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 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06:39 东北新闻网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明天,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家园?

  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片片青山绿水。

  这将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在这样的家园,达到的是这样一种理想境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这个古老的社会理想,在经历了一段不和谐的发展之后,重新为我们所关注,我们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去年底召开的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高瞻远瞩,举起了建设和谐辽宁的发展大旗,并对扎实有效地推进建设和谐辽宁的各项工作作出周密部署。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按照和谐辽宁建设的部署,不久前召开的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大会明确指出,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辽宁全面振兴的长远大计,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保护资源和环境等工作落实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辽宁的全过程。

  据有关部门估计,我省每年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当年生产总值的5%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在享受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经济建设成果时,也不得不品尝自己所酿的苦酒。我们不仅渐失良好生态,也为此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注定要成为无根之木。无限制地掠夺自然,最终导致的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会使发展大打折扣,和谐更无从谈起。

  ( 辽宁日报 蒲若梅 王笑梅 张莉莉) [编辑: 钱文胜]1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我省循环经济专家陆钟武院士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环境负荷的变化过程比为一座高山,把经济发展比作一次翻山活动。

  他说,我们最好不要再走发达国家从山顶上翻过去的老路,即等到发现环境负荷很高时才采取补救措施降低负荷,而要在山中开凿一条隧道,从这条隧道中穿过去。这样,付出的代价(环境负荷)较低,而前进的水平距离(经济增长)却没有变。

  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对资源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这些目标,是我省的必解课题。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开始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矿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日渐枯竭等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造成的不和谐之音宣战。我们必须摒弃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发展观,决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不能为换取经济一时一地的发展,而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珍惜有限的家底

  无可非议,辽宁是个资源大省。然而,再丰厚的家底也经不起“只出不进”的消耗。

  近年来,曾一度号称矿业大省的辽宁,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主要资源产量逐年下降,8个有色金属矿山有7个因资源枯竭而关闭,7大煤矿中6个成为萎缩矿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860立方米的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3。目前,我省每年能源供需缺口在7000万吨标准煤左右,而我省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却远远高于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

  当我们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开局之年实现GDP12.8%的高增长速度额手称庆时,我们不得不冷静地看到,辽宁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资源压力,能源短缺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软肋”。

  ( 辽宁日报 蒲若梅 王笑梅 张莉莉) [编辑: 钱文胜]

  2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出路在节约使用资源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是说,要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口资源环境大会上,我省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前,我省又全力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节约能源,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和产品;节约用水,加大城市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力度,抓好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节约原材料,建立严格的材料核算制度;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整顿。

  今夏,面对酷暑,省领导建议,非正式场合可以不穿西装不系领带。这样,就可以将空调的温度调高些,节省一些电力。

  事情虽小,意义却大。它表明了节约资源无小事,节约资源的观念必须入脑入心,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与此同时,对循环经济的大胆探索已使我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并有效地减少了经济建设对环境的污染。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我省积极实施“3+1”循环经济模式,分别在企业、区域、城市和社会等层面和资源再生领域进行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

  如今,在冶金、电力、煤炭和选矿等行业,我省已有50多家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48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每年减排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污染物18万多吨。

  作为一种对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让我们看到了辽宁能够穿越“环境高山”的希望。

  治理与恢复并举

  去年底,来我省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临走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有三个‘没想到’:走出沈阳火车站,没想到天是那么蓝;漫步营口海滨,没想到水是那样碧;登上大连港输油码头,没想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展如此之快。”

  ( 辽宁日报 蒲若梅 王笑梅 张莉莉) [编辑: 钱文胜]

  3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为明天留下青山和绿水辽宁正努力走上和谐之路(组图)
  其实,这三个“没想到”,正是辽宁人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所奏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华美乐章。

  蓝天、绿地、碧水,清洁、安宁、宜人,这样的环境,是我们的共同渴望,也是和谐辽宁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老工业基地,我们在为工业化程度骄傲的同时,还必须明智地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于是,结合我省城市化率高的特点,我省作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环境功能的战略选择;

  于是,有了这样一组数字:

  2001年以来,全省实施拆小拼大、集中供热,共拆除小锅炉8130台,砍掉烟囱4203根;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尾气合格率由55%提高到75%;全省14个市均出台了污水收费政策,沈阳市已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92万吨的5座污水处理厂。三年间,全省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0多平方公里,其中,沈阳新增城市绿化面积59平方公里,抚顺市在采煤沉陷区建成8.18平方公里的“城内森林”。

  从“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到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沈阳人的环境治理魄力令世人惊叹。

  来沈阳投资的外商感慨地说:沈阳不仅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更是一个创业生活两相宜、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百姓家园。

  可以说,漂亮的环境,既是城市的脸面,又是招商的名片。当2000多根烟囱和800多座锅炉房轰然倒塌,作为传统工业文明的碎片随风而散时,沈阳的工业发展也跨入了一个新境界。

  只有山川秀美的现代化,没有穷山恶水的现代化。今年,我省还将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继续开展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扩大集中供热面积,着力解决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保护好饮用水源地;投资百亿元实施三年工业污染治理计划,加大重点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一批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城市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地面积;加快建设医疗、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同时,今年还将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推动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我省计划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对全省农产品产地进行土壤监测。

  尊重自然规律,我们恢复生态而不建设生态。目前,我省第一个自然生态保护规划正在制定当中。保护天然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护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从此,我们将有据可依。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辽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会日益改善,资源利用效率会持续提高,人与自然也必将长久和谐。(辽宁日报蒲若梅 王笑梅 张莉莉) [编辑: 钱文胜]

  4(来源:东北新闻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