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国都市报总编年会召开 新闻出版署领导讲话(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15:37 新消息报

  (二)把握导向,把都市类报纸办成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

  都市类报纸要起到主流媒体的作用,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社会定位来把握报纸内容的导向性,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的优势,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而所谓导向,实际就体现在报纸对登载内容的选取上,报纸选择什么样的新闻、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报道新闻、选择什么样的标题、选择什么样的图片、选择在哪一个版面报道哪一个新闻,都是对
读者进行引导的一种方式,而不同的选取原则就会给读者造成完全不同的印象,甚至导致不同的社会效果。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但我们一些都市类报纸所缺乏的,正是按照主流媒体的要求去引导读者的自觉性,有的在内容选取上十分随意,有的对信息的真实性不加甄别,有的对报道可能产生的后果没有意识等等。这些现象,往小了说损害报纸形象,往大了说就是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针对都市类报纸在把握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在划分报纸类别时,从报纸的内容特点、经营管理模式和历史沿革上区分,往往把党报和都市类报纸作为两类不同的媒体看待。但从作为党的宣传思想阵地这个角度来看,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市类报纸也是党和政府管理下的媒体。现实中,我国的多数都市类报纸还是各级党报的子报。因此,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仅是对党报的要求,也是对都市类报纸的要求。有的同志认为把握导向的责任主要在党报,都市类报纸的主要任务是赚钱,我觉得这种认识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一张没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报纸,是不可能有生存空间的,必然会被读者淘汰,被历史淘汰。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体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立场。

  当前,都市类报纸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充当西方媒体的传声筒。学习西方媒体经验,为我们的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有些都市类报纸对此陷入一种盲目性,觉得西方媒体的报道权威,于是便随意转载,对其内容是否符合我们国家的立场和利益不假思索,实质上成了西方媒体的传声筒。这是一个严重的导向问题。一位媒体研究者发现,在美军攻打伊拉克的时候,一些国内媒体为了搞到所谓独家报道,直接从美国国防部的网站上翻译内容,连续登载,这种做法极容易误导读者。西方国家虽然一再声称新闻自由和新闻公正,但其政治立场却十分明显。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不少西方媒体更是加快了对我实施舆论战的进程。有人根据2000年7月到9月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6家报纸刊发的报道进行统计发现,在关于我国的149篇稿件中,几乎全部都是在诋毁我们的人权状况或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西方强势媒体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所以几乎垄断了国际新闻信息的发布权力。从有关资料获悉,美国、欧盟和日本控制着全球90%的信息资源,而西方五大通讯社在全世界发布的新闻量占到了96%,在全球300强新闻信息企业中,144家在美国,80家在欧洲,49家在日本。对这些必然带有强烈政治意图和经济利益的新闻信息不加选择的转载,损害的一定是我们国家的利益。

  二是把真实性作为媒体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防止虚假报道。把握导向,报道的真实性是一个基础。今年6月初,在北京开了一个以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为主题的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同志在发言中对虚假新闻的五种表现形式进行了比较精要的概括,我在这里借用一下,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一是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就是把小道消息不加核实地当作新闻来出,有不少还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话题,比如股市、汇率等。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些报社的记者,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或为了造成轰动效应,把子虚乌有的采访写得活灵活现,把写小说的劲头用在了新闻报道中。三是文题不符的标题造假。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把芝麻大的事情说得地动山摇,或者干脆就张冠李戴,混淆视听,为的就是看了标题后产生阅读的兴趣。四是夸大其词的失实报道。对一些基础新闻事实进行再加工,朝着编者希望的方向夸大事实。五是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主观臆断,任意解释,结果造成新闻报道和真实情况严重不符。目前,虚假报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引起了公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遭到了严重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出现虚假新闻,既反映了有些报纸管理不够严格,也说明了我们新闻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的灵魂,都市类报纸要想成为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就必须杜绝虚假新闻。

