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将军已经出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12:22 汉网
将军已经出发(组图)
杨业功少将生前英姿。新华社发

将军已经出发(组图)
  图为1999年9月30日,杨业功(前排左一)带领导弹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发(冯根锁摄)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二炮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上)

  我们来晚了,将军已经出发。就像他曾经的无数次出发一样,口令坚定,步履匆匆……

  战士们说,没见到他们的将军,可谓人生憾事。将军就像一门小钢炮,个儿不高,腰杆笔直,说话简短,走路如风,每餐饭用不了20分钟。旅团长们说,没见到他们的将军,便空缺了一道生命的壮景。将军懂军事,善谋略,能写诗,会书法,还能填词作歌,文韬武略。

  见不到将军,我们却听到了将军的声音。

  他出发后的那个清晨,阵地上再一次响起将军为部队创作的军歌。“赤胆忠心,众志成城;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激扬的旋律回荡在崇山峻岭。

  他出发后的那个傍晚,一位年轻的军官又一次诵读着将军的《满江红·和岳飞词》,“何日请缨提锐旅,决战决胜伏强魔……”一句未了,仰望长天,泪如雨落。

  将军已经出发,这竟是他最后的、永无复返的一次出发。一年前,将军因病去世。他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军人,最大的憾事是没有打过仗,最大的幸福是国家处在一个和平盛世。”将军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两极之间燃烧、迸发!

  享受着和平的人们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将军其人,而他却会让我们更深地理解和平。记住他吧——共和国新型导弹部队的建设者、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

  使命如山,将军站在共和国的最前沿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筹建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旅的任务,落在了杨业功身上。

  这是一项崭新事业,缺少装备,人才不足。然而,对于具有挑战性格的杨业功来说,这恰恰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基地许多现任旅以上军官都记得,当年他们中大多是杨业功从基地上千名干部中遴选出的“种子队员”,这些“种子”被组成新型导弹装备试训队,奔赴生产厂家,全程跟踪新武器的生产、定型和实验。就是这批人,成为后来新型导弹部队“裂变”式发展的人才“能源库”。

  官兵们最难以忘怀的是1992年的那个冬天,部队赴西北进行某新型武器低温实验性训练。每天凌晨4时开始,杨业功就带领着部队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中携装拉动三四个小时,每次回来,他的衣领和眉毛上都结着一层冰碴,衣服从头到脚都冻成了冰坨,半天脱不下来。官兵们心疼他年纪大,劝他留守大本营坐镇指挥,保证一定及时把现场实验的数据提供给他。可他坚决不同意,说:“第一手的资料必须是自己亲自获得的。”就这样,连续15天,他一天不落地率领部队奋战在一线,在现场亲手记录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为新型导弹的定型列装和快速装备部队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摸索出一套导弹武器在高寒环境条件下作战的重要经验。

  这一年,他负责组建的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旅实现了“没有武器能训练,有了武器能打仗”的目标,部队当年组建,当年形成战斗力,当年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二炮兵历史上第一枚新型导弹。

  1995年的夏天,是载入历史的一个夏天。新华社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

  这是中国新型导弹部队组建以来首次公开亮相。时年50岁的杨业功再次领受重任,担负这次演习的一线指挥员。

  弓已拉满,箭在弦上,演习进入“倒计时”,而杨业功面临的是一无作战经验,二无发射场坪的严峻形势。

  那些天,官兵们眼里的杨业功就像高速运转的机器,一边勘察,一边设计,一边组织修建发射场坪,他的越野车每天都没日没夜地冒着酷暑在山路上跑几百公里。有着钢铁意志的杨业功,终于创造了钢铁般强硬的奇迹,他带领部队仅用7天时间就建成了平时需要30天才能修好的发射场坪。

  导弹6发6中———这一出色的战绩实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心和期望。举国振奋,举世惊叹。

  蹲在最前沿掩体里的杨业功,看着一枚枚导弹喷雷吐火,直冲云霄,幸福地笑了。

  1999年6月,杨业功走上基地司令员的岗位。他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党委会上提出:作为一支“拳头”部队,基地将把决战决胜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杨业功先后率领部队高标准地完成了中央军委、第二炮兵组织的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为锻造共和国“拳头”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时,作为受阅导弹方队的大队长,杨业功带领4个威武的导弹方阵气势恢弘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那一刻,导弹方阵的威武雄姿永远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杨业功曾回顾那一刻的感觉:旁边的一切声音都没有了,脑子里只有两个字———“通过”!

  砺剑如战,标尺只瞄准战斗力

  杨业功的一句名言在部队广为流传:“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杨业功对部队反复强调的,就是要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意识和提高打赢的能力。

  这是在某旅旅史馆听到的一件事。2000年,这个旅在基地率先提出每月实施全系统、全要素、全员额、全程序、全装备拉动训练。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不少人忧心忡忡,认为“五全”训练动用装备多,风险太大,弄不好出个事故,谁也难以承担责任。杨业功得知后,当即表态:“作为一支部队,在提高战斗力上消极保安全,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最大的不安全。‘五全’训练可以搞,有责任我来负!”

