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战场英雄揭秘平型关大捷(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6:18 重庆晚报
战场英雄揭秘平型关大捷(组图)
战场英雄揭秘平型关大捷(组图)
战场英雄揭秘平型关大捷(组图)
  编者按

  八年抗战,全国军民团结一心,前线后方皆为战场。除正面战场外,我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英勇作战,成为中流砥柱。而大后方重庆的普通百姓,同样以自己的辛勤工作为战时社会作出了不菲贡献。

  英雄,或许来自前线硝烟弥漫的战场,或许来自后方平凡的岗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我是中国人,不做亡国奴!本专题重点关注“战场英雄”和“平民英雄”,关注主人公们以自己的热血与青春,共同谱写出一曲胜利之歌的感人故事。细节一:精锐之师有战士赤手空拳

  1937年8月25日,陕西三原县晴空万里。今年96岁的匡根山老人对这个日子记得很清楚,“因为那天举行了八路军改编誓师大会。”一大早,阳光像金沙一般铺在宽敞的土坪上,天空湛蓝,四野无风。115师两个主战旅分别在旅长陈光(343旅)、徐海东(344旅)率领下,整整齐齐地排成方阵,静待检阅。时年28岁的匡任343旅特派员,“通俗点说,就是掌旗官。当时部队作战时都有旗帜,也就是军旗。343旅的军旗就在我手中,全旅六七千官兵都得听它指令。为保护它,陈光旅长专门给我配了一个班,任务就一个:人在旗在!”

  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吗?记者好奇。

  “不!”匡执拗地说,“是红旗,红1军团的战旗。”匡称115师主要由红1军团和红15军团组成,“它的老班底都是从江西过来的,指战员大都参加过长征,都是身经百战的好汉。”匡还纠正了目前诸多媒体有关“八路军8月22日整编”的说法,“8月22日是国民政府军委会宣布将红军主力整编为八路军的日子;党中央是25日下的整编令,我们当然听党中央的!”

  今年91岁的袁崑,时任343旅685团1营机枪排排长。“都说115师是八路军精锐之师,兵强马壮武器好。其实,我们营有些战士没枪,要么配鬼头刀、要么刺刀,有的甚至什么也没有,只能赤手空拳作战,直到缴获敌人武器后,才能装配自己。”

  “誓师后,是罗荣桓和陈光率343旅从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的。”匡说,“当时林彪、聂荣臻到洛川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了。”部队刚到侯马,就接到北上平型关的命令。侯马在山西西南,平型关在山西东北,“也就是说,我们从侯马到平型关几乎穿越了整个山西。”

  一场大战,等着刚刚整编后的八路军。但无论袁崑还是匡根山都没想到,这一打就是整整八年!此间,115师与日军作战3800次,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细节二:潜伏夜雨有利有弊

  “9月的平型关时值秋初,田野里已经没庄稼了。”匡根山回忆,“我们是9月19日进驻平型关附近双寨村的。当时气温较高,我们只穿了夹衣。”

  不料,9月24日夜部队潜伏时,突然下起大雨,还引发了山洪,使原本要加入伏击的688团只有少数人过了河。“天黑得像罩了口锅,瓢泼大雨将我们全身淋透,有的战士还被洪水夺去了生命。但大雨也帮了我们不少忙。”匡称正因为这场大雨,我军的潜伏更显隐蔽,“山沟里的泥浆第二天还没干。鬼子的车轮陷进了泥浆,行进缓慢。两军撕杀时,低垂的云层使来助阵的敌机看不清下面,不敢丢炸弹。”

  袁崑所在的685团在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陈正湘率领下,按计划进入乔沟伏击阵地。685团曾是红军主力,下辖3个营都有光荣战史:1营是朱德从南昌起义带出来的;2营跟着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3营是黄公略领导的红三军底子。“除团长杨得志是猛帅外,3位营长也是猛将:一营长叫刘正,二营长叫曾国华,三营长叫梁兴初。”14年后,以685团为骨干组建的第38军,在军长梁兴初带领下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万岁军”的军威。

  趴在冰凉的乔沟阵地,时年23岁的机枪排长袁崑想了些什么?“其实没想什么。作为江西籍战士,我们从南方一路长征过来,就是为打鬼子!”从侯马到平型关一路,袁崑看到国民党军垮得一塌糊涂,溃兵用步枪挑着子弹、手榴弹和抢来的包裹、母鸡等,潮水般退下来。“他们看到我们往前线去,还非常奇怪,说日军厉害得很,你们能行?”

