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食品包装袋暗藏“杀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7:55 大众网-齐鲁晚报

  兰州市质监局对复合型食品包装膜的抽查发现,七个样品中有五个被检出苯残留超标,其中最为严重的一家企业生产的奶粉袋,苯残留竟然超出国家标准10倍多,如果投入使用,就相当于把奶粉装进了剧毒的口袋。

  厂家纳闷

  食品袋里冒怪味

  今年一月份,甘肃省定西县一家食品厂的薯片即将上市,然而,工厂却在质量检验时发现产品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类似家庭装修的味道。为了找到怪味的来源,他们从产品的原料到调味料都做了检测,而且把生产薯片的设备从里到外检测了个遍,但是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那么这股怪味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呢?

  最后,还是一位在兰州大学化学实验室工作的朋友,帮他们分析后发现怪味来自于薯片的包装袋,但却无法分析出具体是包装袋中的什么物质。

  这个薯片的包装袋是从兰州虹雨塑料彩印有限公司定做的,在和这家公司多次交涉都没有结果后,食品厂到兰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投诉了这家彩印公司。

  权威检测

  包装袋里残留苯

  接到投诉后,兰州市质监局稽查大队迅速对这批产品进行了抽样送检,在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食品检验室,经过分析测试,终于确定这些怪味来自残留在包装袋里的苯。

  据介绍,“苯”是国家规定的二类致癌物之一,作为溶剂主要应用于油漆、建材、印刷等行业,起稀释和帮助干燥的作用。但针对食品包装制品,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每平方米产品中苯的残留量不得超过3.0毫克。而通过对样品分析,发现它的实测值每平方米有9.7毫克,是国家标准的3倍左右,是严重超标的产品。

  食品厂用来生产薯片的包装膜叫复合膜,是由三层黏合而成的,目前很多食品都是用这种复合膜进行包装。那么在这么薄的薄膜当中,怎么会出现有毒的苯呢?

  专项抽查

  七家企业五家“病”

  在4月26日展开的专项抽查中,质监稽查人员随机确定了七家生产复合型食品包装膜的塑料彩印企业,每一家企业都分别抽取了两份样品进行送检,一份送往位于兰州市的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另一份寄往位于成都的国家包装制品质量检验中心。

  26天后,两个检验中心的检验结果终于出来了,7个样品中有5个被检出苯残留超标,涉及了牛肉干、奶粉、糖果、卤豆干、薯片五种食品的包装,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一家名为甘肃森杰包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奶粉袋,苯残留竟然超出国家标准10倍多,如果投入生产,就相当于把奶粉装进了剧毒的口袋。

  深入调查

  加苯只为省成本

  记者随后在甘肃、青海、浙江、江苏四个省,对十几家不同生产规模的塑料彩印企业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为了把过于浓稠的油墨快速印制在塑料薄膜上,生产时,企业需要在油墨中添加一种起稀释和促进干燥作用的混合溶剂。甲苯、丁酮、醋酸乙脂、异丙醇等都是调配混合溶剂的基本原料。在我们调查的这些企业中,无论规模大小,他们都把甲苯作为调配混合溶剂的主要原料,只是添加的比例有所不同而已。

  调查发现,对于苯残留的危害,企业的老板都了解得非常清楚,但各企业对于控制苯残留的方法却差别很大。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是借助高速的印刷设备和强大的送排风系统来减少苯的残留,但这样的设备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才能配备上。而设备相对简陋的小型企业,除了在车间里增加排风扇,就只能靠在高温熟化车间里烘烤来减少苯的残留了。

  兰州森杰公司采用的100%添加甲苯的工艺配方,根本无法保证苯残留的可控制性,而一位老板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在调配混合溶剂的几种原料中,甲苯的价格是最低的。

  违规原因

  国家标准非强制

  据了解,我国1998年就曾颁布了有关塑料复合包装膜的国家标准,2003年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又专门增加了一项限制苯残留的具体指标值———每平方米不得超过3毫克。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一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并不是要求所有企业都必须达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因此,对于标准中要求达到的限量指标,企业是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执行的,采访中很多企业表示,他们对于这个标准根本就不知道。

  没有强制的标准,没有有效的监督,没有统一的调配工艺,也没有签订合同时的具体限制,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的产品中苯残留超标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据中央电视台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