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詹洪阁 收藏证据点燃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7:50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旺达 摄影/杨新跃18年来,詹洪阁收藏的抗战题材文物已逾万件,这些发黄的史料、斑驳的实物 ,记载了一段中国苦难的时代,如今成为日本侵华的铁证。对于詹洪阁而言,收藏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成为他内心一种崇 高的责任。

  1931年9月18日,随着沈阳北大营炮声的响起,日本关东军开始了对沈阳城的正式进攻,进而侵占了整个东三 省。为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东三省的军民成立了东北抗联
,在杨靖宇、赵尚志等一批将领的带领下,坚持了14年的 游击战争,先后进行了1000余次战斗,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日本右翼极力否认侵略史。的今天,散落在东北民间的大量 文物,成为日军罪行最有力的证明。

  在沈阳,詹洪阁就是这样一个专门收藏“罪恶证据”的人。中国五大著名抗战题材收藏家中,他是最年轻也是最引人 关注的一个。他不仅定期向抗战纪念馆捐献珍贵的藏品、深入研究东北抗日历史,还曾带着自己的藏品远赴纽约,举行了日军 罪行展,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收藏之初

  按照詹洪阁的指引,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区西南的日本领事馆门口,四下张望也没见到他的影子,正在纳闷儿,对面 居民楼上传来一声宏亮的招呼:“我在这儿!”

  循声望去,詹洪阁正站在自家窗户前对着楼下挥手。这片居民楼应该有些年头了,显得斑驳陈旧。天气炎热,爬到五 楼已经大汗淋漓。

  詹洪阁是典型的东北人性格,不拘小节,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的。记者在客厅里小憩片刻后,进入他的工作间,书架和 地上的大部分空间都被一摞摞发黄的旧书籍占据。

  从屋内简朴的陈设可以看出,詹洪阁的生活并不富裕,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的收藏以史料为主,这种收藏不像 古玩字画那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有经济价值,但我认为它的社会意义是深远的。至少,我从民间保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可以留给我们的后代,让他们了解那段历史,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1971年出生的詹洪阁,自幼酷爱收藏,古钱币是他最初的收藏品。还在他七八岁时,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位女同 学踢的毽子正好落在他面前,他捡起来看了看,做毽子的“铜钱”跟自己家里的差不多嘛!等到从家里翻出“铜钱”来看时, 詹洪阁发现,自家“铜钱”上的字跟同学毽子上的完全不一样。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收集钱币一类的东西。

  在收藏方面上取得今天的成就,詹洪阁表示要感谢的人很多。“古钱币之后,我开始对纸币产生了兴趣,我跟母亲到 亲戚家去串门儿,在那儿发现了几张民国时期的纸币,我跟亲戚要,被母亲阻止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满脑子想的都是 那几张纸币。”

  “后来我自己偷偷去了一趟亲戚家,他们就把纸币送给我了。这些都是偶然,但如果当年我的同学和亲戚都拒绝我的 要求的话,可能我从儿时就已心灰意冷地放弃收集爱好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詹洪阁开始痴迷老照片的收藏和研究,十几年来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各大主要城市,收集到由晚 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文资料上万件,其中大部分都与东北抗战有关。这些不辞劳苦从民间得来的藏品弥足珍贵,其中一些 在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也难得一见——比如他收藏的辽宁省爱国人士杜重远在上世纪30年代创办的《新生周刊》,从创刊号 到停刊号总共57本,这在国内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寻访“九·一八”遗迹

  记者与另外一路从南方赶来寻访“九·一八”遗迹的同行,在詹洪阁家中不期而遇,采访临时中断。在詹洪阁的邀请 下,记者有幸在当天下午,跟随沈阳的几位专门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和亲历者一起,寻访了“九·一八”事变中几个最具纪念 意义的遗址。

  詹洪阁说,这些年他不但从收藏中获得了乐趣,更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增长了知识,闲暇时他也写了不少文章,其中不 乏纠正人们对历史错误认识的篇章。他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崔俊国等人,曾最先考证出沈阳沦陷时期十大标志性建筑 的准确位置。

