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业镇风云谱:古镇灯饰点亮世界(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15:13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专题设计:王宁德 周萍 古镇,闻名天下的“中国灯饰之都”。它的灯饰产品已出口到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与法国、意大利、日本灯饰业四分天下,并占据着国内60%的市场份额。灯饰并非古镇的传统产业,而是仅有十多年历史的新兴产业。古镇人“提灯走天涯”,如今全镇19000户人家,有一半以上成了灯饰企业的老板 上世纪70年代末,古镇人从一根电线、一条弯管、一只灯泡、一架灯座制成的简易台灯起家。开始是家庭作坊,一元成本,几元利润;一家制灯,百家效仿。回首当年的创业情景,华艺灯饰集团董事长区炳文感慨万千:凭着吃千辛万苦、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走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古镇人“提灯走天涯”,把古镇灯饰销到了全国各地。“这还得感谢政府的开明,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才有几十家企业的不断壮大,也鼓励了供销员跑外销的积极性,而这批供销员很快成为古镇民营经济拓展市场的主力军。”到90年代初,古镇灯饰“亮”遍全国,花式品种更是变幻万千…… 如今,漫步在古镇街头,犹如进入灯的海洋:广场、体育馆、新兴大道以及周边的农耕区均以灯饰、光源为主体进行装璜和点缀;灯饰一条街千家灯饰店铺,有古镇人开的,也有台湾人、江浙人开的,还有外商开的。“租个铺位,做全球生意”,这些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客商,不只是带来了竞争的理念,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共创古镇繁荣。 “做灯的不来古镇是他的错,来了不再来便是我的错。”古镇镇委书记吴润富说,灯饰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古镇百业兴旺:木材加工、机械、塑料制品、化工涂料、建材等行业都成为颇具规模的专业生产行业;单是直达各省的货运公司就近四十家。可谓“一盏灯办成了大市场”。古镇出现了众多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古镇5000多家灯饰企业,百分之百是私营、民营或合资企业。全镇19000户人家,有一半以上成了企业的老板。而全镇12个行政村的24名支部书记、村主任中,竟有22名是当过老板的党员干部。对此,吴润富风趣地说:当干部的自己都不会赚钱,怎么能带领群众致富?只有那些当过老板、懂得经营、自己富了的人才会一心一意去为老百姓服务。再说,他自己都成了富翁,也不用去贪污、受贿了。在这些经济能人带领下,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75元。平均每两户人家就有一辆高级轿车,古镇人55岁退休后,每月有退休金500元,正在从“小康型”向“富足型”迈进。 古镇镇,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坐落于广东中山市西北面,面积47.8平方公里,由古镇、曹步、海洲三大自然村组成,常住人口6.8万人,外来人口超过1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古镇发展成为以灯饰、花卉苗木两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城镇。被授予和评为“中国灯饰之都”、“国家卫生镇”、“首届全国投资环境百强乡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广东省首批工业卫星镇”、“省教育强镇”、“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 2001年,灯饰企业1432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灯饰业产值50亿元;灯饰产品在国内灯具市场的占有份额达50%以上。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 2002年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再度举行。吸引了大批知名企业参展。总成交和投资总额达68.2亿元人民币,同年,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器照明协会授予的“中国灯饰之都”称号。 2004年,第三届灯博会举办。吸引了来自五大洲75个国家51302名客商。展会总成交和投资总额达68.6亿元人民币。 古镇风云人物 古镇灯饰产业结构 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104.21亿元 工业产值101.35亿元 农业产值2.86亿元 年末存款余额61.98亿元 居民存款余额44.19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5%以上 灯饰业产值76.52亿 近5000家灯饰制造企业和关联企业 从业人员6万多人 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物流企业71家 灯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60% 十里灯饰长街铺位1000多家 专业灯饰配件市场3个 广东省名牌产品2个 广东省著名商标4个 国家免检产品3个 市级技术研发中心3个 市级技术研发中心3个 古镇有着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古镇成为“中国灯饰之都”当之无愧。 古镇灯饰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现在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还有高水平的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古镇灯饰业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创业故事 古镇“教父”带出50灯老板 区炳文 是华艺灯饰集团董事长,同时兼任古镇镇商会会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文叔”。 今年53岁的文叔当过大队会计,做过花木场老板,是古镇第一代“万元户”。 1986年,经常走南闯北的区炳文突然发现一个“秘密”:内地灯具,简直比广东落后了好几代。 经过市场调查,区炳文和另外两个股东投资5万元,租了几十平方米的树皮房办起了华艺灯饰厂,他们先是从佛山、海南和顺德等地采购一些配件,进行简单的组装,拼凑成当时流行的吸塑环形灯到成都、兰州、浙江去推销。然后,又让人从香港带来一台照相机,看到商店、宾馆好看的灯具,就拍下来,四处推销,说自己又有了新产品。还用当时最时髦的折叠伞“贿赂”商店营业员,请他们先推销自己的灯。得到定单后,才仿造生产。就这样,一年下来就赚了200多万元。 那时,区炳文一个月跑两趟温州。每次回来,超大的旅行皮包里都塞满了100多万元的十元现钞(当时,银行还没有发行50或100元的纸币)。到了飞机场,不明就里的安检员要求区炳文将超大超重的旅行包拿去托运。“不行,里面全是现金,我要随身携带。”安检员吓得睁圆了双眼,赶紧放行。 看到“华艺”发了财,许多人觉得灯饰有利可图,于是纷纷仿而效之。几年间,光从“华艺”就走出去50多人,“夫妻老婆店”、“兄弟子侄店”,遍地开花,几乎是家家做灯,户户卖灯。由此,区炳文被古镇人尊为灯饰业“教父”。 本栏撰稿:潘林崔超文 本栏摄影:王宁德(除资料照片外) (Robby/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