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内外资药品差别降价致命打击国内医药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10:09 时代信报

  信报记者黄光红报道张秀良摄影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降价方案,16种抗生素和6个新品种药将大规模降价。其中,内资企业药品的平均降幅在60% 以上,个别品种降幅将高达93%。而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专利药和非专利药,降价幅度仅分别为20%和25%左右。

  有业内人士担忧,如果这样的降价方案最终被确定,将进一步拉大国内外药品的利润差距,削弱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的 竞争力,迅速扩大外国药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如果这样的差别政策得以延续,5至10年内,外国企业的药品将主导中国药 品市场。

  内外企业差价巨大

  2005年7月23日,沙坪坝区的杨杰发现了一个令他难以置信的事实。

  这是个关于内外资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价格差距特大的事实。当天上午,他在一家药店买了一瓶治疗胃溃疡的奥美拉 唑肠溶胶囊,价格为168元。此药规格为14粒装,每粒20mg,由英国著名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中国)制药有限公 司在无锡的生产基地生产。

  刚买到手的时候,对这种由外资企业生产的药品,杨杰虽然觉得它的价格有些高,但并未感到意外。然而,两个小时 后,当他陪一位朋友去买了一盒内资企业生产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时,他惊讶得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同规格 其价格只有11.5元,比自己买的足足便宜150多元。

  记者获知该消息后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即使在批发环节,内外资企业生产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价格仍然有巨大的 差距。阿斯利康生产的,批发价格在145元左右,而内资企业生产的,批发价格仅在8至10元左右。

  “现在,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生产的药品,价格普遍比国内企业生产的药品高50%,有些甚至更高。”谈及内外资 企业的药品价格差别时,重庆医药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华生这样对记者说道。

  中外药企的利润差

  自199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6次降低药品价格。

  重庆市医药商会会长唐良平说,经历了多次的药品降价后,国内制药企业沿产业链转嫁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大部分 只能靠自身消化。而另一方面,因粮食价格上涨,煤、电、油价格不断上调等因素,药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平均上涨了50%左 右。经成本和降价双向挤压,相当一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4年,医药工业利润比全国工业利润率低了26.24%,不少大型抗生素生产 企业的利润下滑都接近50%,整体情况不佳。

  鲁抗医药(600789)的年报和季报显示,2004年,该公司虽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2752.16万元 ,比上年增长5.47%,但净利润却亏损9234.78万元,比上年减少270.64%,占其收入的比例为-9%;今 年第一季度,其主营业务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又下降了47.85%。

  国内另一个制药巨头——华北制药(600812)的效益也在下滑。根据其年报和季报的数据,2004年,该公 司在销售收入达到412421万元,比上年增长14.84%的情况下,净利润仅有5915万元,同比下降72.74% ,只相当于其销售收入的1.4%;2005年,一季报显示,净利润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88万元。

  在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时,华北制药认为,抗生素限售限价、原材料能源涨价及青霉素工业盐价格低位徘徊等原 因,导致了其利润大幅度下滑;鲁抗医药称,公司出现上市后首度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降低24种抗感染类药品零售价 格”、“抗生素凭处方销售”等政策影响公司产品销售。其中,仅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就使公司2004年实际损失达1.2亿 元。

  而与国内企业的这种低利润相比,外国制药企业的利润高得惊人。相关数据表明,2004年全年,美国辉瑞公司利 润上升191%,达到113.6亿美元;销售额上升17%,升至525.1亿美元,其利润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达到了2 2%左右。而据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公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其销售收入为57.43亿美元,利 润为14.53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9%与34%,利润与销售收入之间的百分比高达26%左右。

  区别降价打击了谁

  在中外制药企业利润和药品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如果再在药品降价上实行差别对待,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目前,在药品质量技术方面,中国制药企业并不输于外国制药企业。但外国制药企业由于利润高、资金雄厚,市场 营销手段好,其竞争力比国内企业强。如果对其药品给予特殊关照,将造成中外制药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 上。”唐良平认为,这将削弱国内制药企业的竞争力,使中外制药企业的竞争力差距拉大。

  唐良平的理由是,国家对外国企业药品的降价幅度低,对国内企业药品的降价幅度高,将潜移默化地在老百姓头脑中 形成“国外企业的药品质量比国内企业的好一些”的认识,从而造成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外国企业药品,国内企业药品只有市场 越来越萎缩。

