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题 > 正文

专家访谈:我们可以不缺水不缺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20:35 市场报

  记者 郝涛

  中国目前万人GDP耗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要是能降低到两倍,中国就不缺水。万人GDP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同样只降低到两倍,中国就可以不缺能。如果继续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我国资源短缺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为此,近日记者专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吴季松博士。

  记者:您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循环经济的专家之一,请谈谈您研究循环经济的初衷?

  吴:我对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研究,来源于多年的实践。当我在农场里当拖拉机手时,我就想,新疆既然缺水,为什么浇地还要大水漫灌?做车工时,当我站在铁屑四溅的车床前,我就想,钢材不是很缺吗,为什么一个小螺丝钉要用一大截钢材呢?后来我在担任技术组长时,就革新了节约原材料的新型内径千分尺;当我在欧洲原子能联营当访问学者时,我就想,为什么人类不全力开发受控热核聚变这种可能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新能源,而要争夺那难以为继的石油呢……

  记者:您认为,中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吴:发展一种东西必须要把它的理念和概念搞清楚。理念不清是目前制约中国循环经济的首要因素。循环经济的原则不仅包括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还应该包括再思考(Rethink)和再修复(Repair)。这是今年3月底在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规范了的循环经济理念,即新5R原则。循环经济理论强调,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保护被破坏的最重要的自然财富———维系生态系统。再修复就是指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二个制约因素是中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还受财力限制,投入和经济发展程度不足。第三,没有形成新的技术体系,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重视不够。有钱在长江建100座桥,有钱在珠江三角洲建10个国际机场,为什么没有钱建立循环经济?所有这些问题,有的需要克服,有的还需要发展。

  记者: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基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具备循环经济的雏形。于是有学者提出循环经济的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对此您怎么看?

  吴: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其目的是转变原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发达国家称为后工业化。日本和德国我分别考察了8次,虽然两国所走的后工业化道路不尽相同,但都遵循循环经济的规律。发展中国家提出新型工业化,最好的概括就是走循环经济道路,这既是经济理论的创新,也是经济生产的新方向。

  记者:当前情况下,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举措有哪些?

  吴:目前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其实质不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面临的危机,人类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现在关于循环经济的研讨会很多,但能提出可操作性方案的并不多,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政策落实不够,具体措施很少。只有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把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循环经济才能开展好。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吴:一句话,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公众作出正确选择。就拿水价上调来说,许多人都在喊“企业负担这么重了,再涨水价,企业可能承受不了。”但现在企业和老百姓面临着或者涨价或者缺水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可持续发展,一种是走新循环经济的道路。让老百姓多拿钱、不缺水的方案最后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成。

  记者:科技先行,发展循环经济更是如此。目前我们短腿的地方在哪儿?

  吴: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中国资源利用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

  2004年中国石油贸易逆差为500亿美元,4000亿人民币,有了这500亿美元,基本上可以建一个循环经济的雏形。在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上,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开发废弃物再利用装备,通过引进技术和扶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相关专题:建设节约型社会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