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那一年只有153人坐飞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0:22 新文化报
  机场·故事1大房身机场“元老”级人物感叹,1962年长春刚开始加入国内干线航班飞行

  说起告别大房身机场,张克刚老人更多的是期望,“50来年的光阴基本都是在那度过的,是有些感伤,但能拥有自己的民用机场一直是老民航人的愿望,现在更多的是期待。”“我1958年参加工作就在机场,那时候的机场还在大屯,整个机场只有一条土跑道,没塔台、导航系统……”作为长春大房身机场的“元老”级人物,70岁的张克刚忆起当年感慨不已。

  建国后省内首条航线只飞了一两班

  张克刚退休前是民航吉林省管理局监察处处长,1958年就在大屯机场当调度员。1961年,当时的吉林省民航管理处长春航空站由长春大屯机场迁入大房身机场,大房身机场成为军民合用机场,还开通了建国后省内第一条航线:长春-白城航线,可惜当时坐飞机的人特别少,加上飞机非常颠簸,大概飞了一两班就停了;1962年,长春民用航空站加入国内干线航班飞行。

  张老说,当时执飞该航班的飞机能坐25个人,时速大概在250公里~270公里/小时之间,从长春飞到北京大约需要三四个小时,不像现在,一个多小时就搞定了。
那一年只有153人坐飞机(组图)
通讯员 聂荣军 摄

  1962年一年发送收入1.42万元

  1962年开通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航线后,大房身机场当年的旅客发送量为153人,当年的发送收入为1.42万元;1985年以后,大房身机场扩建了,1986年发送旅客数量达到了7.1万人,发送收入也达到了888.9万元。当时,长春—广州的航班非常热,多是做买卖的人到广州进货。当时为了买一张去广州的机票,要提前一宿排队,还不一定能买到;到了2004年,旅客发送量已经达到155万人。张老笑着说:“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们的民航会发展得这么快!”

  上世纪60年代长春飞北京73.40元

  上世纪60年代,长春—沈阳的票价是22元、长春—哈尔滨19.10元、长春—北京73.40元,这些票价现在看起来非常便宜,但和当时每月三四十元的工资水平(甚至更低)比,已经是“天价”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长春—沈阳的票价是35元;长春—哈尔滨29元;长春—北京115元;到了上世纪90年代,长春—北京的票价在400元~500元,而长春到沈阳的航班已非常少,长春到哈尔滨的航班已取消;到了现在长春—北京的票价是960元。张老说:“机票涨价了,说明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以前飞机和普通百姓根本没‘缘分’,一是不够级别的人不能坐(当时好像是行政级别13级以上的坐飞机可以报销,14级以下的不给报销,买机票要拿单位介绍信),二是老百姓都没啥钱。哪像现在,老百姓坐飞机成了平常事。”

  以前飞机上的机组人员比现在多

  张老说,以前飞机上的机组人员比现在多,一般除了空中飞行驾驶员外,还包括空中机械员、空中无线电报务员、空中领航员、空中机务员,共5个人,另加2个空姐。现在飞机比以前先进多了,机组人员一般就2个人,机长和副驾驶,空姐增加了,一般一架飞机上有五六个空姐。本报记者曹莉

  机场·故事2飞机起飞要推着仪器跟着跑

  丁希泉在长春民航站干了40多年。“我今年63岁,很幸运曾和大房身机场一起见证了民航的过去;现在,离新机场通航的日子也不远了,可以看到民航的‘未来’了。”“18岁我到长春民航站时,那儿刚成立2年,刚刚20多人,条件非常简陋……”丁希泉是个爽朗的老人,1960年来到了省民航管理处长春航空站,这一干就是40多年。
那一年只有153人坐飞机(组图)
通讯员 聂荣军 摄

  丁希泉说,他刚参加工作时是在大屯机场当气象观测员,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因为是土跑道,没什么飞行任务,偶尔有飞机起飞,也是执行农业任务,播播种、撒撒农药什么的;机场没有正规的导航系统,飞机起飞,工作人员就要用手推车推着仪器跟着飞机跑。由于土跑道降落不了客机,所以当时的大屯机场还不具备起降客机的条件。

  不仅飞行条件简陋,生活条件更艰苦,当时的食堂是大家捡木头和砖头盖起来的偏厦子;女同志住的宿舍实际上就是办公室,只不过中间用一个大木柜隔开,一半用于办公、一半用于住宿;男同志的宿舍全部家当就是一张大通铺。丁希泉说,当时为了让菜里见点油星儿,每次做菜前他们都用一块肉皮擦擦锅,菜里飘着油花,吃起来好像格外香甜。

  丁希泉说,当年省民航管理处长春航空站从大屯机场迁到大房身机场,开通了航线后,旅客登机还没有专门的安检系统,一般都是临时抽调工作人员,对旅客人身及行李、手提物品和空运货物进行安全检查。一般情况下是搭一个大台子,然后让旅客把随身携带的箱包放在大台子上,一件件进行手工检查,当时旅客登机一般要经过“售票、验证、登机”三关。丁希泉说,具体什么时候正式有了安检员和安检系统他已经记不得了,好像是1985年以后。本报记者曹莉

  机场·故事3

  在老机场工作了16年的韩梅感触颇深,“现在的空姐真幸福!1992年11月第一架‘麦道’进驻长春,2002年3月31日又迎来第一架‘空中客车’,机载、客舱服务设备都有了很大改善。”
那一年只有153人坐飞机(组图)
本报记者 郭亮 摄

  那时的飞机像拖拉机

  韩梅已经在老机场工作了16年,从乘务员到乘务长、分队长、业务室主任、服务质量主管到如今的客舱部副经理,说起当年也是感触颇深,“当年的乘客还质疑我们飞机好像拖拉机!”

  “我当时服务的是‘运七’机型。那是一种小机型,还是螺旋桨式的,它飞行起来机身很颠簸,噪声很大。曾经有乘客问我们,这是战斗机还是拖拉机?”“遇到气流不稳时,大多数乘客都会呕吐,我们要捧着一袋子呕吐物,还要为乘客捶背、递热毛巾。常常是帮乘客处理完了我们自己接着去吐。”

  韩梅说:“长春市的第一批、第二批空姐一共19个人,每人每周要飞两三班,坚持了5年多的时间。那时不像现在娱乐方式多,闲暇时我们就在集体宿舍里学习、聊天、听音乐,感觉挺枯燥的。当年的‘运七’,连空调都要飞机飞到一定高度才能运转,冬天可遭罪了,从长春到延吉,只有脸和手等裸露出来的地方能缓过来,脚经常是飞到另一个目的地还冻着。”本报记者刘岩

  老机场首航飞机您坐了吗?

  本报讯 (记者曹莉)本报继续寻找老机场首航见证人!如果您是当年首航飞机上的乘客、首航的飞行员、空姐,或是您1961年曾在长春机场工作过就赶快联系我们吧。如果您对告别老机场有特别的好主意,或者您和老机场之间有一段难忘的故事,请给我们打电话吧,我们等着您!本报热线电话:0431—96618。(新闻编辑:曲兆佳)(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