  然而,这个旅第一次全装夜间拉动就出了问题,一台发射车因路基松软陷入路边的稻田,险些酿成事故。杨业功连夜赶到训练现场,他没有批评指责哪个人,而是在认真分析原因之后对旅领导说:“你们一定要科学施训,即使出点问题,我们基地党委也不搞‘一票否决’!”

  将军的激励是对部队最有力量的导向。全旅官兵士气大增,不仅没有减少训练内容,反而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使训练真正实现了与实战结合,部队的实战能力大大提升。后来,这一做法在第二炮兵得到全面推广。

  杨业功深知,要带出一支能打赢的高科技精锐部队,自己必须首先成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带头人。为此,读书学习成为杨业功的酷爱。他给自己硬性规定:每晚至少学习1个小时,双休日学4个小时。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他涉猎的领域很广,信息、航天、生物、导弹、微电子技术、指挥自动化、新型导弹作战运用以及各军兵种作战理论等等。几年间,他先后撰写出20多篇对指导部队建设有重要意义的研讨文章,其中多篇被军内外刊物选用。

  2002年,已经57岁的杨业功,在基地党委常委中带头参加了军事科学院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伏在病榻上完成了题为《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应把握的问题》的毕业论文。

  杨业功以他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一名既懂指挥又懂技术,既通装备又通操作的“指技合一”型高级指挥员。

  杨业功的发明很多,其中“缩比飞行弹”是最有名的。以往在部队训练中,由于实弹发射代价昂贵,大多数训练只能是模拟操作,实弹发射能力无法得到检验和提高。杨业功大胆设想,多方求证,最终与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出了能用于模拟实弹发射且造价低廉的“缩比飞行弹”,有效地提高了部队实弹发射能力。

  在基地,无论你问任何一个官兵:杨司令员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什么?

  他会告诉你:“是‘操作’,执行任务是‘操作’,训练是‘操作’,就连吃饭一类的事他也称为‘操作’。”

  如果你再问:为什么他爱用这个词?

  官兵们会乐了:“因为他脑子里装的全都是打仗的事啊!”

  阵地如命,战位永远在第一线

  2001年的一天下午。

  “我15分钟后赶到高速公路收费站口,你在那里等我,给你10分钟的汇报时间。”接到司令员杨业功的电话,某团团长直奔收费站。当他气喘吁吁赶到时,杨业功已经等在路边。“你迟到了,还有9分钟。”9分钟后,杨业功听完汇报后跳上车飞驰而去。

  这是杨业功日常作风的一个典型场景,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严、细、实,并带有强烈的硝烟味。

  杨业功所在的基地,阵地部署高度分散,点多、线长,为全面指导部队建设,特别是勘察好阵地,杨业功就像一个冲锋的战士,长年马不停蹄,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有人粗略地算了一下,杨业功每年跑阵地的路程大都在15万公里以上。

  基地参谋长高津讲述了杨业功勘察阵地的一天———

  摸黑出发,天蒙蒙亮时已看过七八个阵地,早饭在途中以最快的方式解决;上午继续勘察,到午饭饭点,先派车前驱10公里泡上方便面,自己带人再勘察阵地,等他赶到,面已泡好,吃完就走;下午继续勘察,直到晚上八九时返回。

  高津说,司令员的越野车一天要跑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途中上车下车,有时他连抬腿上车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得靠旁边的人把他扶上去。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他的这种“亲历亲为”的工作风格。在有些人看来,司令员应该在“中军帐”里运筹帷幄,工作应该是听汇报、做指示、下命令,大可不必如此务实。但杨业功对此有不可动摇的理念,他说:“作为指挥员如果不熟悉阵地,指挥打仗心里就没底!”

  在一次演习中,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按要求发射车在进场准备时必须提前定位。某旅的一名指挥员认为这是演习,不是真打,便随意目测了一下。杨业功来到现场后问:“精确吗?”指挥员答:“差不多。”话音未落,杨业功质问:“差不多是差多少?马上重测,必须绝对精确!”事后,他专门向官兵们讲解定位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导弹飞行速度和精度的道理。他说:“我们部队掌握的是高技术武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打起仗来就会吃败仗,就会葬送官兵的生命!”从此,训练按实战标准测定方位线这一细节,被作为“法规”写入了专业教材,沿用至今。

  基地的多位将领这样评价他们的司令员:杨业功是把中央军委确定的军事变革的目标变成现实的人,他是开拓者,组织者,践行者;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是将军,又永远保持了士兵的本色。(记者张严平张选杰李国利)据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