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县庆“大手笔”摊派惹民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08:14 天津日报

  王研秦晴

  一个地处边疆国家确定的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却为了即将到来的20周年县庆活动,强令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捐款”,并加速建设几个“献礼工程”,由此引发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

  “县庆献礼”有多重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是一个集边疆、山区、贫困于一体的多民族自治县。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缓慢,2004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3852万元,财政自给率只有17.8%。

  2005年12月7日是金平县成立20周年纪念日,金平县委、县政府很早就开始筹划相关的庆祝活动。记者在金平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发现,为了县庆,金平县有一大批配套工程建设被作为“献礼工程”,正在加大力度推进。

  金平县对这次县庆非常重视,县里为此专门于1月13日召开了县庆筹备工作动员大会,县长吴自云作了动员讲话,并要求县庆配套工程“只许提前,不许拖后”。

  金平县委书记罗家祥介绍,此次县庆的资金预算为350万元左右,来宾可能有600多人,估计共有四五千人参加。他说,由于县里的财政状况不佳,因此资金来源只有采取“上级补助一点、部门企业筹措一点、个人捐资一点”的办法。而据记者了解,这350万元的预算资金中,并未将几个“献礼”工程计算在内。

  干群怨声何其多

  一位县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为了县庆,金平县凡是“吃皇粮”的都被要求“捐资”,标准为一般干部60元,副科级干部100元,正科级干部150元、副处级200元、正处级300元。“说是捐,其实是强制。所有人都按标准上交或被扣掉了这笔钱。”他还说,自己并不是心疼那点钱,而是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有多大的能力就办多大的事,哪能这样打肿脸充胖子,搞形象工程!”

  除了个人,各单位也“穷的少拿点,富的多拿点”,被要求捐资5000元至20万元不等。看完“县庆办”6月2日出的“县庆信息”,捐款单位、数额及完成捐资的情况一目了然。其中捐款“任务数”最高的为县财政局(20万元),最低的是县气象局、党史办和学校、卫生院(5000元)。记者统计了一下,捐资共涉及166家单位,甚至连县武装部、县委宣传部、县法院这样的单位也包括在内,捐资任务高达640万元。

  据了解,“县庆办”及县庆委员会至少5次下文给各单位,通报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催促拖延的单位及时交款。一位乡镇领导说,其实大家对捐资都不满意,单位领导们都很头疼:不交吧,得罪了县领导,交吧,又没有钱。最后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有的不得已只能挪用资金。

  “献礼”究竟为谁献

  对于金平县的县庆,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不同说法。有人说政府这样做是“因为金平太穷了”;也有人质疑,既然县里这么穷,为什么还要大搞县庆?通过县庆到底能达到什么目的?

  罗家祥说,办好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祝活动,符合国家、省里的相关精神。金平县举办20周年庆典活动,是经过县人大常委会、州政府和省民委等相关部门批复的。

  他分析说,金平县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又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与越南3个省接壤。现在这些资源之所以没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交通问题。那么,通过这样的县庆是否能够解决关键的交通问题?多数干部群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怀疑,罗家祥也承认,“县庆时带项目来的客人不会多”。

  记者在入住金平某宾馆的3天内,先后有20多人找到记者,反映与县庆有关的种种问题。其中有农民、公司职员、残疾人、乡镇干部甚至政府工作人员。但罗家祥认为,让吃“财政饭”的人捐款,应该有95%以上的人是赞成的。他说,金平县每年的财政支出为2.2亿元,其中有1.3亿是养活“吃皇粮”的。到目前为止这些人员共捐资30多万元,与1.3亿元相比,这只是个很小的数字。现在许多地方搞活动都采取这样的方式,捐款是“倡议、自愿、加点强迫”,况且这笔钱筹到后不是用来吃喝的,而是用来修基础设施的。他还表示,绝对不会出现发不出工资的单位捐款的情况,现在最多的情况是“有钱不想拿出来”,对此县里只是每个月通报一次,还没像有些地方那样对领导“摘帽子”。

  那么,是否真有“辉煌”的成就值得县庆来好好宣传呢?金平县与20年前相比,的确在经济、社会、人口素质方面进步不小,但目前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68元,人均有粮312公斤,生活仍然相当贫困。

  按照有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可以举办庆祝活动。但一个县的县庆到底该花多少钱,搞多大规模,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根据地方实际,举办符合当地需要、促进当地发展、体现群众意愿的县庆活动,才是符合国家精神的正确做法。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研秦晴

  (据新华社昆明7月25日电)

  题图:金平县拆迁户曹文英蹲在自家被拆掉的老房子地基上。她们一家从4月份就住在身后临时搭建的窝棚内。(新华社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