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岩松看台湾专题 > 正文

白岩松看台湾:访著名诗人余光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22:31 央视《东方时空》

  宣传片解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76岁 生于南京

  著名诗人 散文家 翻译家 评论家

  代表作

  诗《乡愁》《等你 在雨中》

  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

  译著《梵高传》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讲座教授

  解说: 30多年前,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下了这首《乡愁》,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从大陆这头跨过海峡,顶着正强烈的台风去拜访已经满头银发的诗人。可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此时的诗人正在为诗文之外的事情奔走。

  记者:这次回到台湾的时候,又迅速看到两处跟您有关系的,一处是去诚品书店的畅销榜,您散文的那本书还在畅销榜上,第二就是看到您跟很多的教授在提抗议,就是关于国文教育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举动?

  余光中:近年来,我们这边中学的课本,比如说高中的《史地》,当然都牵涉到意识形态,《史地》有一点压缩中国的背景,比较集中在所谓本土化,这是一点,然后国文因为有方言台语的,注意力要分到那边去,另外一方面,比如英文是全球化,对内对外这么一分,那中间这一大块,本来是最重要的普通话,国语、中文,反而就受冷落了

  解说:在余光中看来,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中文的不重视使台湾学生的中文水平日益退化。这让他非常痛心。为了扭转这一现象,余光中和台湾的一些学者成立了“抢救国文联盟”,呼吁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重视这个现象。

  记者:这个呼吁已经得到什么样一种回应没有,还是……

  余光中:民间回应是非常强烈的,我写这个宣言已经有一万多人签名了,尤其关注的就是高中教员本身,他们是第一线嘛,最早受到冲击,另外学术界、文坛,也有很多人响应,

  记者:因为您是学英文的,但是一直认为中文是最美的,包括这儿还有一个美摘中华,在我看来项一个感叹号,也像一个笔,可能在说汉字之美,我读出这样的意思,很多人都想问您,您一直认为汉字美在哪儿?

  余光中: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象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象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象有一个哭的脸,所以鲁迅可以打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个字,是什么字呢,就是两两三三的两,因为雨是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来领略的///我们整个中国那么多省,那么多方言,幸好有一样东西是完全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同文,写下去就是一样,所以这个是很大的象形,要没有这个国文,没有这个形象,没有这个文字,那就差得太多了。

  解说:诗人对文字的热爱与生俱来。1928年,余光中在重阳节这个充满诗意的日子出生,他与诗的缘分似乎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余光中在南京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离开大陆迁到台湾,从此他的心里埋下了思乡的种子。

  字幕:那时的江南少年,幼稚而又无知,怎料得到他的后半辈子,竟然更在南国以南。——《春来半岛》

  记者:我看过您的一句话非常有感慨,我觉得这不是用文字写的,这是用感情写的,说您的血管里头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吧,当时怎么会有这么美的文字出现在您的诗里?

  余光中:我喜欢地理,所以对于中国的河山有很深的认同感,/// 我说黄河就在我们的旧小说里,《七侠武义》里,《三国演义》里,这个《二十四史》翻的时候,里面都是黄河波浪的声音,长江的声音,这是我们等于一种胎记了,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

  解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余光中血液中黄河的澎湃更加汹涌,他的思乡之苦也越来越浓,越来越烈。1972年,在离开家乡20年后,余光中长久积蓄的乡情终于凝结成一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阿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记者:当时之所以写“乡愁”,很大的原因是不是在于说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

  余光中:当时是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迹象,还可以回到故乡去,当时情况看来是蛮伤心的。

  记者:“乡愁”走到人们眼前,走到人们脑子里和心里头已经不只20年的时间,但是据说您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是这样吗?

  余光中:对,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有那么深厚的感觉,所以到时候不怕言之无物,我只要把架子打好了,一段段写下去自然就出来了。

  解说:《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但是余光中生平所作的900首诗中不止于乡愁,他所著上百部的作品也不止于诗歌。余光中通晓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他的译著《梵高传》影响了台湾文艺界的几代人。他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也在海峡两岸赢得了众多的知音。在高雄,人们甚至把他的诗印在茶杯或者纪念品上。不过文坛的成功并不能代替他对家乡的眷恋。为解乡愁,1974年余光中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从此11年“每依北斗望京华”。

  记者:在您心中最美的故乡或者说最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余光中:因为我是南方人,生于南京,然后我的妻子,母亲都是乌镇人,所以我少年时候想象的故乡就是江南,多水多桥,多藕多莲的江南,所以纯粹是一个南方的一种回忆。

  解说:诗人没有想到,写下《乡愁》后,他又苦苦等了22年才终于得偿所愿。1992年余光中的双脚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这一天,他阔别祖国大陆已经42年了。

  字幕:还认得出我来么,还认得出久别了,这远游的龙孙——《还乡》

  记者:有人说想象中的事情是最美的,得不到的事情是最珍贵的,但是从1992年开始,您可以多次的,非常非常多的频率,很高的回到故乡的时候,会不会故乡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和珍贵了?

  余光中:恐怕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了,比如说上海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上海,他以前的很多记忆也改变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有乡愁。

  解说:现在,和余光中同时代的不少诗人已经沉寂,可是余光中手中那支用了一辈子的笔依然神奇。他说,他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让诗能与永恒拔河,让自己在文字中老得漂亮。

  记者:在您的这么多年的文字方面的一个问题,中国这二字在您的心目中一直是什么样的概念,您会想到它的时候会想到的是什么?

  余光中: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是古人到现在的中国,是从边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国,包括海岛,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国。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

  相关专题:岩松看台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