  更重要的是,在药品市场上,除了质量的竞争,最关键的是药品差价的竞争。“药品产业是很复杂的一个产业,药品 要顺利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消费者手中,全靠整条链上相关各方的利益分配来维持,而这种利益分配涉及到药品生产企业、药品 代理商、医药销售企业、医院等几方。”唐良平解释说,在这样的一个利益链条上,如果哪一方得不到较好的利润,都有可能 影响药品的市场份额。

  “而某种药品要想顺利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就要保证这条利益链条上的各方要最大可能的获利。而要达到这样的目 的,药品价格低了就很难。因为某种药品价格越低,相关各方越没有什么利润,就越不想销售该药品,从而使该药品竞争不赢 价格高的对手。”

  流通企业两头受压

  一个不能不重视的事实是,目前,药品流通企业的窘况,将会对价格降低的药品销售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重庆医药销售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药品批发为主的医药流通企业,该公司总经理钱华生给记者诉苦道,今年春节过后, 药品降价风一出,不少医院、商家都不敢贸然进货,厂家也不敢盲目生产。该公司因害怕药品降价给自己带来较大的损失,自 春节后就不敢大量进货,只有进一部分卖完后再进一部分,正常的经营秩序受到了影响。有时,甚至还会导致给医院的药品断 货,影响双方正常业务的开展。受此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公司的进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30%。

  “降价对医药流通企业影响最大。”钱华生介绍,经过多次的药品降价后,医药流通业已经成为了所有商业中最困难 的,70%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处于亏损境地,不管是国有、民营或股份制公司都如此。去年,全国医药商业总利润只有1 %,医药流通企业基本上处于仅能维持生存境地,再也经受不起药品降价的折腾了。哪怕不是传言的60%而是30%,医药 流通企业的生存也将更加艰难。

  可能经营外国药品

  而在这样的困境中,医药流通企业又将受到生产企业和医院的两头挤压。钱华生说,由于医药生产企业的利润目前也 几乎没有多少下降空间,在价格方面对医药流通企业不可能再让多少利,而医院同时却会千方百计地保证自己的利润,“这使 流通企业被夹在中间十分难过”。

  “而对医药流通企业本身来说,之前以降低管理降低成本去对付药品降价的方式,已经被施展到了极限,如果药品价 格再降,我们只有硬起头皮面对。”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价格高的药品来提升自己的利润,自然会是医药流通企业的首选。

  “目前,公司的利润只有1%,如果国内药品再大幅度下降,国外药品差价更大。迫不得已,我们以后会考虑多经营 一些价格高利润高的外国药品。”尽管钱华生觉得国内外药品降价幅度不一样是对国内药品制造企业的不公平,但仍然表示, “保护民族医药产业固然重要,但企业的生存毕竟是第一位的。”

  重庆万鑫药房副总李宏也表示,目前,该公司经营的外国企业药品很少。以后,根据政策的走向,有可能增加外国企 业的药品经销量。

  在采访中,医药流通企业的负责人几乎都存在这样的想法。

  10年后老外主天下?

  “医药流通企业都希望多经营一些价格高的外国药品,外国药品就会借机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钱华生分析。

  而对于生产企业而言,由于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成本必须支出,药品价格低了,其利润就将降低。唐良平认为,这很 可能导致药品生产企业不会生产低价位的药品,从而使同类外国药品得以顺利抢占市场。

  这样的担忧已经从一些生产企业那里得到了印证。重庆桑田药业有限公司的克林霉素去年遭遇了降价命运,今年又在 降价名单之列。该公司营销总监欧先生表示,自去年降价以来,公司克林霉素的生产量大幅度下降。以后降到没有利润的时候 ,只有不生产了。

  重庆科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也称,由于抗生素价格已经几次下调。从去年开始,该公司就开始调整 产品结构,加大了非抗生素的生产量。

  “国内外企业药品降价幅度不一致的政策,对国内民族制药企业一次严峻的考验,对新药的研制、医疗服务市场和整 个行业的发展都会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在谈到药品市场的这些现状时,唐良平忧虑地说,现在,外国药品在中国市场上所占 的份额为35%左右,如果政府不注意保护民族医药企业,仍然对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实行差别对待,5至10年内,外国药 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达到60%至70%以上,从而主导中国药品市场。

  或许正是有这方面的担忧,24家医药行业协会5月中旬决定集体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时候,在希望将这次药品降 价的幅度调低的同时,也呼吁国内制药企业和外资制药企业的药品降价幅度要一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