦深入,就会‘行不安,坐不稳’,在疲惫消耗之后,就不能不退。”游击战不仅牵制了大量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逐渐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根据地人民创造了其他多种战法来歼灭或消耗敌人,使日军在中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麻雀战、游击战、地雷战、推磨战、车轮战、地道站、黄蜂战等都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中尤以地雷战和地道战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毛泽东因地制宜、出奇制胜的策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