  三是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当前,商业利益对于都市类报纸的侵蚀,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西方传媒学界对于媒体的社会功用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现代社会的媒体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种则认为,在商业化的浪潮下,媒体已经逐渐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用这两种观点来观察我国都市类报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你会发现,都市类报纸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以广告为利润核心的经营模式虽然促成了都市类报纸的繁荣,却也出现了广告商和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操纵媒体的现实。最近,社科院一位专家给中央领导写信,提到"广告大户左右媒体已成蔓延之势",列举了很多广告公司介入报纸采编环节、左右报纸内容的例子,中央领导对此十分重视,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尽快调研,提出对策。据说一些报纸有一份"红色保护名单",凡是涉及名单上客户的负面报道,一律不发。香港出版的《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专门对大陆都市报和广告主之间如何互动进行个案研究的文章,在作者采访的这家报社中,广告主通常通过"选择性的提供新闻、购买版面发表软性广告文章、控制负面消息和与报社领导保持经常性沟通"等几种方式影响报纸的内容,报社的记者、编辑出于对新闻价值的坚持,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来自广告部门的压力,但最终新闻的内容往往还是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这种现象看似不会对社会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但实际上与"有偿新闻"一样,对报纸的社会公信力和舆论导向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害。试想,如果报纸都受控于广告客户,那么党管媒体的原则如何实现?如果报纸只为部分利益集团服务,那么社会的公众利益怎么通过媒体得到保护?如果报纸自身行为不端,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别人进行舆论监督?更可怕的是,如果这种情况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那我们的报纸到底是在为谁服务?这个问题关乎都市类报纸的办报方向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值得大家深思。

  (三)提高品位,把都市类报纸办成普通百姓的精神乐园。

  品位问题,一直是都市类报纸被人指责以至称为"小报"的重要原因。这几年,我们欣喜的发现,在努力把都市类报纸办成主流媒体的过程中,多数都市类报纸在坚持"三贴近"的同时,更加突出报纸的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品位在不断的提高。但整体说来,都市类报纸的品位并不太令人满意,不少报纸仍然是把炒作明星绯闻、搜罗奇闻怪谈、渲染凶杀暴力、炮制黄色话题等作为吸引读者的致胜法宝,一天不发上几条这样的所谓新闻,就怕没人看自己的报纸了。如果被广告客户控制是因为太过迎合资本的话,低俗化倾向则是因为误解读者需求而又对读者的太过迎合。我一直认为,以低俗报道提高发行量是对读者需求的一种误解,而以高尚的精神打动人、鼓舞人,所获得的发行量将更为持久。比如现在月发行量已经达到900多万的《读者》杂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读者喜欢《读者》杂志,并不是因为《读者》内容低俗,而是因为《读者》品位高,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强,觉得读了《读者》对自己有启发,有帮助。品位不高的报刊就好像一个只会说脏话、假话的人,开始可能觉得新鲜会听一听,时间长了,别人就会讨厌他、躲着他。对于如何提高都市类报纸的品位,我有几点看法:

  一是要突出社会教育性。传承中华文化、传达国家政策、传播社会文明、传递科学知识是都市类报纸为读者服务的重要方面,总结起来可以称作是社会教育,也就是把自己看作是读者的良师益友,努力提高内涵、扩充知识,才能使读者得到更大的收益。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都市类报纸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促进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二是把握休闲娱乐性。休闲娱乐是都市类报纸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吸引读者的一大特色。娱乐是一个社会的润滑剂,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娱乐的理解不能没有底线,不能为了取悦于读者而无限制的制造娱乐,而是要以健康的心态和文明的方式给读者带来欢乐。有些报纸追求娱乐过了头,把明星私生活的无聊细节、弱势人群的生活苦难、天灾人祸的混乱场面等等都拿来作为娱乐材料,冠上一个所谓风趣的搞笑标题吸引阅读,看似有趣,实则无聊而缺乏人情味。所以,我们要强调把握都市类报纸的休闲娱乐性,要掌握好度,在娱乐的同时做到寓教于乐。