  顶着炎炎烈日,一行人来到了位于沈阳北大营附近的“北大营战地纪念碑(馆)”遗址,詹洪阁介绍道:“‘九·一 八’事变在日本叫做‘满洲事变’,在日本关东军占领北大营之后。1938年,为了记录日军的‘战功’、鼓舞‘士气’, 他们修建了这‘一馆’、‘一碑’,并且把攻打北大营所使用的枪炮都陈列在纪念馆内。”

  顺着詹洪阁手指的方向望去,面前是一排新盖的楼房,与之相对的是一个露天垃圾场,人所到之处惊起苍蝇无数。詹 洪阁指着垃圾场四周2米左右的围墙,告诉记者:“这些就是纪念碑的碑座,对面的楼房就是以前纪念馆的所在地。”

  说着话,他拿出一本当时的旧画册,画册上完整的“一馆”、“一碑”的外围环境以及所处的位置,果然跟现在楼房 与垃圾场的方位相吻合。过去日军为了彰显“战功”而修建的纪念碑碑座,几十年后被毫不知情的沈阳市民“废物利用”,用 来堆放生活垃圾,这实在是个绝妙的讽刺。

  有关这处遗址的考证工作,詹洪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经过近10年的考证才最终确定。日本投降以后, 那座曾高高耸立的“纪念碑”被愤怒的沈阳人民推倒,如今正静静地躺在“九·一八”抗战纪念馆的门口。

  之后,詹洪阁又带我们来到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第一发炮弹落下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这里已建成了铁路 ,记者只能从他的描述当中,判断一个大概的方位。

  离开时,正巧遇到铁路工人为铁道两旁安装铁丝网,詹洪阁拿出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边拍照边喃喃自语:“幸亏今天 又赶来看了一眼,等护栏都装好了,再想来看都看不到了。”

  问他为什么要拍照,詹洪阁皱起了眉头似乎在思考。良久,他缓缓开口:“其实,我搞收藏和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教育后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带给我们民族的伤痛是几代人都难以愈合的。原来这些地方几乎什么痕迹都没有了,是我们经 过测算和图片对比才确定的地点……这些地方是应该被东北人乃至所有的中国人记住,这是日本关东军打向沈阳的第一发炮弹 的着陆地,应该让后代记住这些灾难,同时记住我们抗战的艰难……”

  收藏与感动相伴

  搞收藏的这些年,詹洪阁尝尽了路途的劳顿,北京、上海、广州是他搜寻藏品的“主战场”。所得的藏品,除了与全 国各地的藏友们交流,他还数次向“九·一八”抗战纪念馆等单位捐献。

  “对于很多人来说,收藏是一种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投资,但我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认为收藏其实也是一 套大百科全书,在这个过程中,我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朋友。在我看来,收藏的最高境界在于研究和考证,能够根据得出的结 论,纠正或者填补历史的空白。还有,收藏可以把个人情感融入其中,我认为自己的收藏能带给人们很多追思和记忆。”

  1997年,詹洪阁曾在广州得到一本抗战时期的毕业纪念册,上面留有1942年间,东北大学一个名叫吴标元的 毕业生送给同学夏原的赠言。一提到纪念册,詹洪阁立刻从椅子上起身,到窗台上的相册里去找他拍摄的纪念册照片。他有一 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遇见什么人都喜欢用相机留住某个瞬间,他说这也是一种收藏。

  “纪念册上还有吴标元的照片,带着博士帽儿,人长得特别精神,他在留言当中勉励同学夏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和日寇抗争到底’。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还我河山’……”终于詹洪阁从一摞相片中,找出了纪念册的那一张,果然如 詹洪阁所言,带着博士帽的吴标元意气风发,字迹刚劲有力。

  “2003年,是东北大学80周年校庆,我打电话询问老东北大学有没有一个名叫吴标元的人。他们说有啊,这个 人还健在,目前生活在上海。我听了以后特别激动,如果他到沈阳来参加活动,我一定去拜访他。”

  让詹洪阁感到遗憾的是,他企盼许久的吴标元老先生,因为身体原因最终没能来到沈阳。那年11月,他借到上海为 巴金先生祝寿之际,专程带着那本纪念册,赶到吴先生位于浦东的家中拜访。看到当年送给同学的赠言,在辗转了60多年之 后,又回到自己的手中,吴先生感慨万千。

