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辽宁相声:艰难寻求复兴之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8:51 沈阳今报
  特派记者李中良

辽宁相声:艰难寻求复兴之路(图)
[前言]

  自李金斗在北京发起成立相声俱乐部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此举也得到中宣部领导的高度认可。近日,辽宁省相声俱乐部在业内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开始了重塑辽宁相声大省的正名式征程。

  “把孩子们从网吧里拉出来”,就如何在青少年单一的“快乐链条”中注入传统曲艺的审美基因这一时代性的话题来说,辽宁省相声俱乐部无疑扛起了“快乐复兴”的大旗,而此举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更可谓是任重道远。

  探秘后台:群口相声“我叫不紧张”

  7月16日,星期六,也是民间习俗“头伏”的第二天。

  下午2点30分,南湖剧场后院的一间会议室,成了演员后台。里面没有空调,却有蒲扇接二连三摩擦空气的声音。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围坐着辽宁省内几乎近三十年来所有广为人知的相声大家。

  也许没有人相信,面对今天的演出,这些大家们多少有些紧张。他们亲手缔造的辽宁省相声俱乐部将在今天迎来第二场演出。“观众会不会买我们的账?上次剧场坐满八成,今天能有几成?”炎热的天气似乎令人不那么乐观。

  杨振华、金炳昶、常佩业、王平、贾承博、于琪等诸多知名相声演员齐聚一堂,你一言我一语,简单的演前碰头会在外人看来更像是群口相声。

  作为俱乐部三个主任之一的王平在面对采访时,再一次高度肯定了同仁们的演出热情。“大家不计任何报酬,倾心为观众演出,这充分体现了俱乐部的凝聚力、向心力。”

  常佩业向记者表示,他们手里都握着一把入场券,靠赠票营造现场气氛在头几场算是正常现象。“现在是我们请人家看相声,凡事都有一个过程。”表情诙谐的他随后却很严肃地提议:不管多么热的天,面对台下的观众一定要保持舞台形象,演员的穿着一定要整齐。提议得到了大家们的一致认可,并进而达成共识:演出结束后,将由杨振华、金炳昶两位老先生率领众演员向台下观众鞠躬谢幕。

  俱乐部另一主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金芳近些天来可谓是里里外外地忙。“俱乐部的成立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相声艺术。我希望传统曲艺能够实现市场化。”

  回溯历史:从全民找乐到相声透支

  下午2点45分,烈日下的南湖剧场逐渐汇流着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五成群的青少年居然占了大多数。“给你5元钱,把票卖给我吧。”一个中年男子没有到售票处去买20元一张的票,反向学生购票。“本以为这些小孩不爱看,便宜便宜我。哪想到没一个愿意卖票的,这些孩子能看懂什么啊?”

  2点55分,剧场的大门敞开,鱼贯而入的观众欢笑着步入,对号入座。没一会儿,能容纳12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如此火热的场面大大打消了演前会关于上座率的疑虑。

  3点稍过两分钟,剧场里的灯灭了,所有的光亮也都聚焦到舞台上。面对眼前的辉煌,46岁的张国升不禁眼眶湿润起来。“能看到阵容这么整齐的专场演出,是我这个相声迷的福分。哎!有多少年没有看到这种景象了。”

  光阴似箭。23年前的张国升在筹办婚礼时,和爱人最强烈的意愿就是:宁可什么家具都不要,一定要买个落地式(当时流行的新式留声机)。有了它,爱人可以听歌曲,自己可以反复地听杨振华的《油水大》。

  在那个可以在收音机里听电影的年代,作为语言艺术的相声几乎“统治”了人们的所有笑声。以杨振华、金炳昶等老先生为首的辽宁籍相声演员缔造了一个可以与天津、北京比肩的东北相声王国。

  一时间,这股讽刺犀利的东北风刮遍了全国上下。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电视报经常预告一周内各电台的相声时段。而能在电视上看相声,则更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传统相声在舞台上的艺术魅力。”用王平的话说,电视刚时兴那几年,相声达到了自身历史上的巅峰。“结束‘文革’的十年浩劫,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人们似乎要把多年的郁闷通通清洗干净,而相声带来的欢笑是最好的心灵去污剂。”诚然,那时的人们对快乐的渴求达到了极致。

  同时新时代涌现出的新题材,也极大地激发了相声界的创作灵感。“其实,相声在当时的极度繁荣并不是正常的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辉煌的背后是透支。随着时间的推移,透支造成的虚脱感越来越强。终于,新涌现的艺术渐渐占据了不大不小的荧屏,看相声成为了诸多娱乐、消遣的方式之一。”就在相声高潮渐近尾声之时,王平以新人的姿态被广大相声迷认知。

  执著艺人:于琪坚信相声就是生命

  1990年,王浩呱呱落地。在他这一代“新新人类”开始触摸周遭的世界时,相声在他们眼里已然非常陌生。电视上各类晚会中的相声竟让他感觉:两个叔叔站在那儿,你一句他一句的,有什么意思?

