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经济观察:钢铁新政策重绘产业发展版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13:27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王宇 在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下,国家首部针对钢铁产业出台的政策《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于本周正式“出炉”。毫无疑问,该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必将重绘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版图,也将有可能成为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政策出台之时正值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国钢铁产业已连续多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产量已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位,是排名第2至4位的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三国钢产量的总和。 另一方面,我国距离钢铁强国仍然遥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司长刘铁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产品而言,目前,我国所需大量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要进口。进口钢材中,90%都是冷轧薄板、不锈钢板等高附加值板带材产品。国产钢材中,产品实物质量标准低,产品档次不高,轴承钢等产品使用寿命短。 与此同时,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资源消耗高,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的最大“病症”。 钢铁新政策的出台,恰逢其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将重绘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版图。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在国际钢铁业加快联合重组的同时,我国钢铁行业组织结构却在不断恶化。2004年,我国钢铁企业已达871家,一个城市有几家、十几家钢铁企业已不是个别现象,甚至有的城市有几十家钢铁企业。钢产量60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只有11家,仅占全国的37.13%,其中最大的宝钢集团年钢产量为2141.20万吨,却也只占到全国的7.86%。产业集中度低,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市场混乱,而且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新政策提出,“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国内排名前十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比重要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70%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在这一新政策的导向下,中国钢铁工业的春秋战国时代行将结束,兼并整合时期即将到来。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罗冰生指出,受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一部分技术装备水平低、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 伴随整合而来的,是产业布局的调整。“遍地开花”的产业布局模式将遭遗弃,东部沿海将有可能成为钢铁产业发展的重要版块。 中国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由来已久,受历史条件限制,绝大多数企业靠近原料产地,属资源内陆型布局。此外,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城市型特征明显,全国除西藏外,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钢铁企业。74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18家建在省会城市,有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不但给城市环境容量造成很大压力,而且也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政策提出,“到2010年,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到2020年,形成与资源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应、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 “内陆地区钢铁企业以及大城市市区的钢铁企业等要结合本地市场矿石资源状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再谋求生产规模的大幅度扩张,有条件的还要实施搬迁。”刘铁男解释说。 此外,通过制定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和加强投资管理,新政策加强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领,提高了全行业的准入门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政策的引导下,中国钢铁产业必将再续辉煌,实现由钢铁大国跨向钢铁强国的飞跃。(完)(责任编辑:康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