  “我走的时候下了很大的雨,80多岁的吴老先生坚持送我走到很远的地方,他还送了我一把雨伞,我一直没舍得用 。其实在我的收藏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故事,但这一件值得我一生感动。”

  拒绝高价收买

  2001年8月,詹洪阁带着自己多年藏下的珍贵史料、文物远赴美国,先后在旧金山、纽约等地展出。这次展出, 使詹洪阁成为民间抗战题材赴美展出的第一人。这次展览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和互动,还不如直接称其为“日军侵华的 罪证展”,几乎展出的每一件展品都与日军的侵华事实相关。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为了篡改历史曾出版了一套《关东军纪念写真贴》大型画册,分五册记录 了1931年到1934年间日本部队在东三省的主要活动情况。这本画册收录了2000多幅图片,内页使用铜版纸,印刷 十分精美,由于当时限量发行,又仅限于关东军内部,留在中国民间的数量非常小。

  当詹洪阁从一位藏友那里得知,三位分别居住在大连、铁岭和沈阳的人手里存有这本画册的消息后,他前后花去6年 的时间,才把这套日军侵占东三省的史证收集完整。

  随着詹洪阁在收藏界越来越响亮的名气,慕名而来的藏友也络绎不绝,这些人中有来参观的、交流的、请他鉴定的、 也不乏到他家来“收”藏品的。

  2001年,一个日本人敲开了詹洪阁的家门,在看过了那套《关东军纪念写真贴》之后,提出了购买的意向,被詹 洪阁拒绝了。之后,他又几次加价,希望詹洪阁可以转让。

  “这本画册是这些年来,我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是无价的,我不可能转让给他。但我能感到他的友好,为了不让他失 望,临走时我送了另外一套资料给他。”

  希望之路

  詹洪阁的收藏很广泛,有十几个门类,除了众所周知的抗战题材,还收集有关党史、铁路史、军事史的资料,对有关 中国近代婚姻文化“百年婚书”的收藏,还使他成为该记录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首创者。

  回首18年收藏之路,詹洪阁说他走得很艰难。“我所涉及的收藏很少有大的经济回报,不像古玩字画转手就可以卖 掉,所以这么多年来,既要继续收藏事业,又要维持家庭生活,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他曾从事过很多行业,做过小生意,也开过服装厂,当年积攒下的钱,都陆陆续续变成了藏品。很多人带着文物来找 他,都是明码标价的,动不动就成千上万,没钱买下的境况让詹洪阁很苦恼。

  “真正搞收藏的人,可能都不是有钱人,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种抢救工作,很多好东西不及时留住,很可 能就会流落到国外或者永远在民间流落下去,直到消失……”

  说到这里,詹洪阁的两道浓眉蹙在一起,依稀能够窥见他内心的挣扎。“总的来说,我在收藏的道路上,得大于失, 它是我一切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龄人当中,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很少有人赶得上,这是我值得骄傲的地方。”

  几年前,沈阳成立了“九·一八”战争研究会,詹洪阁目前担任着副会长的职务。研究会的其他成员都是已经退休的 老同志,他是最年轻的一个。在研究会里,詹洪阁与沈阳著名学者张一波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寻访“炮轰北大营”历史 遗迹的路上,这位70高龄的老教授向同行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到了詹洪阁,就看到了希望。”

  “我周围的朋友都是年长我许多的老前辈,我的爱好决定了我与同龄人之间很难找到共同的话题。‘九·一八’战争 研究会中,每年都有老同志去世,他们在世时是一座座活的资料馆,一旦去世,他们也带走了关于那段历史最真实的创痛感。 ”

  “关于抗战史,你不研究就感受不到它的价值,一旦走进来就很难再放下。”这是詹洪阁收藏并且研究抗战题材文物 的心得,或许,也是他之前提到过的“责任感”。

  正像他所担忧的那样:当时间再飞逝几十年,如果没有人自愿保留过去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留下的“罪证”,我们拿什 么去告诉听着周杰伦、说着嘻哈、喝着可乐长大的一代,曾经发生过的有关我们民族对抗侵略者最惨烈的一幕?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