  相反,港台流行歌曲、赵本山的小品却抓住了他的眼球;再后来,网络游戏铺天盖地地兴起,彻底占据了小王浩学习之余的一切快乐时光。

  近些年来,与京剧、交响乐等古典艺术一样,相声也在娱乐日趋多元化的人们生活中,隐退下来……

  当剧场里潮水般的掌声再次此起彼伏时,“背课文的孩子”于琪走上了舞台。闭上眼睛感受于琪,感受他清脆的声音,你会觉得:在于琪身上,时间的脚步似乎静止了,他一直是个人见人爱的“小男孩”。

  然而,岁月有痕。今天的于琪已经是一个饱经沧桑、几近天命之年的中年男子。再过几个月,于琪的相声生涯将满30年。在相声鼎盛时期的1981年,舞台风格极为鲜明的于琪从丹东来到了沈阳。“那时候‘走穴’一场赚100元,就心满意足了。100元在那个年代能充分体现你的价值。”

  调入沈阳曲艺团以来,于琪的演出大多是团里安排的。当演出越来越少时,于琪慢慢地“沦落”到民间,一些婚礼庆典、酒店开张的邀请也渐渐接受了。

  而多少年来,于琪每月的工资一直停留在1000元左右。“赚钱是次要的,1000元维持生活倒也够花。之所以接受各种演出,是因为我喜爱说相声、喜欢有人听我的相声。”

  相声在于琪的生命里意味着一切。48岁的他至今仍是孑然一身,没有家室。

  “30年了,我觉得我一直拥有我爱的东西。我活得非常充实、快乐。坚持30年始终做一件事情,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成就。据我所知,我周围的同行们,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艺术阵地。”

  市场正名:向晚会赞美相声说“ N O”

  俱乐部运作伊始,王平要算的账非常琐碎:演员打车、剧场用电、工人拆台的盒饭。“甚至是冲厕所的水费,都是一笔支出。”他表示,相比北京、天津,辽宁相声俱乐部的运作,要有些难度。

  令王平万分感激的是,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组织了市内的广大中小学生前来捧场助威。王浩正是第一拨学生团——沈阳七中的一分子。“此举的意义非常深远。把孩子们从网吧里拉出来,光靠说教不行。要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快乐方式,而且这种快乐绝对绿色、健康。”

  “我极力反对小品是相声升级版的说法。小品是浓缩的戏剧;而相声是曲艺,是表现和再现的双重结合。”王平认为,相声今后的发展轨迹是要尽量摒弃晚会式相声的千篇一律,要重新回归到剧场,亲近观众。

  “相声本来就是面向观众的艺术,是以讽刺风格为主的语言艺术。相声俱乐部的优势在于,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性增强了,相声内在的发展脉络得到了延续。”

  与王平的看法相同,大多演员对晚会相声苦不堪言。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上,就如何改进赞美诗般的晚会相声,如何发扬相声的讽刺风格,全国相声协会主席姜昆郑重地上交了一份提案。

  相声是社会的“传声筒”,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讽刺社会不良风气的相声段子广为传诵,如《假大空》、《虎口遐想》等,现在则鲜见这样的段子。

  除了在内容方面更多地反映民声外,王平向记者表示,相声俱乐部要基本实现三个目标:培养新人、创作新作品还有培养新观众。目标虽然有了,但实现起来很难。

  由于长时间的萎靡,辽宁相声的从业格局是两头小,中间大。即老艺人因身体原因,上台的时间少了;而年轻的从业者多少有些乏善可陈,这体现在人数少、观众认可度低;称为中坚力量的正是王平、于琪、贾承博、孙伟等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演员。

  相声人才的匮乏除了表演人才越来越少之外,创作人才也难以为继。现在在辽宁专职为相声写本子的人越来越少,这让王平们很是着急。

  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在新时期创造出反映新生活的作品,以此捕捉住观众的兴奋点?王平认为,俱乐部今后的发展道路依然漫长,很多东西都要在市场中得到验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