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忧尚有爹娘——访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11:02 南方周末 | |||||||||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张捷 哪条大路通婚姻? 美国有教会,印度有媒人,我们就只有父母了。
父母替孩子征婚这事,反映了直接的社会联系沟通渠道缺乏。 这个问题在欧美社会,甚至在中东和非洲社会基本不存在。因为他们的宗教场所承担了很重要的社交功能。西方有一 个说法,找对象最好到教会里找。教会首先就让你有机会彼此认识,然后有很多功课告诉年轻人怎么发展感情,还提供婚礼场 所,最后婚姻如果出现问题比如第三者插足,教会中又有专门团体或者有经验教训的人辅导你怎么处理。基本上教会提供全程 的婚恋服务。 在宗教设施之外,西方甚至港台地区都有很多社会志愿工作团体,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交途径。志愿者工作会带 来神圣感至少是道德上的价值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容易互相欣赏。美国年轻人因为参加和平队而相爱的故事就很多。情感 发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价值观趋近,在大街上碰见一个女孩你怎么判断她的价值观呢?很难。而教会和志愿者组织就 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途径,让人迅速跨越了一道门槛。 中国传统社会也有类似架构,儒教其实是以家庭为模拟的宗教场所,人们在祠堂里崇拜祖宗。而且传统社会是熟人社 会,人们彼此认识,路边场院老槐树下就是沟通场所。在熟人社会里依靠家族、父母、亲友的商榷就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北京这种大城市的问题是:社区是陌生人社区,人是工作动物,人们的交往机会一是同事,一起工作;第二是同业, 一起做事;然后是同学。平时似乎接触人很多,但是真正比较靠近的社会关系并不多。要知道在今天的规则里是不允许在单位 中发展婚姻的,很多大公司就规定如果发展了这种关系就马上离开,因为这违反了管理场所的等距规则。又很少有什么类似农 村熟人社会或者传统老街坊那种交往关系,也没有西方教会和志愿者团体的社交场合,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人没有机会去扩展 感情关系。 现在到了父母再也坐不住了一定要跑出去为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见,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孩子“老板”,父母“马仔” 父母介入替孩子征婚,实际上模拟了一种代理谈判机制。 无论男人或者女人,找对象的时候,最希望的局面是:第一,来找我的人都是我喜欢的。第二,最好是他主动跟我接 触。人们在选择时总是希望自己处在相对优势的地位,或者说希望被很多“存货”追求着,在交易中拥有选择权。 传统社会是用一种代理机制来获得这种感觉的。自己看上了不说,要找个人去说,比如媒婆或者父母。结果无论实际 是谁追求谁,听上去都是“别人觉得你俩合适”。这就通过第三方消除了心理上的不平等感,比如就消除了一方被拒绝的尴尬 ——通常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不能很快克服一方过于紧张的局面,关系是无法长期维持的。 代理机制还有一个作用:有些不适于你俩来谈的话题,双方父母来谈是可以的。比如女孩子如果直接问男孩子,你存 折上有几位数啊,这是会损害感情的。谈判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一定要把谈判分成双层谈判,老板不直接出面。父母的 谈判可能没有考虑太多浪漫的情感的因素,但是充分考虑了现实可行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去传统安排下的婚姻相当稳定 。 北京父母替孩子征婚,最大的好处是,可能是你妈主动找人家,但到女儿这里的感觉却是那边儿子来求她,这感觉比 较好。另外可能导致谈判失败的因素先通过父母解决了,然后你俩的谈判可以进入一个比较单纯浪漫的状态。 父母介入模式特别适合困难群体,要知道,参加这个活动的一定是相对困难的,比如,年纪比较大了,或者有特殊要 求的。