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访谈:教育的天平为何如此倾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7:00 法律与生活

  本刊记者 王健

  从不同省份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不平等,到小学升初中、中考、高考学子对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激烈角逐,教育公 平问题在6月这个名副其实的“考试月”成了各大媒体追逐的焦点。

  2005年小学升初中、高考已经结束,中考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再一次进入家长和莘 莘学子的视线。对于90年代就已从教育部门红头文件上消失的重点学校制度,为何至今还在加剧着教育不公?如何增进教育 公平,逐步缩小教育不公?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王烽。

  是什么造就了教育资源的两级分化

  《法律与生活》: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择校问题、收费问题是6月这个“考试月”最抢眼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教 育公平问题。这种教育资源的巨大落差是怎么产生的?

  王烽:中小学择校问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问题,但是跟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实现的重点学校制度不无关系。尽管重点 学校制度在90年代以后已经废止了,但是因为长期是重点学校,在体制转规过程中,有些地方教育部门从政策上允许择校, 或者说即使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不允许择校,不少人或者通过各种裙带关系,或者以交纳赞助费等形式,还是找进了“校门”。 这给这些原本就“高人一等”的好学校带来了充足的财源。有了钱,积累硬件,提高师资力量。于是,重点学校的帽子越戴越 牢。普通学校的教学水平则每况愈下。加之判定一所学校好与坏的标准只是看他能否培养出高分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 对重点学校趋之若骛也就不难理解了。

  《法律与生活》:重点学校一直是政府官员子女集中的地方。有人说,教育资源的巨大落差是因为权力在教育资金的 分配过程中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王烽: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在教育资金的监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漏洞。在重点学校的招生过程中,这种利用权力和重 点学校进行“等价交换”的事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而且,现在能否进入一所学校的标准变了。以前精英教育的时候,通 过考试上重点,有本事就考,没本事就拉到。大家都没有什么怨言。现在入学标准实行了多元化,靠家长的本事,靠经济实力 、社会地位,在许多时候都能实现读重点的目标。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跟我们的传统意识、公平理念是不 切合的。所以给人们造成了强烈的反应。

  《法律与生活》:在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小学同样实行了择校,为什么这些国家不存在教育公平 问题?

  王烽:在美国、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公立学校的差别是不大的。不像在我们国家,重点非重点学校这么 明显,公立教育是作为普及教育这么一种国家的福利事业来办的。尤其是英国和美国,他们实行的是12年制义务教育,包括 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对这些国家来说,保证每个公民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一项责任。所以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也 不会造成像我们对重点学校这种疯狂竞争。

  尽管在90年代以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实行了择校。但是,这些国家实行择校主要是因为老百姓有选择自己 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这种择校是在教育资源比较充裕,受教育需要多元化这种背景下进行的。跟我国的体制转轨截然不同 。所以他们的择校并不是选择重点学校,而是选择课程有特色的学校,选择离家近的学校,选择教育设施好的学校,主要是为 了给了公众更多的自由。而在我们现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择校在一定条件下造成了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的差异呈扩大趋势。

  高等教育不能是数量上的“大众化”教育

  《法律与生活》:在北京,上大学的比率已经达到了83%。也就是说,十个孩子里差不多9个能考上大学。然而, 无论是高考,中招还是小升初,竞争的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全国其他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

  王烽:主要还是因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因为目前在我们国家不管是就业部门,还是社会公众,抑或学生 本身,区分一个学校的好坏,不是从专业好坏出发,都是以学校是否重点来区分的。所有人的目标都是重点学校。现在的中国 人,每对夫妻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因此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总统。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211工程”、“985工程”,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 学科的分配,建设了一大批重点高校。但是,进入“211工程”的高校总共才100所,加上原来部委所属的30多所重点 高校,资源非常有限。于是,对重点大学的激烈竞争就一直延伸到了高中、初中阶段。因为,许多家长都认一个死理,那就是 “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法律与生活》:从1995年开始,我国对高等教育开始实施扩招政策。许多高等院校都从在校人数上实现了质的 飞跃。与此同时,许多专科院校升为了本科院校,不少本科院校也在逐步向重点大学靠拢,而在用人单位眼中,重点大学为何 永远是他们的最爱?

  王烽: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数量上正在快步走向大众化,但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还没有以一个大众化的面目出现。高等 教育实行大众化以后,它的入学标准、学术标准、办学目标、学校的层次结构都会发生实质的变化。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大众 化只是数量上的一种推进。

  而且,各个高等学校的发展是“同质化”的。我们的专科院校的学生也是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培养的。具体表现在 一般本科院校的目标是办成重点大学,重点学校的目标是向北大、清华看齐,北大、清华则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专科院校要 办成本科院校。因此所有的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院校都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永远跟着重点大 学屁股后头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竞争力。也无怪乎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法律与生活》: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 用了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都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但却都没有出现高学历人才就业上的瓶颈和由此引发的 为上重点大学挤得“头破血流”的场面,为什么?

