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商现场揭穿市场“鬼秤”(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1:39 兰州新闻网
工商现场揭穿市场“鬼秤”(图)
不少商贩的“鬼秤”被工商执法人员识破

  本报讯7月26日,一把手直通车热线响个不停,众多市民向市工商就消费所遇问题进行咨询,并举报消费侵权事件。赵先生等8位市民反映,各集贸市场缺斤短量的现象时有发生,张苏滩市场尤其严重。这一信息转交给市工商局局长程书印后,他立即部署相关部门展开检查。随即,记者跟踪采访了张苏滩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工商所对其辖区市场内利用计量衡器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查处。

  为了便于发现问题,使经营者来不及隐匿、校正计量衡器,工商执法人员采取不定时、不定区域突击验秤的方法逐台校验了市场内全部计量衡器。由于检查突然进行,当执法人员将校量器具放在秤盘上的时候,不少经营户方才发现他们,这时再狡辩或是校准台秤,已来不及了。执法人员在经营水产品、肉类、瓜果等短斤少量“重灾区”,进行了多次重复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工商执法人员发现部分经营者的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越来越隐蔽。他们不仅利用失准计量衡器(俗称八两秤、九两秤)作弊,还在合格的计量衡器上作弊。如在弹簧盘秤上将指针向右调拨1—3个刻度(每个刻度值50克),或在磅秤上将零刻度秤重点调高,使得空秤显示有重量值。

  障眼法同样是作弊的手段之一,如操作电子秤时不“去皮”称重,即将上一次的秤重结果累加到本次,使一次称重实际变成了二次;在操作磅秤时使用两套秤砣,一套应付检查,一套针对顾客。还有的商贩在商品的包装袋(箱)中暗中夹带异物以增重等等。

  此次专项检查工商执法人员共检验磅秤、电子秤、弹簧盘称等各类计量衡器800余次台(次),扣缴了各类不合格计量衡器58台,当场处罚14户经营户,罚款660元。

  热线问答

  张先生:在办理个体户营业执照时,工商所要求加入个协或者私协,并且每年要交纳会费76元。但是,是否加入,企业或经营户应该是自愿的,并非强制措施,而且每年交纳了会费没有任何活动,相当于白交钱。

  程书印(市工商局局长):按照个协、私协的章程,企业、个体户是否加入,完全自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办照时,可以宣传,但不能强制。个协、私协会员交纳会费后,应该按协会章程,由个协、私协组织活动。对于一些基层单位强制经营户参加个协或私协组织或搭车收费的问题,我们要坚决予以制止。

  王先生:如今手机短信陷阱极为普遍,一些网站没有经过机主同意,擅自为手机用户定制短信服务,收取费用,这种欺诈行为,工商部门为什么不进行查处。

  程书印:根据《电信条例》有关规定,通信市场的监管和通信企业的审批在通信管理部门。电信用户对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服务有异议的,可向通信管理部门提请申诉。为此,甘肃省通信管理局专门设立了用户申诉举报中心,申诉举报电话为12300。工商部门将积极配合通信管理部门,整顿和规范电信市场秩序,维护手机用户的合法权益。

  孙先生: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制假售假的窝点在工商部门处罚后死灰复燃,怎样才能使那些黑窝点彻底灭绝?

  程书印:由于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加之一些经营销售者和消费者贪图小利,使这些价格便宜但不合格甚至假劣产品在市场上有其生存空间,这是假冒伪劣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不法分子在有关部门查处以后,换地方继续经营。但是工商部门的执法手段不足,行政处罚力度不足,所以从根本上使不法分子受不到震慑。要彻底的清除假冒伪劣,首先国家要在立法上加重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赋予打假执法部门相应的执法手段,比如行政强制措施。同时,还要教育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使其在市场上无立足之地。

  李先生:兰州一些街头巷尾烧烤摊点卖的东西卫生吗?安全吗?一些推着小车售卖鸭脖子的,干净卫生吗?这个问题由谁来管,怎么管好?

  程书印:食品安全问题是党和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进行专项整治是工商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食品安全涉及面广,情况复杂。

  最近,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对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了进一步明确。工商部门负责“对从业人员、储存条件、食品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监督,依法查处无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对街边的烧烤摊点,出售鸭脖子的零售摊点,凡是不符合食品卫生管理规定的,我们将积极配合城市管理、卫生等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和取缔,以保障广大群众的饮食安全。

  钱先生:兰州市场上,无论是服装还是其他商品,傍“名牌”现象严重,工商部门对这些容易造成消费者混淆的商品和商标怎样进行查处。

  程书印:傍“名牌”现象在全国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损害了消费者和正规厂家的合法利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这几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打击,查处了一批侵权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和正规厂家的合法权益。但是傍“名牌”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消费者消费常识的欠缺,部分名牌企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等诸多原因。工商机关今后将进一步加大侵权产品的查处力度,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不断净化市场竞争环境。

  作者:晚报记者王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