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日专家探讨:参拜成中日关系症结 责任在日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0: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2日电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中日两国专家探讨中日关系的文章。文章指出,目前中日政治关系陷入困境的主要责任在日方。文章称,解铃还需系铃人,希望日本领导人立即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做到言行一致。

  文章指出,去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秘鲁会见小泉首相时指出,当前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而小泉首相在日本国会答辩时则表示,参拜
靖国神社与日中关系无关。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江新凤指出,当前中日关系走进低谷的最直接原因是包括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历史教科书等在内的历史问题。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的实质就是美化侵略历史,推卸战争责任,这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蹂躏的中国人民所不能容忍的。而小泉首相执意参拜供有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更是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人民的心。

  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日本缺少一种换位思考。在二战中,日本既是加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但最终使日本受到原子弹轰炸的根本原因,正是日本发动了欲称霸亚洲、主宰世界的侵略战争。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完全割裂了这种因果关系,往往更多地强调受害者的形象,尽可能地抹煞加害者的形象,他们很少站在中国等亚洲国家这些真正受害者的立场上正确思考历史问题。无论小泉以何种所谓的“理由”参拜靖国神社,都会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目前中日政治关系陷入困境的主要责任在日方。解铃还需系铃人,希望日本领导人立即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做到言行一致。如果日本在言行上不能对侵略历史作出正确而深刻的认识,那么不仅中日关系的发展将会失去推动力,而且日本也永远难以成为取信于亚洲国家的政治大国。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谷太一郎也认为,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给日中关系带来重大影响的重要因素,大概小泉自己也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小泉最近强调参拜不是作为首相而是基于个人信仰而为。就日方而言,在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内部也出现了不少意见,要求小泉首相为了国家利益稳定日中关系,在任期内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在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不断密切的今天,停止参拜论是多数日本人的意见。

  三谷太一郎同时指出,小泉执意参拜的理由还在于小泉政权的性质。小泉政权不是靠自民党内部派阀之间的合作,而是靠舆论调查所表现出来的对首相的高支持率来维持政权的。只要舆论调查对内阁支持率不大幅减少,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小泉就会继续参拜。

  上海财经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盛邦和称,小泉纯一郎认为“我参拜靖国神社与日中关系无关”的论点是十分错误的。事实上,发展中日关系,不能也无法回避历史问题。正确对待历史,才能把历史的重负化为前进的动力。当前,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成为两国政治关系的症结,问题出在日本领导人身上。日方必须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时间拖得越长,对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伤害就越大,也就越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必然会使双方合作受到制约。我们希望从大局出发,加强两国执政党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只要中日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坚持《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巩固两国友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中日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吴广义发表看法称,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与中日关系不是无关,而是关系重大。中国人民曾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蹂躏和摧残,痛苦的记忆至今仍然留在中国人心中。仅从1931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就造成中国军民死伤3500万人,战争消耗与财产损失达6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从来都认为,在那场不幸的战争中,亚洲人民,包括被迫走上战场并失去生命的日本士兵在内的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对发动这场战争的战犯,中国人民是深恶痛绝的,理所当然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参拜战犯。小泉首相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蔑视与伤害。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决不是孤立的事件。日本政要森冈正宏、久间章生等人相继妄称“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是“任意以反和平罪和反人道罪进行单方面审判的”,显然是在为甲级战犯翻案。因此,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关乎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影响到东亚的稳定与和平。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