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庆十年创作黄金期 徐悲鸿防空洞内画《巴人汲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4:54 重庆晨报
重庆十年创作黄金期徐悲鸿防空洞内画《巴人汲水》(组图)
徐悲鸿盘溪旧居。

重庆十年创作黄金期徐悲鸿防空洞内画《巴人汲水》(组图)
徐悲鸿。资料图片编者按

  抗战8年,风云际会。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的同时,也成了一座文化之都。

  8年间,中国文化大师大都在重庆度过,那是山城历史上巨星密集而璀璨的时代。他们在我们崎岖不平的天际线上留下几抹文化的流风余韵。今天,我们跟踪追迹,是因为他们远逝的背影警示着,他们走后,我们这座文化景观就大为褪色的大城。

  1937至1946年,著名画家徐悲鸿在重庆呆了10年。中央大学是1937年底最早迁移到重庆来的,落脚在沙坪坝重庆大学的松林坡校舍。刚刚定下来不久,徐悲鸿作为中大教授,从广西来了。由于和妻子蒋碧微的龃龉,他没有住进家里,而是住在中大的单身宿舍里。

  孤寂

  那时他是孤寂的,因为没有去处,他一个人在嘉陵江边散步,看到一个背着背篼提着捡荒篮(拾荒、捡破烂)的贫苦妇人,深深地感动,画下了《巴之贫妇》。这就是他创作重庆系列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开端。然后是《巴人汲水》,长达295厘米的巨大立轴。

  1938年7月他离开重庆去南洋办个展宣传抗日,1940年春又赴印度,伴随泰戈尔身边度过了好些幸福的日子。直到1942年夏天,徐悲鸿才回到重庆。

  盘溪

  1942年秋天徐悲鸿着手筹办中国美术学院,经费来自庚子赔款,属于研究院性质。院址就设在盘溪石家花园石家祠。于是在盘溪,又出现另一个高级的画家圈子,有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沈逸千、陈晓南、孙宗慰等人。年底徐悲鸿又开始南方旅行,想去桂林取出存放在七星岩的藏书,并顺带招考新院的图书馆管理员。他遇到廖静文来投考这个职位,徐先生选取并终生选取了她。中国美术学院后来虽然不果,但找到廖静文对他的终生是重大成果,他们在盘溪建立了新居。

  1944年初夏,徐悲鸿先生终于和前夫人蒋碧微离婚。离婚的条件令人惊叹:向蒋支付现款100万元、古画40幅、徐悲鸿作品100幅,作为给予蒋的赡养费;另外每月工资一半作为子女抚养费,后来据说结果还远远不止。在当时,如此豪华壮观的离婚,已是一种纯然另外的生活样式。

  创作

  徐悲鸿先生在重庆的创作期间,画了大量的巨作。据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李来源回忆,1995年秋,在陪同廖静文女士参观徐悲鸿先生在重庆的故居时,廖女士感慨万千。

  廖静文说,1939年开始,日本对重庆实施了长达5年时间的大轰炸,徐悲鸿与她当时居住在好友的石家花园内。由于日本空袭十分频繁,徐悲鸿先生只好躲进石家花园石崖下,在一个小小的天然防空洞内作画。现今流传在世面上如《巴人汲水》、《巴人贫妇》等大部分名作,都在此防空洞内创作完成。

  “特殊时期,大师作出的画往往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李来源教授说,徐悲鸿先生来渝躲进防空洞作出的巨作,如《巴人汲水》,许多人双肩挑水,跋涉百丈以上的阶梯,这种艰苦的劳动既表现出了重庆人民的苦难又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同时也极大地触动了读者的同情心。

  同时,徐悲鸿先生也把对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融入在了画中,其中《愚公移山》就激励人民奋进。

  据李教授介绍,在重庆期间,徐悲鸿先生创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并收留了大批流亡的艺术家。

  1946年5月28日,徐悲鸿夫妇搭乘民生公司民联轮回到南京。特约记者杨筱本报记者史永庆实习生银雪在渝故居

  徐悲鸿故居现为大石坝九村98号,是一座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的小楼,总建筑面积226平方米,分为居住和画室两部分。廖静文描述:“房屋分为两层,下面一层全部是石室,用石头砌成,沿梯而上,有宽阔的院落,中间有一座亭子,内置石家的祖宗牌位,两侧是两座两层的小楼,隔亭相对而立。小楼全部是木结构,制作粗糙,甚至连玻璃窗也没有。但在战时的重庆,这已是难觅的佳园了。周围有苍松翠柏,梅竹掩映,十分幽静。”

  从1942年到1946年,他和廖静文在此居住了4年。1945年2月5日郭沫若来盘溪看徐先生,要求为《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签名,徐氏夫妇双双签名,后来受到国民党威胁。杨筱

  大师小传

  徐悲鸿,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学诗习画,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及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尔像》、《奔马》等。1953年9月26日卒于北京。杨筱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