  难道鬼子真有三头六臂?“我就想和他们比试比试!”细节三:第一批手榴弹砸下五六百颗

  “我们是全营唯一的机枪排,可以说当时乔沟正面所有的重火力都在我这儿,”袁崑说,“别小看我们这十几挺轻重机枪,它可以把鬼子的汽车打得稀巴烂!”

  说到这里,袁崑话语铿锵,双目炯炯,还不时比划着握枪姿势,“我们按杨团长的命令潜伏在乔沟东侧高地上,4挺重机枪居中,两边各架数挺轻机枪,枪膛里压满了子弹,只等着鬼子钻进来,就封住沟口关门打狗。”袁崑说,全排30多人精神高度集中,似能听到每一颗心脏强有力的跳动。“我悄悄瞅了瞅,见营长刘正带领的步兵们已上好刺刀,全营五六百战士都作好了冲杀准备。”

  鬼子进沟了,枪刺闪闪。前面有尖兵,紧跟着汽车,然后是马骡车,最后是骑兵。由于山道狭窄,鬼子行进速度很慢。“我们焦急地等待着攻击命令,心都快崩出来了。突然,攻击的信号弹升起了,我大喊一声打,身边十几挺轻重机枪山崩地裂地吼起来,子弹像雨一般泼向鬼子。全营第一批手榴弹砸下去五六百颗。汽车被炸中了,车上的炸药、炮弹燃起一片火焰。鬼子兵懵了,不知所措地到处逃窜,几个鬼子军官躲在汽车后面唧哩呱啦喊叫。我命令机枪排消灭他们。一阵猛扫后,鬼子军官全被撂翻。”

  此时,冲锋号响起。营长刘正大喊一声杀,“带着我们就往沟里冲!”细节四:用石块砸碎鬼子兵脑袋

  日军第5师团是训练有素、号称“钢军”的板垣精锐部队。115师伏击的虽是下属辎重兵,但战斗力仍超出了我军估计。作为343旅的“掌旗官”,匡根山在高处对战况看得很清楚,“鬼子遭迎头痛击后乱了队形,但很快就组织起顽强反抗,拼命想占领制高点,685团冲上去与鬼子展开了肉搏。”

  袁崑记得,这时刘正已指挥1营把公路上的敌人切成了几段。“刘营长忽然接到团长命令,说鬼子正在抢制高点,他率1连和3连立即向山头冲。论爬山,敌人不是我们对手,他们还在半山腰时,我们已经上去了。向下一顿猛砸猛打,把这群日军报销了。”

  但沟里的战斗却异常激烈。“鬼子端的是三八大盖,枪法准。他们两三个人背靠背射击,我们七八个人都难以近身。”袁崑说,“近不了身咱就丢手榴弹炸。我们营的王排长就在我身边牺牲了。他也是江西人,平时我俩关系特别好。”说到这里,袁崑老人突然泪流满面,摆着手说:“不提这个了,不提这个!”

  最激烈的白刃战在685团2营和3营阵地上展开。发起冲锋后,外号“猛子”的2营5连连长曾贤生率先向敌冲去。20分钟内,全连用手榴弹炸毁20多辆汽车。白刃格斗中,曾连长刺死了10多个鬼子。当一群日军向他逼近时,他拉响了仅剩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连的排长牺牲了,班长顶;班长牺牲了,老战士接着顶。打到最后,全连只剩30多人。”匡根山说,“没有子弹就用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枪托;枪托断了,就和敌人抱在一团扭打,用石块将日本兵的脑壳砸碎。”

  14年后,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述我38军固守松骨峰时,志愿军勇士和685团的前辈们何其相似!细节五:八路军劝俘中计

  袁崑说,当年红军与国民党军作战冲锋时都会高喊:“老乡,缴枪不杀!缴枪不杀!”敌军一看到我军勇猛气势,“往往就乖乖缴枪了。”

  平型关大战中,一些八路军战士仍然高喊,“老乡,缴枪不杀!”