已经处在困难状态还坚持某种标准就意味着谈判的成功率极大降低了。再要短兵相接,比如一个女孩子对男孩子说,我 喜欢男人有品位,对面的男人可能就想,什么意思啊,你觉得我没品位?直接的结果就是谈判破裂。 大压力大动力 你会发现,在北京父母替孩子征婚这个热潮中,父母们强大的动力是高于孩子的。这怎么解释? 30岁左右的男女青年有些远离传统家庭伦理。比如她可能会想,不结婚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要我降格以求到那种程 度,那还不如保持现在的生活。 但年纪在50岁以上的父母倾向于认为帮孩子结婚是他们的人生责任。孩子结了婚再生出孩子,他才觉得自己的任务 完成了。责任感要求他必须得完成这活,就算你不要他也要给你完成,而且你会发现他到了一个程度就无所不用其极。这是父 母一代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决定的。类似的家庭压力很大的文化还有犹太人的文化,印度人更明显。但是美国文化不同 ,孩子过了18岁父母不能干涉,否则就是违法的。美国父母顶多问:最近有没有进展,而不会说,隔壁露丝不错,介绍给你 。 对于一个中国老人来说,他自己也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如果孩子30岁还没有结婚,父母在自己那个年龄群中是非常 没有面子的,在社会心理上他是被边缘化的。如果人家问“你孩子怎么回事啊”,他可能也会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随他们 去吧”,但是他脸上很害羞,他的内心压力非常大。他一定要摆脱边缘状态进入主流社会。尤其是现在你把他带到北京搁在身 边,他有效力的机会,这个时候再没把这事办了,他的日子没法过了。 替孩子征婚活动有个副产品,就是父母趁机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解除寂寞。还有一个副产品:组织化。谈判的成功率 是不高的,需要反复交易以增加成功机会,不排除有些人会成为积极分子,甚至把事情上升到这个高度:既然政府还没抓这事 咱们得抓一抓啊——组织领袖就是这么诞生的。 麻烦更在冰山下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父母们在那里浴血奋斗,但能在北京住在孩子身边的父母毕竟是少数,父母 没住这里的不还是没得到解决吗? 而且,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征婚群体大部分是白领阶层,他们是露出来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问题可能还在冰山之下。 如果把社会群体分为高、中高、中低、低,你会发现,两头的高、低阶层不会存在无人可婚的问题。高阶层拥有的资 源非常耀眼,有钱有名有地位,这个资源光环如同海上的灯塔,远远地苍蝇蚊子都知道往那里飞。 社会底层找对象也不成问题。他们通常依然处于熟人网络中,比如在农村,或者旧城区的城市贫民。你们家的小三子 25岁还没结婚,隔壁的王大妈就非常着急——这是一种模拟亲族模式,虽然在底层,但是得到的社会支持其实蛮强的。 有问题的是中高和中低阶层。第一他们横向移动脱离了原来的社会组织,第二他的选择标准发生了改变。现在被看到 的城市白领属于中高阶层,中低阶层还很少被关注。那就是民工。 一个民工的男孩子进了城,根本不可能把父母养在身边作为代理人帮他解决婚姻问题。他们的问题其实更加严重,但 是他们在冰山之下不容易被看到。 这能算城市功能的欠缺吗?绝对欠缺。代表了在城市硬件的同时,人文设施建设没有相应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很重 要的一点是建设和谐社区。城市就是一个大社区,应该包含人文设施的配套。城市需要通过做社区服务工作而被公众选择的官 员。社区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草根政治家的途径。听说这里很多小姑娘小伙子找不着对象,帮忙想想办法,那才讨大家喜欢 。 我曾经倡导北京CBD设立一个白领节或者秘书节,提供一个聚会的契机。还曾提议,开发区特别适合办蓝领夜校, 学习知识和社交一箭双雕。——没人理我。 中山公园这个活动很好,这表示如果有需要自然会有些自我解决之道。希望不要有人觉得一群人一天到晚在这里晃荡 将来可能还出些乱七八糟的事而想要取缔或者整顿它,实际上应该支持它。 更应该有些社会讨论,探讨些解决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