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首份“安全报告”三大核心浮出水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5:34 宁夏日报

  随着首份《国家安全报告》出炉日期的临近,台湾当局有意无意地通过岛内的媒体向外界散布,以试探大陆各方和岛内民众对报告的反应。7月17日至18日,台湾媒体首度大幅度披露《国家安全报告》的核心内容,从而首度全面撩开台《国家安全报告》的神秘面纱。

  核心一:台当局欲建“东亚区域外交军事对话平台”

  台湾面临的所谓“军事威胁”是最重要的传统安全议题。那么,台当局的《国家安全报告》将如何陈述这一议题的呢?

  据与台湾“国安全”关系熟捻的人士透露,台湾当局与美国对未来数年内年“大陆军事扩张”而造成的台海“潜在威胁”感到非常不安,在双方近一年来的“沟通默契”下,台湾的《国安报告》可望与美国“双重明确”战略前后呼应。下一步,台湾当局要做的就是寻求搭建“东亚区域和平外交军事对话平台”,推动以军控为目标的“台海沟通谈判”。此外,《国安报告》还将台海可能发生的所谓“军力失衡”,美国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的评估纳入报告的范畴。

  在这一基础上,《国安报告》将首次提出所谓的台湾“综合安全”概念,这一概念还将陈水扁最关心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和升级。

  核心二:全力判断大陆经济的可能走向

  台湾经济面对的挑战大陆经济走向是台湾当局《国安报告》的第二大核心。

  7月11日,在“总统”经济顾问小组会议中,陈水扁要求小组下次会议应该集中讨论如何加强吸引外资到台投资,如何有效降低对大陆的依赖,以及如何通过租税大赦等策略引导驻留海外的台湾资金回流等三大议题提出说明,熟悉“国安会”的人士指出,这正是反映了《国安报告》最重要的议题在因应中国可能的经济变局时,台湾必须做出何种选择?

  “美国在台协会”理事、前主席卜睿哲在其刚出版的新著《解开台海之结》中特别“提醒”说:“台湾可能认为大陆经济发展中将造成政治、社会大变化,因此台北要极早考虑这一趋向”。熟悉中国经济的专家也进一步说明,这个变局其实非常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发生,如果中国的汇率调整做出了关键性的决定,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发展,台湾经济的未来都将受到冲击,因此《国安报告》是要就看好或看坏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做出判断。

  《国安报告》还强调说,如果台湾经济增长缓慢,加强吸引投资是必须的,如果大陆的经济出现大变局的话,台湾更应为此做好准备,提供资金回流的良好环境。

  核心三:需确立安全核心价值

  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发生恐怖爆炸,外界除了因此关注台湾是否会受到恐怖威胁外,也对台湾当局的反恐准备感到好奇。

  与“国安会”熟悉的人士透露,陈水扁稍早前视察“同心17号”演习时指出,演习之一的全民防卫城镇守备战其实已经为这几年台当局的反恐准备作了很好的说明,未来整个反恐准备将着重在“国家”安全核心价值的指导下,有效化解外在及内部的重大威胁。

  据了解,台湾的反恐准备虽然是稍有成果,但并不是一开始就进行很顺利。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虽然“法务部”一度提出反恐法立法草案,希望“立法院”审议,但是在2002年夏天便主动撤回;另外,台湾军方在未来精减兵力的计划中,本来宪兵部队也在裁减之列,但是考虑到反恐部队的编成时又取消了裁减计划。

  至于军事安全部门的反恐演练,则是按现行计划中的防空演习及全民防卫演习来加强军方与地方政府及民众的互动合作关系。其中,“万安演习”(防空演习)实施最早,从2003年夏天之后,陆续在各县市推动;而全民防卫机制则是在2003年一年的研究之后,才在2004年完成规划,并由军方与“内政部”协调后在得以在一年之后实施。

  整个反恐准备的过程中,原本强化执法部门的力量是最优先的目标,但是在现实考虑中,军方的角色还是扮演了主导的力量,尤其2003年春夏的SARS危机,在军方的完全支持之下安然度过,也使得4年来的反恐计划集中在化解“外来的威胁”,特别是大陆的军事导弹威胁以及“斩首战”。

  至于未来反恐准备计划,陈水扁在《国安报告》序言中暗示,族群﹑认同等议题无不逐渐成为台湾新的安全挑战。因此内部的威胁是否可能升级为恐怖攻击,以及如何化解,将是未来“国安”议题的焦点。(据中新社)新闻来源:法治新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