  三是要慎用负面报道。都市类报纸比较关注社会新闻,社会生活里发生的事情,只要具有新闻价值,进行适度报道,有助于读者较快地了解社会现实,是公众知情权的体现,也是报纸新闻价值的体现。对各类事故、刑事案件、天灾人祸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也有助于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有助于读者吸取经验教训。但如果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过多地进行负面新闻报道,则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在一篇专门就北京一家都市报登负面报道情况进行研究的文章中,作者统计了一下这张报纸在连续5天时间里的负面报道数量,在总共59则社会新闻里,关于车祸的新闻有6条,关于跳楼、跳地铁的5条,关于事故致死的1条,关于打架斗殴的4条,关于火灾的2条,关于盗窃行凶的1条,关于气体泄漏爆炸的3条,关于发现尸体的2条,关于杀人的1条,负面社会新闻的总数多达24条,如果光看这个报纸来了解社会的话,人们都不敢出门了。关注社会生活是都市类报纸的职责,但却不能专注于负面报道。因为报纸是用新闻在建构读者眼中的社会,你呈现给读者的内容是他用以理解社会的参考资料,必须是对社会生活较为客观和均衡的报道。过多的负面报道就社会整体情况而言也不真实。所以,慎用负面报道不是说和谐社会就不允许有不和谐的新闻,而是过多的负面报道往往会使不正常的小概率事件显得像是正常的频发性事件,给读者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等错误的印象,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同时,经常性的向读者呈现凶杀、车祸事件中受害者的境况,也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阴影,更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改善经营,把都市类报纸办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质资产

  前面我从都市类报纸的定位、导向和品位等方面谈了发展问题,下面,我就如何改善报纸经营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经营问题首先是体制问题。体制改革一直是报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动力,对于都市类报纸来说,体制改革更是经营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现在的都市类报纸,一类是党报集团的子报,一类是由党政部门或群团组织主办、独立经营的报纸。前者的体制改革受报业集团改革的影响比较大,后者则相对超脱一些。但整体上来说,都市类报纸的管理体制在现实的经营中已经达到了准企业化程度,也就是说,有的虽然在法律上还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论是发行,还是广告经营,都是在按企业的方式在做。下一步,都市类报纸应该如何深化体制改革,大家可以结合各自的实际进行深入探讨。在体制改革问题上有几点必须强调,一是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二是有利于对舆论导向的有效掌控,三是有利于都市类报纸的自我发展,做强做大。这三点要统筹考虑。

  其次谈一下在都市类报纸经营中变得越来越突出的发行竞争问题。现在一说起都市类报纸的发行,眼前就会出现一种硝烟弥漫的景象,因为几乎在全中国的每一个大城市里,都有几张都市类报纸在大打价格战、礼品战、折扣战。前几年南京报纸的价格战打得几家报纸大伤元气,全国的都市类报纸都知道,但几年过去了,好像大家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前一段时间总署就此搞了一个调研,发现都市类报纸的恶性竞争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现在的都市类报纸每年促销费用在1000万元以上的比比皆是,恶性竞争使许多报纸陷入经营困境,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对都市类报纸的发展也是一个严重损害。

  最近,我们已经把关于规范治理报刊发行秩序的调研报告送到了中纪委、中宣部,接下来将联合有关部门,从多个角度对都市类报纸的发行竞争进行治理和规范。对于这项工作,希望大家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

  三、都市类报纸要努力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前面说到了都市类报纸的优势及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还从明确定位、把握导向、提高品位、改善经营等方面谈了都市类报纸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从都市类报纸这些年发展的经验来看,要想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把握:

  (一)"五变五不变"是把握都市类报纸方向的基本经验。

  2001年在成都的都市类报纸座谈会上,我曾经就如何把都市类报纸建设成为主流媒体的问题,提出了都市类报纸要做到"五变五不变"的要求。从这几年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情况来看,今天我们探讨都市类报纸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个意见仍然适用。因此,我想在这里重新提出来。

