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点学校带来“教育恐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0:44 光明网

  发布时间: 来源:tom教育

  同学们正热热闹闹地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秀秀(化名)却在家里喝下了农药,浑身发紫,手脚冰凉地离开了人世。

  银川市的这个13岁女孩几天前留下了百余字的遗书:“妈妈、爸爸,对不起!我没有
办法,我只能这样做,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差学生……我死了我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

  来自各方的评价称她性格开朗,很懂礼貌,体谅父母,从不乱花钱,在学校表现很好。这样一个少女为何走上绝路?“可能是孩子觉得成绩差对不起我们。”做小生意的母亲如是说。

  考前,秀秀曾向母亲表示想报考市里最好的几所中学,母亲劝她不要报考,因为她的成绩够不上。她还羡慕地跟母亲说起,班里一位同学,同时考上这几所最好的中学。“现在不是学校挑他,而是他挑学校”。

  “小学升初一就被分成重点班,差班……小小年纪就被‘判了刑’。”新浪一位网友就此评论说。

  上月,成都16岁的女孩维维(化名)也被这“三六九等”的学校分类“判了刑”,因为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她纵身从7楼跳下。

  两名花季少女渴望中的“重点学校”,夺去了她们绚烂的生命。教育研究者杨东平指出,“教育的等级化”是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他说,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在中小学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虽然到90年代基础教育的重点学校制度被取消,却紧接着出现了“示范学校”、“星级学校”等等,实际上是一种“没有重点学校的重点学校制度”。

  杨东平认为,“重点学校”带来了家长的“教育恐慌”。“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孩子这一辈子就完了。”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这句台词的逻辑,成为全社会的逻辑,家长们不惜代价、想方设法将孩子们送往“重点学校”。

  择校已因此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且择校费水涨船高。尽管九年义务教育有国家法律保护,但在这种“社会逻辑”驱使下,各重点学校以家长“自愿捐助”等名目的收费,愈演愈烈。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上海义务教育新生升学时,49.23%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及74.63%的初中预备年级新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入学考试和面试。

  对此,杨东平一语点出其背后的利益动机:“重点学校”制度是人为地制造和扩大公立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把学生入学视为寻租的机会。

  “孩子多考几分,就能为父母省下好几万元!”北京一位父亲说。

  “‘重点学校’制度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对此,社会学家毕可生认为,它不仅给家长增加了巨额负担,而且使学生从小便“以成绩论英雄”,从而产生了“上不了重点学校即失败”的负面心理。

  这种负面心理,像感冒一样在校园中流行。

  据全国少工委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5000万人,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

  一位心理热线主持人陆女士说,这样极度单一的评价体系,让许多孩子充满挫败感。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途径获得成就感,从而肯定自己。于是,许多孩子要么具有攻击性,要么选择消极逃避。“很多所谓的‘问题’孩子,多是因为心里特别挫败。”她说。

  在受挫中,有些孩子走向了绝路。陕西的初三学生小周,去年服毒自杀,死前曾被评选为“最差学生”。而几乎同时,另一所初中的小程因违反校规而被老师勒令回家反省,同样选择了自杀。

  秀秀获知自己没考上“重点学校”,于是喝下农药。她在遗书的结尾写道:“我是个差生!”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