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建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8:26 天津日报

  ———和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综述穆秀玲刘平

  劝业场街花园路社区母亲学堂的母亲们自编节目,反映“双创”活动中的感人故事。孙继武摄

  本报记者穆秀玲刘平

  “全国文明城区”,是综合反映一个城区整体水平的最高荣誉。创建文明城区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多年来,和平区历届领导班子在推进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和平区以中央文明委开展首届全国文明城区评选表彰活动为契机,掀起文明创建活动高潮。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日前,经市测评组的严格测评,和平区获得较高测评分数,经市文明委综合评定,成为本市唯一参评全国文明城区的单位。

  二十年创建不懈

  执著追求与时俱进

  和平区创建文明城区历经二十年风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中期至1996年,这是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起步时期,群众生活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主仆合力、同频共振”“电闪雷鸣、公仆到位”,成为当时区委、区政府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生动写照。由此,1989年群众自发组织评选“十佳公仆”、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具有和平区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应运而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中宣部总结和平区“两个龙头,五大支柱”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并作为重大典型推向全国,具有和平区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今的这十年期间,该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眼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步入全面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三个文明”共同进步

  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近年来,和平区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生产总值连续四年实现25%的增速,财政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全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城区改造建设速度加快,特别是以南市地区为代表的旧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区环境治理和管理的力度加大,为居民群众创造了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全面加强,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功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该区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规划,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先后制定了《2001———2005年和平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平区“十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纲要》《和平区2003———2007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同时,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量化指标,纳入每年全区20项重点工作和为群众办10件实事的考核目标,与经济指标一同考核、一同兑现奖惩,使创建工作成为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在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促进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创建文明城区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1998年该区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了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求助中心,成为区政府为社区居民和企业服务的两大“窗口”。相继建立了6个街级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和86个社区服务站,在居民群众和政府之间建起方便快捷的联系渠道,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快捷、优质、高效服务。坚持开展“让企业满意在和平”服务月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使活动年年有新意,年年在深化。每年组织进行“千户企业评执法部门”问卷调查,综合评价满意率逐年上升,2003年为89.93%,2004年上升为91.28%。同时,不断完善和平区政务网建设,目前全区58个行政执法部门全部实行政务上网,公开项目达3000余项,公开承诺1200余条,初步实现企业和市民在网上进行审批和管理服务的目标。

  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

  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为目标,以规范政府行为为主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发挥依法治区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各项法律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和“一府两院”的执法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为实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提供保障。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和防控体系建设为主线,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等防范措施,打、防、控一体化治安防范体系初步形成。自2001年以来开展居民对治安状况的测评中,满意率均在90%以上。该区在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区称号后,于今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

  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自1985年开始,和平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价格计量信得过的“双信”活动,先后有5000多个单位参与,开展了36届评选活动,累计评出423个“双信”单位。同时,加大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等失信行为的力度,滨江道、和平路和食品街被中宣部等国家六部委命名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2004年该区参加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荣获中国诚信投资环境安全区称号,并赢得“中华诚信鼎”。在“扫黄”、“打非”工作中,该区加大对网吧和出版物市场的治理力度,不断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净化了文化市场,使该区的市场环境得到规范。

  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多年来,和平区以提高居民素质为目标,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建立了区、街、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教育网络。组建新华社区学院,形成社区教育的龙头,依托6所学校作为街级社区学校,在86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市民学校,通过向社区派出百名教师,充实了社区教育者的队伍,167所家庭学堂遍布全区。体现和平区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三位一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等先进经验相继在全国推广。全区各街道及社区的文艺团队长年开展活动,活跃社区文化。具有该区特色的“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和平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平纳凉晚会”,每届吸引近10万人参与。目前,和平区已初步形成幼儿早期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在职人员素质教育、下岗人员职业教育、老年人养生休闲教育门类较为齐全的终身教育格局。

  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和平区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内容,扩大社区服务的覆盖面。以帮扶救助困难群体为重点,构筑社区保障体系,健全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特困救助、政策优惠、社会互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慈善协会、社会救助管理站、慈善超市等专业扶贫解困机构;建立了三级低保再就业服务中心,以4050人员就业困难群体为安置重点,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发展社区劳动就业组织、扶植建立非正规就业组织等措施,拓宽安置渠道。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立起各类托老、助残、卫生保健、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公益性、福利性服务设施。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和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为载体,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安静、细胞”等环保工程。2001年在全市率先创建为基本无燃煤区。全区二级和优于二级良好天数达到8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水质达标率为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100%,全区6个街先后全部创建为市级环保模范社区,创建率为100%。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克服地域面积狭小、建筑物密度过大、人居稠密等不利因素,坚持见缝插绿,绿地面积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推广群众创新实践,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自1996年中宣部推广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后,该区不断拓展和延伸创建活动,坚持17年以“民评选官,民表扬官”为特色的评选“十佳公仆”活动,到今年已累计评选出区级“十佳公仆”90名。近年来,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保持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索完善了“区委领导、人大主办、各方配合、群众评选”运行机制,推动了“十佳公仆”活动深入开展,逐步成为对干部监督的重要途径,成为强化干部公仆意识的课堂,也成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得到深化,目前,全区自下而上都成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会员已达6.8万人。“千条格言进万家”、“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和“六进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促进了市民文明程度的提高。自2000年开展创建文明社区“五个一”活动以来,和平区在全区6个街道全部建成一所市民总校、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所社区花园和一个规范化农贸市场等“五个一”阵地,并全部被评为市级创建文明社区“五个一”活动先进社区。在此基础上,该区把“五个一”创建活动向小区延伸,投资600万元在24个社区居委会高标准建成了包括市民学校、文体活动站、社区服务站、休闲场地和宣传长廊的“五个一”阵地。

  “四个坚持、四个创新”举区创建形成特色

  去年底以来,和平区积极落实市文明委的要求,按照《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的标准,夯实创建基础、规范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创建活动,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全区工作重中之重,提出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新和平,并按照创建目标,层层落实责任,调动全区干部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开展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体现出“四个坚持、四个创新”的鲜明特色:

  一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创新创建工作思路。区委、区政府将创建工作作为促进全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广开思路,着力寻求体制、机制创新,将创建工作与规范全区各项工作,提升全区整体水平有机结合。在全区动员大会、推动大会等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创建文明城区不是为了拿一块牌子,而是把创建过程作为推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区环境,造福人民群众,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城区凝聚力的过程,通过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全面推进中心经济强区建设。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创建工作有基础、有载体、有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区上下的主动性,形成了群策为之,群力举之的局面。

  二是坚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创新创建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把握全局,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界广泛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区领导小组,并按照创建内容要求,组建了8个由区级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推动组,全区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一岗双责制”,分解创建任务,明确创建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创建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创建宣传方式。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是一项群众性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创建工作的主体,创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在创建工作中始终把有效的宣传发动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形式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宣传活动,增强了宣传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扩大了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的覆盖面。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内外互动,立体宣传的良好氛围。全区各单位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竭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活动的热潮。

  四是坚持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标准,创新创建工作局面。群众的满意度是开展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群众满意工程来抓,把解决创建的重点问题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着重从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市容环境整治、提升绿化档次、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治安管理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使该区的创建工作贴近基层、贴近群众,通过创建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取得群众支持,达到群众满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