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中华环保世纪行:为保源头清水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05:5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华环保世纪行:为保源头清水来(图)
烟波浩淼的丹江口水库。

  本报记者 李新彦 余建斌

  题记:1952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一个宏伟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序幕由此拉开。今年10月,“借水”给北方的丹江口水库加坝工程将正式开工,真正迈开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一步。

  2010年底,北方向南方“借点水”的宏伟蓝图将成为现实。能否确保一库清水送到北京,保证京、津、冀、豫沿线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带着这个问题,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近日来到水源所在地丹江口水库进行实地采访,希望通过所见、所闻,让读者了解水源地人民的努力和付出。

  理想的调水水源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豫、冀、津开渠输水,终点为北京。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

  汉江、丹江交汇而成的丹江口水库,横跨湖北、河南两省,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即将成为北方人民的“水盆子”。丹江口水库大坝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于1958年动工兴建,1973年底建成。中线调水一期工程建成之后,每年要从丹江口水库调水95亿立方米,沿线向北方输送,最终汇入北京团城湖。

  记者在162米高的丹江口水库大坝上看到,巨大的坝体和群山将原本顺流而下的江水稳稳地拢成一个“水盆”。目前,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174.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北京的密云水库那么大。而大坝加高后,正常蓄水位将提高至170米,相应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相当于再增加两个半的密云水库。

  在大坝的近水处看到,库水水体纯净,水面没有什么杂质。乘船到达水库深处,水面浩大,放眼望去,水天相接,渺无际涯。打上一盆库水,清澈透明。当地人说,这水可以直接饮用,喝起来甘洌爽口。从水质标准上说,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自1980年以来的多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现状总体水质良好,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能满足各类功能用水的要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理想的水源地。

  壮士断腕,绿色的选择

  为了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湖北省丹江口市从服务南水北调大局出发,从自身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出发,坚决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原则,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先后关停了对汉江水污染严重的小冶金、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企业100多家,对大坝以上库区范围内有可能影响水质的40多家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13家企业,关闭4家污染企业,砍掉了81个有污染的大小项目。这些有力措施,有效减少了库区的水污染,为一库清水北送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丹江铝业公司第一电解厂,停产机器长近百米,像一列火车摆放在车间内,许多机器上还残留着未清除的原料。一位工人惋惜地说,这些机器只能当废铁卖掉了,因为在新的工艺标准和环保要求下,它们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到今年6月24日,丹江铝业公司第二电解铝厂也已被彻底关停。要知道,这两家工厂每年的销售收入是3.5亿元,上缴税收1800万元啊。两厂的关停,使得地方财税收入少了一大块,但关停却换来了污染物排放的有效减少。记者在机声隆隆的新厂区看到,由于采取了新的工艺、设备,巨大的排污烟囱口几乎看不到冒烟,仰头望去,蓝天下,没有一条“白龙”、“黑龙”或“黄龙”。

  丹江口市市长郭新明谈到一个没有上马的旅游项目惋惜不已。去年,天津一家公司联合日本、韩国、香港三方找上门来,希望投资1亿多元组建旅游公司,准备在库区内开辟一个生态旅游区,建一个百花园,一个百草园,一个百药园,供游人参观游览。但由于考虑到生活污水可能对库区整体水质带来影响,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

  南水北调工程对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环境保护提出了严要求、高标准,客观上给丹江口市带来了暂时的经济损失,但郭新明说,南水北调也给丹江口市带来了发展契机,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库区乘势而上,“生态立市”的战略实施也有了立足之本。“正是靠着丹江口水库的优良水质和丹江口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在全国知名度的提高,不少知名企业才慕名而来。这些企业为该市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郭市长这样表示。

  由水路登上水库半岛,这里是3000亩北京生态纪念林的所在地。视野所及都是高低错落的绿色植物,有枇杷、楠树、核桃等树种,还有金银花、黄花菜等作物。郭市长说,这既实现了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淤积库区,又获得了经济效益:2004年,项目区内胡家湾村210户822人,全年人均增收达500余元。目前,这样的生态纪念林在库区还有天津、石家庄、郑州、团中央等四个基地,成为保一方水土、兴一方家园的有力支柱。

  政绩融在清水里

  丰碑铸在青山上

  离开丹江口市,记者来到拥有丹江口水库一半面积的河南省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也位于该县九重镇陶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陶岔渠首。

  记者乘船来到被称为“小太平洋”的丹江口水库深处。天公作美,艳阳高照,碧波万顷,江水碧蓝。一回头,口渴的船工正仰着脖子喝刚打上来的库水呢。上岸之后,记者来到陶岔渠首附近的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这里的高级工程师褚东方介绍说,陶岔水质监测站建成于2003年12月,专门负责监测丹江口水库水质,可以无人值守连续作业,自动对水中的温度、酸碱度、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常规参数进行监测,目前一天化验6次。所有数据通过卫星传输至北京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褚东方说,从陶岔水质自动站一年多来的监测结果来看,丹江口水库水质除总氮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Ⅱ类水质标准,能够满足水源地水质目标要求。

  离开陶岔水质监测站,东行1公里左右,就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在引水干渠靠近丹江口水库的地方,坐落着一座5孔涵洞式大型水闸。站在水闸的162米高处,可望到丹江口水库的入渠口,库区水面和干渠连为一体。据工作人员介绍,渠首工程开工之后,这座水闸将被炸掉,并在下游70米处再建一个闸坝,高度将增加到176.6米,水位抬高到170米。

  为了保护好这一库清水、打造渠首清水走廊,淅川县政府提出“把政绩融在清水里,将丰碑铸在青山上”。他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水质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先后投入工业治污资金7600万元,形成年处理废水474万吨、废气190亿标立方米、废渣4.2万吨能力,同时关闭取缔了13家污水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关停了52家污染企业。

  “建设绿色渠首,确保一池清水”,保护水资源、建设生态县已成为淅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个契机。崔军县长介绍说,淅川大力提升生态经济理念,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

  由于历史、地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源区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面源污染、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以曾拥有“行百里不见天日”茂林的淅川为例,目前有1444.32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占全县总面积的51.6%,88万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120万亩林地需加强管护。确保一库清水,还需要丹江口水库周边的人民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生态建设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记者看到,渠首闸站的顶部已标注了未来的水位线。到2010年,这里将流淌出一渠清水,而两岸则矗立起万亩生态防护林的“生态大闸”。绿色渠首,一库清水,不仅为库区群众营造出一片碧水蓝天,也将为京津冀豫人民送来一渠甘甜的清水。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21日 第十六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