  首先,办报的体制可以变,党的领导、党管舆论的方针不能变。都市类报纸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媒体类型,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把尊重市场规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说办报的体制可以变,就是要使都市类报纸的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既有经济活力又能把握正确导向的媒体。但在体制改变的同时,都市类报纸必须贯彻党管舆论的方针,这既是我们国家媒体管理政策的根本原则,也是都市类报纸找准社会定位、把握正确导向的重要保证,更是都市类报纸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报社的经营机制可以变,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经营机制变革是作为市场主体的都市类报纸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然要求,报纸必须在经营机制上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追求经济效益的机制变革却不能破坏报纸的社会效益。因为对于党和国家利益来说,报纸的导向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是第一位的。所以说社会效益第一、坚持正确导向不能变,经营机制要服从于这一要求。

  三是办报的思路可以变,政治家办报的原则不能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报纸阅读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都市类报纸要紧跟社会生活的变化,就要不断调整思路,应对来自各种新兴媒体的挑战。但都市类报纸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对任何有损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办报理念,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是我国媒体性质的一种重要体现。

  四是报纸的经营定位可以变,弘扬主旋律的要求不能变。城市生活的多变性和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使得都市类报纸面对的读者以及竞争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在开发不同读者群、调整报纸竞争策略的过程中,报纸的经营定位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不论报纸面对的读者是社会中间的哪个人群,也不论报纸把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都必须保持基本的社会定位,也就是保持积极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的定位。

  五是报道的视角可以变,党和人民喉舌的功能不能变。时代在前进,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眼光也在变,都市类报纸既是引导读者认识社会的大众传媒,也会根据读者的需求不断调整新闻报道的视角。但调整报道视角不能脱离一个原则,那就是都市类报纸始终要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摆在首要位置,充当党和人民的喉舌,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去挖掘选题、采写报道。

  (二)坚持"三贴近"的要求,是发挥都市类报纸优势的重要条件。

  都市类报纸必须贴近实际,才能跟随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正在不断进步,同时,各类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对于都市类报纸来说,贴近实际,就是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认清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为解决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五个统筹"的任务异常艰巨;体制创新触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增多,社会组织和管理日益复杂,人民群众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些都是社会现实,都是"实际",都市类报纸在新闻宣传中既要贴近这个实际,向人民群众呈现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更要努力通过新闻报道促进问题的解决,化解各类矛盾。

  贴近生活是都市类报纸的优势,也是办好报纸的关键,唯有在鲜活的群众生活中办报,才能使报纸融入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我们要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站在时代进步的角度透视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的轨迹中把握时代变革,力求抓住报道重点,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努力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出贡献。

  都市类报纸必须贴近群众,才能发挥凝聚人心、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和谐社会的主体,都市类报纸要想把握时代发展,深入社会生活,首要的还是要贴近群众,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以创造性的方法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文化支持和生活帮助,赢得群众的信赖,以正确的导向、科学的观念引导社会舆论,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是提高都市类报纸质量的根本保障。

  人才是任何一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都市类报纸必只有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敏感度高、业务素质好、社会责任感强的采编队伍,才能够始终坚持准确的社会定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较高的内容品位,实现良性的经营管理。同时,报纸的采编队伍,也是报纸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关键,唯有报社的记者编辑能够把握社会现实,深入社会生活,融入广大群众,都市类报纸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主流媒体的作用。此外,随着都市类报纸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几年由于我们的报纸经营人才比较稀缺,各报社之间挖广告人员、发行人员的事情比较多,挖采编人员的好像少一点儿。但随着都市类报纸的逐渐成熟,采编人员的重要性必定会进一步显现出来。在美、欧等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一个几十万人城市的报纸,一般采编队伍都不少于300人,《纽约时报》的采编队伍更是达到1200人左右,这些国家人工昂贵,但在采编队伍的投资上却不惜巨额花费,可见采编才是报纸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为此,都市类报纸要牢固树立人才观念,高度重视对采编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建立采编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新闻采编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对虚假新闻、有偿报道、导向错误等的监管制度等等。

  今年上半年,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布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杜绝各种有偿新闻行为,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规范使用新闻采编人员记者证件等等。这是根据中央的要求下达的一个文件,是我们加强新闻采编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

  同志们!今天是都市报(晚报)年会的开幕式,我的这个发言,是自己关于都市类报纸如何发展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讨论中,针对都市类报纸的现状和未来,提出更多真知灼见。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