  王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主体是社区学院,两年制,是一般的大学。作为重点大学(研究型 大学)来说,它实行的一直是精英教育。而且在西方社会,整个社会都有精英意识和大众意识,两者是截然分开的。每个人对 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都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也能很快找对适合自己的大学。而我们国家把两者混为一谈,造成了每 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精英的尴尬局面。然后,在高等教育扩招时,重点大学也跟着扩招,完全是水桶式的发展。而西方国家实行 的一直是金字塔式的稳健发展。

  另外,美国还有一种大学叫文理学院。这种大学没有硕士、博士授予权。它实施的是一种高质量的通才教育,也属于 精英教育。是低于研究型大学的第二层次的大学。除了重点大学以外,其他两个层次的大学都具有不同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西方国家大都没有全国统一高考,完全由各个学校自主招生。招生标准不是国家统一制定,所以标准就 可以多元化了。比如美国NBA的球员就大多出自每个州具有体育特色的大学,而具有体育特色的这种大学招生就可以到有相 同体育特色的中学去选择生源。而耶鲁、哈佛等重点大学在接受了一些学校的报名后,就可以再进行一次考试。而像普通的社 区学院则只要高中毕业,甚至不经过考试就可以就读。与此同时,学生在参加公益活动的特殊成绩等都可以拿来作为参考。这 些都与我们国家以高考成绩论成败有着天壤之别。

  《法律与生活》:看来,我国目前的教育不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带来的。

  王烽:是的。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还不能称之为大众化教育,他的教育模式、入学标准、学术标准、办学目标 、学校的层次结构还是精英教育的老一套。所以说,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在升学方面比以前竞争更加激烈。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法律与生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否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存在于社会公众心目中的重点学校制度,把学 校和学生强制性地划分为三六九等,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教育不公?

  王烽:当然可以这么说。但是,要解决在同一个地区范围内教育不公的问题,首要前提是尽快推行义务教育的“均衡 化”。

  据了解,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经历过相似的发展阶段,实行过这一政策。因此,我国是否可以考虑,在确定的期 限内,通过改造“差校”、“垃圾校”,首先实现小学教育水平的均衡化;然后,分阶段实现初中教育的均衡化。可以考虑采 取平均分配教育经费,公平地调配师资、校长,或实行定期轮换,按学区平等地接受学生等措施,使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 水平,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大致相似或相同,最终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但是,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化后,原 来一些和重点高中挂钩的初中能否脱钩,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仍然有待商榷。教育不公问题的解决显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

  一个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即使在同一个地区范围内,同样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教育差距。也就是说,在许多城里 的孩子在为上重点中学而奔走的时候,许多农村的孩子还在为能否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而发愁。

  除此之外,在地区之间同样存在着教育不公的问题。而且,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大,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育 差距正在呈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可喜的是,教育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5月2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 意见》,希望能“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 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链接:

  美国的“高考”制度

  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高中毕业前一年的学年平均成绩。美国的高中是四年制,初中两年, 所以就是高中三年级的平均成绩。私立大学在录取学生方面对于这一条的掌握比较宽松和灵活,他们看重的一般还是考试成绩 。但是公立学校往往将这一条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一个学生的学校表现和出勤率、平均成绩都很重要。

  第二个就是SAT的成绩。SAT(赛达)为ScholasticAssessmentTest的缩写,是美国 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所必须参加的考试,其重要性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也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进入美国名校学习能否被录取 及能否得到奖学金的重要参考。

  SAT(赛达)考试分为两部分,包括SATⅠ:推理测验(ReasoningTest)和SATⅡ:专项测验 (SubjectTests)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SATⅠ考试时间为三小时,主要测验考生的语文、数学推 理能力,满分是1600分。SATⅡ考试时间一小时,大部分为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某一专业的知识。一般中国高中生申 请进入美国的本科学习只需要参加SATⅠ考试,

  美国SAT考试是可以重复考的,一次付费可以考三次,考试时间一年中有四次到六次。学生可以选择其中最高分作 为成绩向大学寄发。这样对于考生来说,考试的负担就不是那样的重,可以比较放松地进行。即使考了三次,成绩都不理想, 但是自己认为还有潜力,你还可以选择再次付费,重新考试。只要在大学规定的申请截止时间之前寄出你的SAT成绩,都是 有效的。不过这是公开的,每个学校都在招生简章中公布录取新生的SAT标准。

  第三个标准是学生的社交参与能力,要在你的履历上写明参加过什么社团,担任过什么职务。做过多少义务工作,例 如到老人福利院去帮助老弱病残者,或者到医院、教会、基金会帮助过多少人士。你有什么组织能力,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或者 编辑过学生刊物等等,都是学生能力的表现,美国大学重视动手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只有好成绩的学生充其量也不过是书呆 子而已,这样的学生不要说哈佛等一流学校没有兴趣,即便是加州的地方性高校也不会括入囊中。

  如果说这三条是比较硬性的规定,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虽然有点主观性,但是在大学录取中也非常重要。那 就是本人写的一份自荐信,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所大学。这是一篇不超过两页纸的信,实际上就是一篇文章,你要一下子打动看 信人的心,使他愿意看下去。

  除了上述标准之外,每个学生都要附上三位教师的推荐信,这也是录取官第二要看的内容。只有在这些软性的标准通 过之后,录取官才细心地察看你的其他资料。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