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手观音》署名权起纷争 自称原创者索赔5万元(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2:40 光明网
《千手观音》署名权起纷争自称原创者索赔5万元(组图)
  认为自己才是《千手观音》的真正原创者,而春节晚会上演出的21人版《千手观音》只是改编作品,刘女士向法院起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及张继钢团长,要求确认自己为《千手观音》的作者,并索赔精神损害赔偿费5万元。昨天,海淀法院受理了这起署名权纠纷案。

  原告刘女士诉称,2000年6月底她应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歌舞晚会总导演之邀,为该晚会创作一个女子集体舞。于是,受中国佛像造型“千手观音”的启发,刘女士为12名聋哑姑娘创作了由“千臂观音”、“半臂观音”、“短臂观音”、“莲花造型”等具有独创性的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蹈作品,之后在国内外也进行了多次演出。2002年12月,刘女士在此基础上,又编排了18人版的《千手观音》。

  刘女士称,她在春节期间发现,在没有任何人事先通知自己的情况下,今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竟然出现了21人版的《千手观音》舞蹈演出。春节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和张团长在对《千手观音》申请著作权登记时,将12人版和21人版的作者均登记为张团长。

  刘女士认为,自己才是12人版《千手观音》的作者,21人版的《千手观音》是在未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稍加改动,而且并不具备实质性的创新,只是换了音乐增加了演员人数而已,不足以构成一个新作品,实际上是对原作品的使用。

  对于此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称暂时无可奉告,但他们同时表示日后将向媒体统一发布有关消息。(实习生谭丽雅 记者孙思娅 通讯员郭向志)
《千手观音》署名权起纷争自称原创者索赔5万元(组图)
版权之争是非难平 《千手观音》谁是原创?

  两个版本是各自创意吗?

  “它来自敦煌莫高窟第三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开创了中国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原甘肃省艺术学校校长高金荣说,她最早就是被莫高窟的壁画激发了灵感,在1980年写出了《敦煌舞基本训练教学大纲》。1991年,甘肃省艺术学校的学生演出了以“千手观音”为基本造型的舞蹈《敦煌手姿》。1998年,高金荣接受中国舞蹈史专家王克芬的建议,将舞蹈《敦煌手姿》正式更名为《千手观音》。2003年甘肃省艺术学校演出的《千手观音》在全国第七届桃李杯大赛中获得群舞比赛三等奖。

  “春晚版”《千手观音》的编导张继钢则称,他的创作源泉来自云冈石窟。1996年到1997年,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太原崇善寺的千手观音像,还有云冈石窟中的千手观音像,使他萌生了让静止的艺术“活”起来的想法。2000年,张继钢觉得应该创作这一题材的舞蹈。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法律顾问庞中正表示,“春晚版”《千手观音》是张继钢独创的,而高金荣的“桃李杯”《千手观音》可能是高教授独创的,虽然两个舞蹈名称一样,但实属不同的两个作品。

  注册会造成“垄断”吗?

  “春晚版”《千手观音》与“甘肃版”《千手观音》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高金荣告诉记者,《千手观音》舞蹈的主题画面就是一个叠面,似孔雀开屏,突出了敦煌舞垂、扬、俯、仰等千变万化的手姿,所以她当时取名为《敦煌手姿》。高金荣说,虽然目前《千手观音》的音乐已是第三个版本,在舞蹈过程中也不断融入新的技巧,但是主题画面一直没有变化。

  作为“春晚版”的《千手观音》,编导张继钢在2000年是第一次用聋哑孩子进行表演。张继钢表示,千手观音就是祝福人间的,应该用聋哑孩子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出这种对人们的祝福,所以他用了3个纵排,用高低不等的排出手臂的画面,以往前拥抱的这样一个形态来表达。

  庞中正律师说,“我们无意垄断艺术,任何艺术团体表演我们登记版权的舞蹈《千手观音》,理应征得著作权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和作者张继钢的同意,并且不能盗用、窃取我们的剧照及图文、音像资料”。

  这一举动在甘肃引起不小争议,因为高金荣要再想演自己的舞蹈《千手观音》,就要征得他人的同意,而事实是高金荣的创作在先。一些人士在质疑版权部门是否该对舞蹈《千手观音》进行注册的同时,还认为这样做会造成“封闭”或者“垄断”,不利于艺术交流和发展。

  如何共铸文化大“品牌”?

  由于《千手观音》的版权之争,甘肃省文化艺术界著作权保护意识得到了空前重视。据了解,甘肃省版权局日前已经登记的雕塑、舞台剧等作品已有33件。

  但围绕这次版权之争,很多老艺术家对当前文艺创作不尊重继承的事实都表示了遗憾。他们认为,一些作品之所以没有人署名原创,并不仅仅是因为缺乏版权保护意识,而是作品本身是经过许多代人相互借鉴,慢慢成型成熟,最后达到完美的。

  甘肃省文化厅一位负责人表示,舞剧《丝路花雨》确立了中国舞剧里程碑的地位,但是却毫无保留地向煤矿文工团以及其他文艺团体传授。他认为“春晚版”的《千手观音》抢先进行版权登记之举,是对敦煌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人为肢解,将使它失去应有的魅力。

  究竟应如何发扬光大传统民族文化,共铸传统文化大“品牌”?一位网友在有关《千手观音》版权之争的网络论坛中,贴上了这么两句古诗:“同是苏堤一枝柳,南北骚客皆可吟。”这位网友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与其争来争去,不如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将“敦煌文化”这个品牌创出来,打出去!(新华社记者/张泽远梁强)人民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