  “可鬼子根本听不懂我们的话,他们哪肯缴枪?哪怕是伤兵,也顽固得很!”袁崑说,我军想抓俘虏,反而吃了大亏,“日本兵很诈,受伤后就躺着装死,等我们的战士围上去后,他就猛地把压在身下的武士刀抽出来乱砍。不少战士就牺牲在鬼子军刀下。”匡根山说,686团1营有个电话员,正沿着公路查线,发现汽车旁躺着一个半死的日本兵。他跑上去说:“缴枪不杀,优待俘虏!”话音刚落,那家伙扬手就是一刀,刺进了电话员胸部。“还有的战士想把负伤的鬼子背回来,结果自己的耳朵却被鬼子咬掉了。”据战后统计,在115师阵亡的600名官兵中,被对方伤员杀害的占了相当比例。

  既然抓不到俘虏,“咱就不抓,看到鬼子兵就杀!”

  由于战事紧急,八路军只掩埋了部分鬼子尸体。“后来,我随部队进了太行山。据我所知,此后路经平型关的日军,并没将他们同胞的尸体埋掉,可见日军毫无人性。”在匡根山的记忆里,鬼子兵大多偏胖,脸比较圆。袁崑认为,“对于鬼子,你已经不能从人的角度去看,他们等同于杀人机器。”细节六:哪怕暴露,军旗也不能倒!

  “军旗是战场上的灵魂。”事隔60多年,当匡根山谈到军旗时,仍不无自豪,“343旅的这面军旗,还是我们亲自缝制的。在去太原的火车上,聂副师长亲自找我谈话,要我一定要保护好它。”

  战斗打响后,匡根山带3名警卫员和一个班战士专门保卫军旗,“我们的任务是将旗帜插在指挥员所在的地方,让全军将士都能看到它。”记者不解:那敌人不同样看到了吗?这样岂不暴露了目标?匡解释,“军旗并非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随指挥所的转移而运动。指挥员去哪里,我们就让军旗飘扬在哪里。人在旗在,不让旗帜倒下就是我的任务。”虽然军旗仍有可能会暴露目标,但它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作战勇气,“只要军旗不倒,战士们就知道首长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就能战胜任何顽敌!”

  在平型关战斗最激烈的当口,匡暂时离开了军旗。“当时,聂副师长看到敌人正拼命突围,就对我说:你跑步到友军阵地,催促他们分兵增援!可我跑到友军阵地时,哪有他们的影子!”细节七:600鬼子从“友军”阵地逃脱

  “正是由于‘友军’的撤离,有600多鬼子从他们的阵地逃脱了。”袁崑老人说的友军,指当时参加平型关战役的晋馁军。

  兵书上说:穷寇莫追。看到鬼子逃跑,一心一意打鬼子的685团却忽略了这一点,“竟中了鬼子埋伏”。袁崑回忆,当骄横的鬼子兵被我军打得尸横遍野后,终于弃阵向团城口方向退却。那里本来有晋馁军驻守,“只要他们把口子一扎,这600个鬼子休想跑脱!可晋馁军居然放弃了阵地。我们知道继续追下去肯定很危险,但我们不想放过这些魔鬼,于是继续穷追猛打。”没想到鬼子在这种情况下,竟还布了一个局。“他们一路抛弃行李、头盔,让我们误以为他们失去了抵抗力。哪知他们逃到前面的辛庄隐蔽起来,待我们冲进村,他们就用机枪扫射。打伏击时我们团并没多大牺牲,在辛庄伤亡却不小。团长杨得志急令收缩战线,鬼子乘机逃脱。你说鬼子有多鬼!”细节八:缴获武器“大丰收”

  有媒体称,平型关大捷由于敌军顽抗,自毁了大量物资,我军既没抓到俘虏,也没缴获多少战利品。对此匡根山不予认同,“当时我在旅部,对整体情况比较了解。没抓到俘虏是事实,但我们缴获了大量物资。”

