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民党主席选举专题 > 正文

分析:当选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为何如此孤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09:25 南方都市报

  虚拟@现实之安替专栏

  马英九以72%的得票率完胜当选国民党新党魁后,得到的却是一片告诫之声。在昨天国民党中常会上,马英九诚恳地向王金平六次道歉,承认自己在选举时讲了过头话,邀请“王院长”和他共治中央。王金平却有事提前退席,还说不懂什么是“共治”。可是即便如此,泛蓝媒体还是一路赞扬王金平气度大。

  有这样窝囊的胜利吗?难道民主直选体现的民意不是最大吗?难道马英九不可以理直气壮地挟民意以令中央吗?为什么大家这么苛责小马哥、那么迁就“王院长”?

  事件要从去年“大选”失败说起。国民党继2000年失去“政权”之后,2004年因枪击案的影响再度失手,整个党已经处在了解散的边缘。当连战决定对“选举不公”进行抗争的时候,马英九和王金平做了完全不同的选择:马英九倾向于先承认结果、再依法起诉,而王金平选择了跟随主席,不承认结果、依法起诉的同时进行体制外抗争。

  马英九一直是政治明星、媒体宠儿、国民党的形象代表,几乎是2008年泛蓝获胜的唯一希望。如果马英九不在,国民党整合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因为在民主社会中,党的存在最终就是为了“大选”的胜利。

  他自己也很清楚。因此在2004年3月的“选举不公”抗争中,马英九选择了和国民党保持距离,为自己、也是为了党,保留一个跨党派的干净形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从这次党主席直选结果可以看出,他的策略成功了。人民需要一个不牵涉权力斗争、没有内幕交易、一直捍卫法律的新鲜人物。这就是宠儿的正确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英九是花,其他的国民党人都是绿叶。马英九的问题是,有的时候他过于考虑自己,例如这次党内直选,他明知必然当选,还无证据地攻击王金平“贿选”,简直就是帮民进党收集在2008年攻击他自己的材料。

  这次党主席选举的结果,让马英九有机会证明他去年3月的选择是对的。但是整个党还要继续,国民党还有如泥潭般的党产、党工问题需要应付;在“立法院”,还必须靠党的“议员”去和民进党斗争;年底地方“选举”,还有恶仗要打。马英九可以控制自己的道德形象,也可以控制媒体的公关方向,但他还不会控制这个有百万党员的百年老店以及“立法院”过半的泛蓝党团。这些应该继续交给“清污老手”王金平。马英九赢得的主席更应像一个名誉主席,大家劝他让权,其实非常合理。

  而去年三月之前,泛蓝群众其实一直对王金平有所警惕,因为他是本土派的领袖,而大家一度认为如果泛蓝去年选败,王金平会把自己的人马组成台湾国民党。因为泛蓝的失败看上去是一个连续下降的事件,2004年再败,那整合泛蓝就很难了。但枪击事件之后的泛蓝抗争中,一向被认为有些“圆滑”的王金平做出了一个非常让人感动的动作:坚定地站在了连战身边,制止了本土派的离心倾向。如果说连战的抗争决定,以愤怒来聚集泛蓝基本盘的话,王金平则是在民进党和国民党本土派中间划了一条不可跨越的线。

  这条线的作用很大。以这次党主席直选为例,虽然马王争得也很难看,但并没有严重的省籍矛盾:马英九获得的高票没有本省外省之分。国民党这一年半,基本成功摆脱了李登辉埋下的、民进党操作的省籍话题圈套,国民党转型成一个偏右的全台湾的党。如果不摆脱这个话题圈套,国民党还是一个外省概念党,只要民进党再设局,2008年国民党还是会与“政权”无缘,毕竟外省人只占台湾人的15%。这样的转型成功,当然王金平功不可没。

  因此,当党内元老们和泛蓝友人从内部民调得知马英九要大幅度获胜的时候,他们纷纷在最后几天为必然要输的王金平站台助选,甚至很多不是王金平阵营的人,都选择站在了王金平这边。连战还故意让媒体看出自己是投了王的一票。当王意识到自己输了的时候,他发现孤独的不是自己,而是马英九。有人担心他会因此分裂出去,这才是笑话,当整个党中央和整个“立法院”党团都和王站在一起的时候,王还要分裂出去做什么?这就是王金平输了,但却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的原因。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两年多中,泛蓝人士对于马英九会更加苛责,而王金平,一定会在新的权力妥协中找到自己的地位,继续控制国民党党务和“立法院”泛蓝党团。因为只有这样,国民党才能获得2008年盼望已久的胜利。(作者系知名网友)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

  相关专题:国民党主席选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