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媒体专家的云南印象 云南成“魅力之南”(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11:26 云网
媒体专家的云南印象 云南成“魅力之南”(组图)
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会开幕现场

  昆明环境非常好

  ——周正荣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总编、党委书记

  到昆明后,周正荣感到这里环境非常好。在出租车上,司机告诉周正荣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他觉得名副其实。

  此外,周正荣发现昆明的花草树木很多,绿化搞得好,还听说不少省外的人专程到昆明买房作为避暑的别墅。

  难忘那年昆明的雪

  ——孙洪康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现在孙洪康还记得1984年初昆明的大雪。他第一次来云南是1983年12月-1984年1月间,到《春城晚报》开一个全国晚报协作会。那年昆明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很多树枝被雪打断,公路堵塞,民居的屋檐上还结了1米多长的冰凌。当时各地的与会者回去以后都写了在春城赏雪的文章。

  第二次到昆是前年,云南省记协邀请孙洪康来为一些州市媒体的负责人讲课,内容是新闻采访、新闻策划、新闻敏感。

  孙洪康提起了该报一桩与云南有关的爱心报道。去年,《解放日报》发起一个活动,为香格里拉捐献一个希望图书馆,当时报社28层大楼的一楼大堂在报道的几天中每天都堆满了市民捐献的书籍。有的书还是新书,有的单位直接捐钱,请报社帮忙买书,不少市民捐书后没有留名。最后,捐献的书装了整整一卡车,运到机场后由航班分多次带到了昆明,再从昆明用车运到山区。
媒体专家的云南印象 云南成“魅力之南”(组图)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赵金发言

  每次来云南都有飞跃

  ——徐泓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徐泓表示,自己每次到云南都感到这里有一个飞跃。1996年来时,云南全省都在发展烟草,还要发展旅游、特色农业,当时省领导要实现红土地上的绿色梦。1999年以前又来过一次,发现云南省内机场蓬勃建设,非常方便旅游和鲜花运输,云南这方面的概念非常前卫。1999年,昆明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城市,而且非常重视教育。这次来,下飞机就感到昆明的高楼大厦起得很快。
媒体专家的云南印象 云南成“魅力之南”(组图)
《中国记者》总编辑陆小华评论市场性报纸的走向

  云南是“魅力之南”—— 陆小华 《中国记者》总编辑

  陆小华认为,云南输出的是美,是文化,是人们需要的东西。云南的地域、文化都很有特点,像丽江东巴文化、《云南映象》等只是云南文化中的一小部分。现在很多高端游客到云南已经不是单纯地找景观,而是寻找一些地域、文化的差异。应当以新的视角看待云南,云南已经不再是彩云之南,而应该是“魅力之南”。

  昆明变得更年轻了——罗开富 《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

  22日16时30分,刚下飞机不久的罗开富接受了记者采访。在电梯中他问的第一句话是:“龙德祥同志怎么样了?”

  随着话匣子打开,罗开富道出了自己深厚的云南情结。他介绍说,自己1964年就是在云南的楚雄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新闻工作。1972年以后,罗开富在昆明一个单位搞报道组,因对云南了解不多,写稿相对吃力,当时身为《云南日报》财贸组组长的龙德祥耐心地给予了他很多指点和帮助。“那时候《昆明日报》的卓维华同志、当时《云南日报》记者部主任汪子明也给了我很多帮助。”

  1983年《经济日报》成立后,罗开富成为该报云南记者站负责人。他回忆起到滇西调研的情况时说:“1983年冬天,我到贡山后又从县城往独龙江方向走,跟随的还有3个导游。不料大年三十晚上下起了大雪,我们4人被困雪山,只能在雪地中找些干柴烧火过夜。天亮时忽然听到枪声——是当地的傈僳族、独龙族群众来救我们了。到达村子的时候,全寨的人都出门跳舞欢迎从昆明来的记者。当时我打心底感到震动,决心成为一名党和人民的好记者,不忘人民,只有人民才能给我们真正的感情。”

  在昆明饭店,罗开富指着窗户对面的高层建筑说,那里从前是一个天然的水塘,在这附近住时他还在里面养过鸭子,下班就过街把鸭子赶回来。他说:“20年了,我和昆明谁也不认识谁了,我无疑斗不过岁月,而昆明却变得年轻了。”他转过头来接着说:“但昆明人的聪明、热情、善良、淳朴还是没有变!”

  1983年就看过《春城晚报》——田惠明(中国新闻社副总编)

  田惠明现在还记得,1983年他就通过《北京晚报》看过当时对开4版的《春城晚报》,还记得其中“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描述,并对当时《春城晚报》牵头的保护红嘴鸥系列报道记忆犹新。

  1985年,田惠明第一次到昆明,从机场到市区沿途都是稻田、桉树、黑黑的低矮平房。1999年他亲自率队到昆明进行世博会的报道,感受到了昆明的巨大变化。当时他们的报道组以每天2-3篇夹叙夹议的文章,对世博会和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了系统的报道,还采访了清理滇池污染的“零点行动”。

  这次是田惠明第三次到昆,他感受到了昆明越来越现代化的发展。田惠明还对昆明的过桥米线情有独钟,1999年在昆明吃过20元一套的过桥米线。

  向往世博园——

  陈泉涌 《科技日报》总编辑

  陈泉涌上一次到昆明还是1999年昆明世博会之前,所以这次到昆明他最想去的还是世博园。他还对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大加赞誉:“北京前两天都是桑拿天,到昆明下飞机前听说地表温度17摄氏度,还担心冷呢,没想到这么凉爽。”

  昆明道路车速快——

  杨建民 《陕西日报》副总编、《三秦都市报》

  这次是杨建民第二次来昆,1999年世博会时,他第一次到昆明参加新闻法律研讨会,来去匆匆,只在世博园里乘游览车用一个小时转了一圈。杨建民说,这次感觉云南发展很快,交通也比较好,道路车速较快,但车的档次比西安差一点。

  杨建民很喜欢云南的米线,他们报社附近有一家云南米线馆,经常去吃。他觉得米线烹制过程中常使用云南特有的菌类,不太加肉,脂肪少,对年龄大的人健康很有好处。还有就是觉得昆明外来人不少,上次在昆明就遇到一位来自东北的出租车司机。

  把云南的美丽“带”回家乡——

  张志欣(女)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张志欣第一次来云南,感觉气候非常好。而石家庄气温40摄氏度,正是三伏天,空气潮湿,是一年内最难受的季节。她认为昆明不愧是春城,气候凉爽,湿度没有那么大,使人感觉很舒服。

  此前,张志欣对云南就向往已久,她的爱人来过云南,回去之后就说云南特别漂亮。这次来感觉昆明的机场离城市很近,城市也很繁华,有大都市的样子。“当然,外来的客人更向往的是西双版纳、香格里拉、丽江、大理等。”评完奖后,张志欣准备领略一下云南风光,把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带”回去,讲给亲人同事们听。

  期待领略东巴文化——

  任辛 江西日报社副社长

  任辛说,现在江西南昌气温有三十八九摄氏度,这两天受台风影响凉快一些,但没昆明凉。“来到昆明第一个感觉就是凉爽,第二个感觉:满眼都是绿。”

  此次会议之后,任辛准备到香格里拉、丽江等地参观游览,他早听说了丽江的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准备好好去看去听,对云南的过桥米线也慕名已久。(马益华张雅棋段毅 锁华媛 陈亚山 成娴/文 刘普礼/摄)责任编辑:唐唐(来源:春城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