  此役确实是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共缴获步枪一千余支,轻重机枪20挺,九二式野炮1门,掷弹筒29具,战马53匹,马车二百余辆以及大量食品及军大衣。袁崑说:“我们缴获的军大衣就有1万多件,连级以上干部每人发了一件。我那件大衣,一直保存到解放后。”细节九:林彪露出难得一笑

  说到师长林彪,匡根山老人给记者作了如下描述:“在旅部工作时,我偶尔能见到林彪师长。他是个爱安静的人,性格内向。”

  担任115师师长时,林彪刚满三十。红军中比他资格老的大有人在,他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林彪选择了靠实力说话。当然,这也少不了毛泽东、朱德对其军事才能的赏识和信任。“林彪爱看地图,在大挂图前一站就是几小时。我倒没见他像电影里说的那样边嚼黄豆边作重大决策,只知道他有个习惯,就是爱耍火柴。他喜欢在火柴熄灭后闻那股烟味儿。当时一包火柴多难得呀!他这个习惯应该说太奢侈了,但没人敢提意见。”

  匡根山还清楚记得战后林彪在营以上干部会上作的总结。林谈的两个感受,可见其观察之细:其一,“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到这样强的敌人。战后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到活的。今后打鬼子,务必豆腐当铁打,不可大意!”其二,“一到山地,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归零。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还是我们先抢上去,给他们一顿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萝卜一样滚下去了。”

  林彪说到这里,露出了难得的一笑。

  记者 张卫 赵丹萍(实习生)/文主帅交锋:

  坂垣征四郎(1885-1948年):日本战犯,陆军大将。1904年参加日俄战争,任排长。1913年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16年毕业。1931年任关东军高级参谋,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任伪“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1936年任关东军参谋长。1937年3月1日,坂垣出任日本陆军第5师团师团长。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坂垣征四郎率第5师团由广岛出发,途经朝鲜釜山,于8月到达天津,旋即向平绥铁路沿线地区发动进攻。9月初,坂垣师团侵入察哈尔境内,并向山西长城一线推进。9月25日,坂垣师团下属步兵第21旅团在平型关遭八路军伏击,被歼1000余人。日本投降后,板垣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被处绞刑,于1948年12月执行。

  林彪(1907-1971年):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共。1926年10月毕业后在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北伐。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战役。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作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115师师长,率部东征的第一仗,即与聂荣臻等指挥的平型关大战。

  1937年9月21日,日军坂垣征四郎第5师团进犯平型关。9月23日凌晨,八路军115师接总部朱德、彭德怀急电,要求115师立即向平型关、灵丘方向出动,从侧翼阻击向平型关进犯的日军。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等决定在平型关公路两侧设伏。9月25日凌晨,林彪指挥115师4个团进入平型关东侧乔沟一线伏击,当天成功歼灭日坂垣师团21旅团第42联队的一个大队、运送补给的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的两个中队及一个骑兵小队共1000余人,击毁汽车200辆,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是八路军出师华北的首次胜仗,史称平型关大捷。该战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当年115师参战的一万五千名将士,如今健在者寥寥。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今天,本报终于寻访到两位曾参加过那场著名战役的在渝老八路,听他们诉说1937年秋天的血火岁月。人物背景:

  袁崑:1914年生于江西瑞金于都县,1930年2月参加红军,1932年入党,先后参加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和宜黄等战役,后随中央红军全程走完长征。袁在部队里先后担任通讯员、通讯班班长,机枪排排长、指导员等。平型关大战中,他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1营机枪排排长。1949年随解放大军进重庆,离休前任大渡口区人大主任。

  匡根山:1909年生于江西吉水县,1924年为方志敏、毛泽覃当情报员。1930年带领当地游击队加入红军,全程走完长征。1937年任红五军团三师保卫员。平型关大战中,匡任115师343旅特派员(即“掌旗官”)。1939年,他率八路军一个营在晋鲁豫边区罗林歼灭日军90余人。解放战争任四野特种部队保卫部长兼33旅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来渝,曾任市房管局局长。

  网络编辑:李平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