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张世登:荒碱地上老“愚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15:53 经济日报农村版

  经济日报农村版记者 杨彬

  提起张世登这个名字,在博兴县吕艺镇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为别的,就为他25年来靠一铲一镐改良了一片30亩的不毛之地。他也因此被称为“愚公”。

  人们叫张世登“愚公”,有两个意思,一是张世登确实是有些“愚”。25年来,时
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可张世登的脑筋就是不变,认定了“改造土地,种田吃粮”。二是张世登也确实有些像传说中的愚公,25年如一日独自在开阔的碱地上开垦,其执着精神令人敬佩。

  张世登是博兴县吕艺镇新集村一名普通村民,今年58岁,开朗、健谈,和老伴居住在离村2里多远的棉花地里。这片棉花地整整有30亩,是张世登的承包地,也是他毕生的“得意之作”,因为这块土地在25年前还是一片凸凸凹凹的荒碱地,地上冒出的碱花像撒满了盐,人们称之为“鬼见愁”,不长一草一木,可看现在,不但不见了“盐”,还长出了雪白的棉花换回了钱。想当初,这块荒碱地可不同于一般的碱性土地,其碱性极其严重,一般的碱地还可以种植棉花等抗碱性较强的作物,但张世登所开垦的这块荒碱地不但棉花不能长,就是一些野草野花也不能在此存活,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毛之地”。他说,这块土地现在之所以种植棉花,不种别的,是因为这块土地虽然经过改良,但深层土质依然很碱,还需要进一步改良,目前只适宜种植棉花。但就仅仅因为这块土地长出了棉花,在新集其他村民看来,就已经成了一个奇迹,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原来的不毛之地还能长出棉花。

  张世登世世代代都是农民,这使他的身上有一种深深的土地情结,连他的名字里都带有一个“登”字,他说这是父母为了企盼年年五谷丰登。张世登年轻时也曾为了生活所迫经过商,走南闯北地作过生意,但最终还是放弃不下心中的土地情结,被这种情愫“牵”回了这片土地上。新集村是一个不大的小村,人均土地也很少,并且土质普遍不是很好,都带有一定的碱性,1980年村里刚刚实行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张世登放着分到手的好田不种,偏偏向村里要村北这块近30亩碱性最严重的荒碱地,这在当时被所有人看来“简直犯了毛病,脑子不正常”。村里才开始也不同意,但最终拗不过张世登,告诉他“后悔了还可以换回来”,就把这块本被当作“废地”的荒碱地“分”给了张世登。张世登也从此背上锅碗、卷起被窝,把家搬到了这里,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两间小屋,住了下来,没想到这一住就是25年。

  25年来,张世登已经忘记了用坏了多少把铁锨和羊镐,推坏了多少辆木质小推车,只是满是厚厚老茧的双手在告诉人们开荒的日子是多么艰难。这30亩土地在25年前是怎样的30亩土地啊,地面凸凸凹凹,土质硬的像是石头,放眼望去一片碱花。为了改善土质,张世登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这片土地“作手术”——进行换土。为了做到这一点,张世登披星戴月,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先把一定范围内原先的碱土挖出半米多深,然后,推上小推车去1里多外的支渠边去挖“好土”,装满“好土”后推回来倒在原来挖出的坑里,这样的过程,张世登一天要“演练”30多回,甚至50多回。而张世登“对付”凸地和凹地的方法,则是先平整土地,然后再把运来的“好土”均匀地倒在上边。张世登介绍,对于这片碱地土质的改善,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彻底改善的,必须进行好多次,因为这片土壤的深层还是碱土,上面仅仅半米多的“好土”在经过一年半载后,就会又被深层的碱性成分侵蚀成碱土。张世登是一个倔强的人,面对土壤的“反复无常”,他没有被吓倒,而是跟它拗上了劲,土壤碱了,他就换土,土壤又碱了,他再换,就这样,张世登跟这片土地拗劲拗了25年。张世登在换土改善土质的同时,还不断给土壤翻土、加肥,以保持土质的松软和增加土壤的养分。张世登一边改良土质,一边种植棉花,从这25年来张世登种植棉花的产量可看出这片荒碱地的变化:1983年产量是每亩106斤,1988年产量是每亩210斤,1995年产量是每亩330斤,去年则是每亩520斤。虽然说这个产量距正常土地产出的棉花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对于新集村来说,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惊叹的奇迹。

  现在,每当张世登望着这片他辛辛苦苦改良过的土地,一种自豪感会在他的心中不禁油然而生。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和粮补政策的实施以及今年中央继续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更使张世登深受鼓舞,他说:“我这大半辈子都耗在这块土地上了,但我不后悔,因为它在我的手里由一块‘废地’成了一块‘活地’,让村里多了30亩土地,算是我也对村里作了一点贡献,农民不能没有地啊,对于农民,地是越多越好啊。但就目前来看,这块土地改良的还是不很彻底,趁着我还有力气干活,我还得继续改良下去,争取有一天让它不但能生产棉花,还能出高产量的小麦。”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