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特别报道:大生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7:23 三秦都市报

  南泥湾的生产自救和抗日前线的战事一样,如火如荼。直线距离看,两者间似乎很难相联系,事实上,却有着难以割舍的关联。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号召的鼓舞下,边区军民迅速掀起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大后方严重的物资匮乏,为坚持抗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口述者:戈焰

  年龄:82岁

  身份:离休干部

  地点:西安市安东街

  1938年12月,我随护士大队到达延安,组织关系事先已通过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转到延安,所以我被直接分配进鲁艺音乐系学习,一个月后,中共中央组织部考虑到我是党员又调我参加党建训练班,地址在距延安城东5公里外的乔儿沟天主教堂,也就是在这里我赶上了“大生产”。

  那是在1939年2月,天气还很冷,一天早上,我们接到命令要前往延安城和乔儿沟间的延安飞机场,参加生产动员大会。当时参会的人员很多,包括陕甘宁边区干部战士,连当地群众也赶来参加。在由木板临时搭建起的主席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人,至少有一万多,训练班就坐在最前排。

  我在重庆读高中时,就喜好唱歌跳舞,到延安时也不过才15岁,所以在文艺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大家送我一个外号“小活宝”。开大会那天我和平常一样为全队指挥合唱,开始只是训练班在唱,后来整个会场的人都跟着我的手势唱歌,而我手里拿的指挥棒,不过是一双筷子。记得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是骑马从延安赶来的,会上,毛主席说话很简洁,但很有力量。

  我坐在第一排,能够很清楚看见毛主席的装束,他身后挂了一顶宽檐草帽,人字形的绑腿正裹在补丁裤脚上,露出一双白袜和布草鞋,毛主席挥着手势说,在我们面前摆着三条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没有一个人赞成,还是自己动手吧!从这天起,以“加紧生产,坚持抗战”为目的的延安大生产运动正式开始。

  大会第二天,整个延安都沸腾起来,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烧荒的焦糊味,不断有人用打火石点燃荒草。我们训练班负责在教堂对面的山坡上垦荒,班主任嫌我年龄小,就调我到厨房当“运输员”,专门护送饺子下锅。

  那时延安生活很艰苦,只给发一套军装,冬天还好说,夏季时就很难受,一般洗澡都要到周日休息时,几个同学搭伴走上四五公里到延河边上。虽然要躲在大石头背后偷偷换衣,但印象里还是一件很美的事情。通常是先洗军服,然后把衣服搭在河边的石头上,太阳底下,可以看见衣服被晒得直冒热气,这样等洗完澡,正好可以穿。

  洗过澡后我们一起下馆子,不过所谓的饭馆,出售最好的食品是“三不粘”——红薯,人手一只,几乎每月领到的2元边币都用来换了红薯。

  1939年7月下旬,训练班要毕业了,我被分配到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临走前,还是忍不住想到垦荒的地里去看看。在我的倡议下,毛岸英还有一些训练班同学,一起爬到沟梁高处,看见我们几月前种的小米谷穗长得像狗尾巴一样,在风里摇摇晃晃,还真有些舍不得走。事后,听留守延安的同志说,那一年开荒种植的小麦长势很好。

  南泥湾往事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当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响起时,60多年前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的火热场面仿佛又展现在人们眼前。

  2005年6月14日,南泥湾镇。

  这个距延安城45公里,以359旅开荒著称的小镇,现在看上去多少显得有些“清冷”。81岁的高树德老汉,曾亲眼见到过南泥湾大生产时的景象,“沟沟岔岔尽是人,多是八路军,他们上身穿棉布衬衣,下身军裤挽得高高,手里挥着锄头,就在坡上坡下垦荒种田”。现实情形与记忆中的描述已经相差很远。今天的南泥湾人依然还拿着当年战士们用的那种头,但他们不再用它开荒,而是在山上种树植绿。

  南泥湾发生的变化,丝毫没有影响到人们对那段大生产岁月的记忆。作曲家马可是当年鲁艺的教员,贺敬之是鲁艺的学员,他们曾在南泥湾烧过木炭,亲身体验过开荒的辛苦。尤其是晚上“睡觉睡不好,蚊子到处咬,伸手抓一把,不知有多少”。当他们看到南泥湾经过垦荒变得像江南—样时,创作灵感顿生。于是有了后来传唱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南泥湾》。这首歌成为宣传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和延安精神的著名革命抒情歌曲。

  毛主席题写的“为人民服务”,至今让人熟知。题字背后同样与大生产有关。抗战期间的延安,冬天要靠烧炭来取暖。在国民党对边区实行封锁,连马鞍下垫的棉花和饮牲口用的帆布桶都不许输入的背景下,张思德所在的中央警卫团一到夏秋季,就要烧木炭以备过冬。

  烧木炭这个活又苦又累,张思德却干得非常出色,当地群众烧一窑炭需要10天,他只要7天就能烧好。组织上曾3次派他去烧炭:第一次是在荣誉军人学校,他整整干了3个月,因工作出色得到留守处一条毛巾和一个笔记本的奖励;第二次是在延安南土黄沟深山;第三次是到延安北部的安塞石峡峪村,一个月他就和战友烧了5万多斤木炭,他自己却因为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

  后来成长为“炮火中的女记者”的戈焰,仍然记得她所经历过的峥嵘岁月,不过在她记忆中最难忘的还是同大生产有关。

  在晋察冀军分区工作时,戈焰曾奉命前往日军据点附近的村庄做地下工作,为部队运调粮食,当时她借住在一位寡妇家里。有一天她独自在家,恰好赶上日军进村盘查户口,情急之下,她看见炕上有一架纺线机,几步上前盘腿上炕,左手摇抡把,右手塞棉花,开始纺线,看着她娴熟的动作,日军居然没有发现破绽。戈焰说,在延安时虽然没有纺过线,可是大生产带来的自力更生理念,却很好地“改造”了她这个城市来的小丫头,各项农活基本都尝试过,也是因为有这个技能而躲过一劫。

  “自力更生 丰衣足食”

  历史上,在革命圣地延安进行的大生产运动,最早要追溯到1939年,当年2月2日,中共中央提出“加紧生产,坚持抗日”的号召,在陕甘宁边区成立指导生产运动的生产委员会,大生产运动正式开始。1941年到1942年,由于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加上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中共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都遭到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1943年12月底,中共中央再度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中共中央当时为大生产运动制订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在各项生产事业中,实行以农业为主,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公私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的方针;在上下关系上,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在生产和消费关系上,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在组织形式上,实行合作互助,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的方针。

  为推动大生产运动的发展,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口号的鼓舞下,根据地军民迅速掀起了以农业为主的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抗日民主政府兴办了一批自给性的工业;军队发展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和部分工商业;机关,学校人员也发展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这一运动使所辖地区克服严重的物资困难,为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