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蓝田 山川秀美展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10:58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记者文艳实习生吕维华

  “这几年,蓝田县的林业工作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这个主题,注重森林资源培养和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大绿和绿色通道四大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36.4%提高到现在的39.2%,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蓝田的山更绿,水更清,群众更加富裕。”在满山苍翠的林场,蓝田县林业局局长李缠瑞自豪地向记者讲道。

  近年来,蓝田县以秦岭北麓生态林带为主线,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努力实现蓝田的山川秀美。1999年至2003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4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61万亩,荒山造林4.88万亩。飞播造林25万亩,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业重点项目10万亩,四旁植树600万株,渠路绿化450公里,以国有、集体、个体各种形式的育苗5000亩,保证了各大工程用苗,并对秦岭北麓113万亩天然林实行县、乡、村、组四级防护网络,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为实现蓝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绿水清民富裕

  站在氵曳湖镇唐沟村的山坡上往下看去,860多亩经济林迎风招展,掀起层层绿浪,美不胜收。据村民讲,因为这里是旱塬,土质差,每年只能种一茬麦子,逢上风调雨顺的季节,也只能打350斤粮食,卖二三百元钱。氵曳湖镇林业员尚均强介绍说,2001年开始,村里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统一栽植了860多亩杏树,返包给农户。去年开始挂果,每亩收入三四百元,今年已经达到了每亩八百元。此外,在林间套种的苜蓿,每年能收三茬,每亩能收入五六百元。除此之外,按照政策规定,村民们还能拿到相应粮食补助款和管护费。

  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使全县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森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且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有效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县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被国家列入“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天保工程先进县”。

  生态建设打造绿色家园

  车行走在蓝金路上,向窗外望去,绵延50多公里的路旁,两米多高的柏树、雪松构成了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这是蓝田县大绿工程所显示出的成效。

  在大绿工程中,仅今年上半年,蓝田县就在玉山镇、九间房、厚镇、三官庙、氵曳湖镇等5个乡镇和清峪、终南两个国有林场黄土台塬地区完成整片人工造林2.2万亩,完成任务2万亩的1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8万元,占任务800万的135%。在绿色通道工程中,完成三厚路、107、101省道、蓝汤路等三条主干公路以及安村、氵曳湖、焦岱、前卫等乡村公路两侧的绿化共80公里,栽植绿化美化大苗,杨树、柳树、栾树共5万多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

  “天保工程”显神威

  植树容易管理难。为了管护好林木,林业科技人员背起铺盖,拎起碗筷,驻进村庄,定期浇水,修剪,确保成活率;投资50多万元,对重点造林工程日元贷款项目,退耕还林项目打桩,织铁丝网隔离,以防牛羊及人为破坏。同时制定严密的防火预案,配齐配足防火设施,加强林区防火工作,全县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防火网络,专职防火人员达1000余名,113万亩天然林连续6年无重大火灾事故发生,连续3年获“秦东地区森林防火先进县”。除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外,“巾帼林”、“记者林”、“共青林”、“新婚林”、“民兵林”星罗棋布,遍布在蓝田的山山岭岭,全县形成了人人关注生态,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记者点评

  生态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

  去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深刻分析和把握世情、国情、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生态化就是要在城市社会的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平衡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近几年来,蓝田县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措施,不断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在建设生态蓝田中,他们以“蓝色田园、蓝色风光、蓝色印象”为核心,坚持把建设生态大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把改善生态环境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以建设秦岭北麓生态林带和治岭、治河、治坡为重点,实施大绿大水工程,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培育、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人更富,使蓝田成为西安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