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神社:“精神奴役”终成泡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7:21 哈尔滨日报

  《长春日报》记者魏巍本报记者张巍

  作为长春市最主要的街路,繁华的人民大街每日迎接的市民及游客数不胜数。在它的北段路西有个大院,分属吉林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和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这里是当年日本在伪满洲国的“首都”修建的神社旧址。

  四次修建见证日寇侵略步伐

  走进这个大院,一座“开”字形的大门十分引人注目。大门用花岗岩筑成,两侧是立柱,上有两道横梁,上长下短。据东北史专家于泾介绍,它是日本侵略者对神社第四次修建后留下的。

  日本人成批来到长春是在1907年,当时设立了“南满铁路”的车站和“附属地”,自然也要修一座神社来供参拜。1911年7月,在长春的日本人发起并报请日本“关东厅”批准筹建一座神社,但是筹建事宜因为日本的“国丧”搁浅了。直到1916年,“长春神社”才完工。1929年,为纪念日本昭和天皇即位4周年,神社又进行了翻修改建。东北沦陷后,“长春神社”更名为“新京神社”。随着侵略程度的加剧,神社自然也要“阔”起来。1935年,矮小的大门变成了一座用花岗岩筑成的大门。

  据于泾介绍,这个神社从1915年破土动工到1945年日本投降,以1929年至1938年间为最盛,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就萧条了。

  溥仪赴日迎回“天照大神”

  据于泾介绍,日本的神社和中国的庙宇有些不同,除拜殿外并没有多重的大殿。昔日神社内供奉的神,主要是“天照大神”,即传说中的日本皇室的祖先,被称为“元神”,是最高的神。1940年5月,溥仪第二次访问日本,名义上是参加日本神武天皇纪元2600年大庆,但真正的使命则是迎接“天照大神”。其实,那不过是用一个长方形木匣装的剑、铜镜和勾玉。同时,溥仪还在宫内府(俗称“帝宫”)修建起日本神社式的“建国神庙”。从此,伪满到处建起日本式的神庙,每逢初一、十五,以溥仪为首,连同关东军司令官以及“满洲国”的官员们,均参加致祭。“天照大神”被定为“满洲国”的“国神”。

  溥仪对于迎接“天照大神”这件事,并非心甘情愿。据溥仪自己回忆,后来他每次行祭时,从不穿规定的祭祀服。行祭前,他总是先在家里对自己的祖宗磕一回头。到了神庙,面向“天照大神”的神龛行礼时,心里念叨着:“我这不是给它行礼,这是对北京坤宁宫行礼。”据溥仪自述,1945年8月11日,也就是日本投降的前四天,他悄悄离开“帝宫”:“汽车开出了帝宫,我回头看了一眼,在建国神庙的上空,升起了一股火苗,日本人已放火把神庙烧了。”

  中国人经过神社须九十度鞠躬

  今年75岁的马庆国老人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相继在吉林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和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工作。马庆国老人说,他常听比自己年长的同事和邻居讲述当年经历:当时,日本侵略者不但自己对神社顶礼膜拜,还要求路过日本神社的中国人面向神社立行九十度的鞠躬礼致敬。然而这项要求却引起中国人民极度的反感。因此凡有神社的地方,中国人均绕道而行,背地里更是“骂不绝口”。

  据老人回忆,退休前,他曾在大院内发现过日本人的灵牌和墓碑。因此,他怀疑当年这个神社内曾供奉过日本战犯。住在大院附近的几十年里,马庆国每年都会发现有成批的日本人陆续来到大院外久久徘徊,还有的站在院内拜殿前拍照。每次有日本人来,马庆国都会小心观察:“不知道他们都在琢磨什么呢?又是参拜靖国神社又是否认南京大屠杀。有了前车之鉴,咱们中国人可得当心点,不能让历史重演啊!”

  记者感言

  强占我们的国土,修他们自己的神社,还强迫中国人也顶礼膜拜。这屈辱的一页如今已经成为历史。伪满的“新京神社”早已不再是“神社”,成了我们传授知识、播洒文明、教育子孙的一个场所,我们的新一代正在这里健康成长。日本侵略者想从精神上奴役中华民族的白日梦,早已成为泡影。

  日本人信神,以“神道”为其民族宗教,认为日本是“神国”,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即“氏子”。因此,有日本人定居的地方就有神社。神社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当地日本人的多少和财力的大小。沦陷期间,东北各县县城都有日本人,但有的不过几户,所以神社就像一个小木屋。有的日本农民“开拓团(村)”的神社,就像个大一点的木佛龛。日本神社的修建,全部出自“氏子”的捐献。除总体修建的捐款之外,每个物件都可以捐,如大门、便门、石灯笼、石狮、台阶……有个人捐献的,也有集体捐献的。但主要还是一些头面人物或富翁出资。“新京神社”的两个便门和一对石狮子就是由“大仓土木株式会社”的老板捐献的。他曾在东北承包过大批工程,沦陷期间很多中国建筑工人都受雇于他。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