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02:44 新晚报

  近日,黑龙江省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与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联网,非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工作正在紧张的筹备当中,按照央行的规划,2005年底前将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联网运行。这对我国打造信用社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摄 本报记者 耿 新

  黑龙江省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与全国联网

  记者从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了解到,黑龙江省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与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联网。如果客户在一家银行出现违约行为,那么哈尔滨市其他银行甚至全国绝大多数银行都可以追踪到其不良记录。

  根据介绍,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负责全省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协调、组织工作。目前,黑龙江省内的工行、农行、建行、中行4家国有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已经完成了个人信贷业务数据的报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等3家城市商业银行开始接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被采集录入到数据库的个人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用房(包括商住两用)贷款;个人汽车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包括贷记卡、准贷记卡)等信贷信息。

  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为尊重客户隐私权,个人征信系统中提供的信贷信息,只向银行系统提供,而不会向社会公开。“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不能随意查询他人的信贷信息,否则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个人可以查询本人的信用报告。如果对银行提供的信用报告有异议可以要求修正,当然这要履行相应的手续。

  非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即将启动

  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有关人士表示,在征集个人银行信用信息的同时,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还将进一步开展非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工作。其信息将来自包括工商、税务、公安、法院、城建、信息产业、劳动保障、质检等部门,从而丰富现有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类型。

  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有关人士表示,在非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方面,人民银行总行已经与公安部达成共识。就中国公民身份证的相关信息管理而言,公安部无疑最具权威性。所以,能得到公安部的支持与合作,并由其提供一部分相关数据对于整个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建设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但是,在非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方面还有许多不得不面对的困难。第一,据初步调查,黑龙江省具有法人资格的专门从事资信评级业务的机构不多,且没有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目前业务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许多部门内部可能都有自己的信用数据库,各个部门自行其事,产生了诸如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采集数据成本高、质量差和信息共享难等许多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整合这些资源将对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起到关键的作用,否则只能是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还有,在征集个人信息的同时,如何界定个人隐私的范围、个人资料的开放程度、信息使用者的权利设定等问题都急需解决。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建立个人征信系统最大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个人征信系统快速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酝酿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将会取得长足的进展。

  公益事业将是个人征信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就个人征信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记者采访了多位经济学专家,他们认为,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济学博士李国认为,个人征信系统不应该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诚信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将个人信息作为一种商品有悖于这个理念,而且这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商业上的利益有可能引发多家公司进入个人信息领域,那么该以哪家公司信息为准?个人信息如何定价等等。但另一方面,个人征信系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采集,需要硬件、软件的投入,系统正常运转的维护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所以,使用个人征信系统可以象征性收费。在这方面并不是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比如说,毕业证查询系统在几年前是免费的,而现在已经开始采取收费的方式。同由于信用缺失引发的经济上的损失相比,在查询个人信用信息时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可以被大家接纳的。

  经济学博士赵风说,个人征信系统的发展,还是应该以银行作为依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在资金正常运转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用信息对于银行至关重要。随着社会发展,居民与银行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银行在采集个人信贷记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征信系统应该日趋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不仅要收录居民信贷方面的记录,还应该收录其他方方面面的个人信息,逐步发展成为一整套完整的个人信息档案,在这一点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当为我们所借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