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悲禅院发现“千秋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14:28 今晚报
  位于旧院大悲草堂内顶棚脊檩底部记录李鸿章重修寺院淮军督造历史
大悲禅院发现“千秋带”(图)

  历经百年沧桑,脊檩上的部分字迹依旧清晰可辨。 本报记者 王 津摄

  本报讯(通讯员王勇则)大悲禅院在即将全面改造之际,近日发现重要文物遗迹。在旧院(今西跨院)大悲草堂内顶棚的整条脊檩底部,发现有70余字的千秋带题记。这些比较清晰的手写墨迹,反映了清朝光绪初年李鸿章指派在此驻扎的淮军将官重修庙宇的一段史实。这条千秋带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具体内容少见史载,幸存至今实属不易。有关部门上午表示,一旦旧院落地重建,将主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千秋带常见于我国古近代重要的传统建筑上,即修葺建筑时,主修者或者督造者记录的时间、官职、姓名等纪念性文字,多题写在建筑内顶木质构件之上。

  史载,清同治九年(1870)后,部分淮军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调津驻防,先驻扎在南门外海光寺一带。因水患,两年后调驻地势较高的河北窑洼,利用大悲院庙基修筑营房。淮军在庙西高坡上修筑操练场,在庙东南角建造用于瞭望的“镇海塔”,在庙东南方填坑修建淮军义地(坟地),还一度将庙宇改称“大胜寺”(有记载也称得胜寺)。练军(本地军队)也来此驻扎。许多随军家属在大悲院周边盖房,其原有的水塘景色、田园风光日渐消失。光绪初年,因筹办北洋水师,在此驻军他移。李鸿章遂决定重现大悲院原貌。

  千秋带上的两行幸存文字显示,光绪三年(1877),旧院由“大臣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修”,督造者为“提督衔记名总兵利勇巴图鲁黄金志”和“布政使衔江苏候补道口勇巴图鲁杨嘉善”。史载,二人均于同治元年入淮军。杨嘉善初为随营文员,曾任直隶州知州。黄金志为淮军魁字营(亲军水师后营)主要将领之一,光绪二十一年卒于家乡合肥。这两位淮军重要人物的在津经历尚待查考。这条千秋带的发现,对于津门淮军历史的研究有较高价值。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