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贫困村成“才子村” 村中考生今年全部上了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06:46 光明网

  成为上百名博士、硕士和大学生的摇篮

  小小贫困村,为何能成为上百名博士、硕士和大学生的摇篮?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的孩子为何特别会学习、爱学习?面对学业有成的孩子,村民们共同的心声是什么?

  人们称为“才子村”的石门县军档桥村,日前双喜临门:一是被常德市委、市政府授
予“学习型村镇”称号;一是该村今年参加高考的10名学生,全部上了大学录取分数线。

  自解放以来,这个只有501户的贫困村,共走出了184名大中专院校生,其中硕士1人、博士6人、博士后1人。

  求学求知数第一

  说起这些从村子走出的“才子”,乡亲们自豪、高兴。年逾七旬的村校校长谌作振和村支书谢业柏说起才子村的新老故事,更是如数家珍。

  原电子工业部计划司司长谌观礼,是村里走出的第一名留学生。1954年,他从常德市一中,直接由国家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即现在的俄罗斯国立电工大学电机系)就读;

  1977年恢复高考,该村第一届毕业生邱兵茹与谌兵顺,双双考上了大学;

  2002年进入中科院上海分院攻读博士后的于坤千,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博士后;

  该村谢前友夫妇的三个儿子均为博士,他们家也成为村里第一个“博士之家”;

  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的博士胡昌智,现在美国从事医学研究,成为该村第一名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

  洪水之中不忘书

  军档桥村坐落在石门县易家渡镇境内,背靠澧水,全村地势低洼,平均海拔47米。过去,稍发高洪,这里就一片汪洋。

  谌校长笑着回忆,当年谌观礼上小学时,坐的还是石头墩子。谌观礼则记得:“有次涨水,家中被淹,妈妈在忙乱之中,最先‘救’出的,就是我的几本书。”

  谌妈妈识字不多,但她经常把从戏文里听到的“精忠报国”之类的故事,讲给年幼的谌观礼兄弟俩听。正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谌家兄弟成长很快。在村小教书的弟弟谌观秀,后来也考上了大学。

  谌观礼刚参加工作时,粮食特别紧张。有次顺路回家,他给妈妈带回了5斤粮票。妈妈却说:“为了你读书,妈吃尽了千般苦,难道是为了你养家吗?”

  谌观礼深知妈妈的心思,从此,他把读书时的勤奋刻苦用在工作上,为祖国的电子工业倾力奉献。

  谌母教子的故事,村上的人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现在再穷也不比解放前穷,自家再苦也不比谌家兄弟苦。我们也要以他们为榜样,做出成绩来!”在这种朴素的精神感召下,自谌观礼留学苏联后的几十年里,军档桥村几乎每年都没断过大学生。

  会学习与爱学习

  军档桥村村小校长唐福清说:“这里的家长们朴实本分,文化程度也不算高,但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无论是上小学、初中、大学,还是参加工作以后,都特别会学习、爱学习。”

  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博士后于坤千,小时候很聪明,但做事欠专心,遇到困难就想回头。

  有一次,他爸爸硬要把他的心爱之物———一只刚弄坏的闹钟扔到河里去。于坤千苦苦哀求,说一定能把它修好,而且,只需一个晚上的时间。

  果然,于坤千从自制工具到修好闹钟,只花了一顿饭工夫。后来,他竟连收音机、电视机都能拆装自如。

  于坤千自幼患了小儿麻痹症,经常拄着双拐。他特别羡慕别人骑单车兜风。爸爸借来一辆旧自行车让他过瘾。于坤千靠着墙壁练习,虽然摔了几个跟头,但他很快摸准了规律,掌握了平衡技巧。

  这些看似与读书不相干的事,时间一长,竟然改掉了于坤千做事读书欠专心的毛病,培养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习惯。

  村里“博士之家”的家长谢前友回忆,曾经有段时间,他发现大儿子有点骄傲,说课本上的都弄懂了,没什么可学了。

  他利用星期日带着三个儿子,到不远处的青山电站去“考察”。他要儿子们看了之后告诉自己,水是怎样变成电的。

  第一次没弄懂,第二个、第三个星期日,又往电站跑,待他们弄懂后,谢前友又提出新的问题,比如,风能变成电吗?太阳光能发电吗?他把孩子们的兴趣往自学求知上引导。

  拓展思维教知识

  军档桥村村小二年级的班主任李明说,自己教了近20年书,发现这里的孩子普遍思维开阔,多思好问。比如出一道算术题,老师也许只教了一种解法,而孩子们却想到了3种、4种解法。

  的确,这里的教育、教学有独到之处。一般老师和家长给小学孩子们看的书都是童话、小人书之类,这里的家长和老师却除了不健康的书刊之外,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们看什么。

  三五成群集在一块讲故事、猜谜语,最能激发孩子们的自学热情。因为,不认真听别人讲,不自己找书看,不具备综合提炼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就永远只能当听众。

  军档桥村的孩子有爱表现、不示弱的特性,加上老师、家长正确引导,逐渐使孩子们在讲故事、猜谜语中养成了善于思考、表达、提炼、总结的好习惯。能说与能写仅一步之遥,稍加点拨,小学生头痛的写作就变得轻松自在了。

  育才为国不为私

  在军档桥村,几乎没有因贫困而不去上学的孩子。这不仅仅因为这儿学习风气浓厚,更主要的是大家互相关心帮助。

  正在石门一中上高二的张梦婷,自幼父母双亡,后来连相依为命的奶奶也撒手西去了。村干部想办法凑一点,周围邻里乡亲帮一点,自己更坚强一点。2001年,新来的石门县委书记朱晓平下乡调研时得知小张的情况后,一直资助她至今。

  村小校长唐福清感叹,在这里教书,令人感动的事很多。比如,贫困家庭卖了下锅米给孩子交学费;村上的老同志、家长、村干部们专心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村里走出的事业有成的学子捐款10余万元,整修校舍、道路、拱桥;2002年,村干部筹来3000元,准备补发工资,可当他们知道老师的难处后,毫不犹豫地全部拿出来,兑现了村小教职工的福利;这里的乡亲再穷,夫妻也不双双出门,生怕孩子没人管教学习退步;村里很少有打牌赌博的人,10多年来,没发生过一起案件,纠纷都很少发生,即使有点小意见,只要老师出面,即可调停……

  军档桥村培育出的学子中,有在政府部门当公务员的;有研究高精尖技术的;有行医妙手回春的;有驰骋商海,参与国际竞争的……但对于父老乡亲们来说,“育才为国不为私”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他们经常用各种方式告诫儿女们“要爱国”,明白“培养你们,是要为国家做点大事情,家里的人习惯了苦日子,没有过不去的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