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晚报首次独家揭秘:南京市五大地震台预震前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4:36 龙虎网

  【龙虎网讯】【镜头回放】今天,7月28日,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7.8级地震,死亡人数达到24万人左右。

  近来,各种地震灾难又频繁发生:去年的“海啸”事件,不久前,在安徽寿县与长丰县交界处发生了4.3级地震,7月25日,黑龙江大庆市又发生了5.1级地震,造成1死12伤……

  地球的轻轻一晃都会让市民心惊,更何况这样接连“晃动”。地震,尤其是如何预测地震顿时成为市民关心的话题。

  南京市地震局局长叶伟承介绍,南京地区目前除了5个区(县)地震台外,还有南京基准地震台、金陵石化南京炼油厂企业地震台和梅山铁矿企业地震台等,建立了全市分布均匀的地震监测台网,具有测震、地形变、地下电磁场、地下流体等多种观测项目,只要南京及周边地区有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内收到信息。

  今天值唐山大地震29周年纪念日之机,记者首次获得允许,在市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杨建军的陪同下,专程探访了南京市5大地震台,现场目击了5个区(县)地震台通过不同方法,对地震前兆进行的严密观测。

  泉水是震前“神经线”

  一眼泉水能观测地震?在赶往浦口地震台的路上,记者始终感觉有些神秘,甚至难以置信。

  “浦口地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浦口地震台就利用其天然资源,将泉水作为一个观测点。”7月23日上午,记者跟随地震办副主任唐子培赶往4公里外的八里铺——浦口水化地震台。(如图,浦口:每日需定点定时到山脚旁取水回来化验。许军摄)

  地震台建在山脚旁,整个岩石呈黄褐色,表层上还裹满了黄泥。由于泉水长年不断地流出,岩石上都是湿漉漉的,有的地方还长出了碧绿的苔藓。岩石的脚下,是一条弯曲、细长的水沟,两股清泉正不断地分别从两个泉眼中喷涌而出,喷射的距离足有10厘米。用手摸了摸,第一反应就是:“好清凉啊!”唐子培说,泉水的水温常年都保持在18℃左右。

  “是不是每次在发生地震前泉水都会出现异常的变化?”记者脱口而问。

  唐子培笑了:“其实泉水本身并不会反应出任何迹象,而是在采集水样后,利用专业的仪器测量出水中氡气和汞气含量的数值,再通过数据的高低来判断是否有地震前兆信息。”

  随后,唐子培从包里取出5个呈试管状的扩散器,每个扩散器的顶部都有两个接口,接口上有一小段橡皮管,而管壁上标有精确的数值。

  “每瓶扩散器所取的泉水必须控制在95—105毫升范围内。”只见他熟练地将扩散器的一端对准一个泉眼,一手紧紧地拿捏着扩散器顶端的橡皮管,边取边看管壁上的刻度。“这是为了防止空气进入,这样采集的泉水,才能保证测量的数值准确。”唐子培说。

  在测量室,唐子培将一瓶采集的水样连接到测氡仪上,经过一个小时精确测量发现,泉水中氡气的数值含量显示正常。

  唐子培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将所测量出的数值准确地记录,如果两天内的数值百分比相差达到8%以上,就要考虑是否有地震的前兆了。

  记者了解到,看起来很简单的一项观测工作,其实却非常不简单,长期以来,浦口地震台的水化观测资料质量很高,在去年全国水化地震台观测资料评比中获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

  大声说话也会引起仪器波动

  “用胶片竟能拍下地震的瞬间!”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7月24日上午,在地震办陈世军的带领下,记者亲眼目睹了这一精彩的瞬间。

  江宁地震台设在地下防空洞里。刚入洞口,一阵潮湿的冷气迎面吹来。洞里漆黑一片,只能在手电筒的灯光下缓慢前进。借着微弱的灯光看到,长长的洞壁上整齐地铺满了一排数据线。

  “我们的仪器是通过观察地面坡度的变化,将所预测的数据记录在相纸上。”陈世军解释说。沿着狭窄的通道大约走了100米,终于来到了地震台的核心处。

  “不要大声说话,否则会引起仪器的波动。”陈世军介绍,这个仪器有着严格的要求:室温要保持在18℃—20℃,湿度不能高于70%。

  只见测量地倾斜的仪器被分隔成两间屋子,仅在中间墙底处留了一处长方形的洞口。外面一间屋的地面上放着一台呈铁箱状的“盒子”,它就是记录仪。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卷滚筒相纸。记录仪的旁边是一个信号接收器,正对着洞口,用来专门接收传来的信息。而里面一间屋子的地面上则放了两个白色圆柱形的“时钟”,它是金属丝水平摆,就像老式时钟通过来回摆动测量地面坡度的变化。

  陈世军告诉记者,两个金属丝水平摆是绝对水平地放在地面上的,并且与地壳紧密地连为一体。金属丝水平摆会将地平面坡度东西、南北两个方向变化的数据,利用相机拍照的原理,通过接收器不断地传输到记录仪上的相纸上,最终通过相纸上的记录来判断地面的变化状况。如果地面的倾斜发生了异常,就要分析是不是地震的前兆了。

  地下82米,一口井里传“警报”

  六合属于丘陵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六合地震台就利用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对地下基岩的挤压和错动的观测来预测地震的前兆。

  来到了位于地震办30公里的六合冶山地震台,如果不是有地震办主任助理李飞的带领,很难看出什么名堂。跟着绕了一圈,终于在院内的一个角落发现了“探测点”。

  从外形上看,“探测点”四周被水泥砌了一圈,就像普通农家的一口井。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给井戴了一个“铁帽子”。“这是为了防止遭遇破坏。”李飞边解释边打开了“井盖”。记者这才真正地见到“探测点”的庐山真面目。

  “井内”除了留下一个小孔外,其他地方都被水泥封得严严实实,而孔的入口处也被数条线缆包围着。李飞告诉记者,这个直径127毫米的井孔,就是探测点的入口处。他们将一个圆柱形、直径80毫米、长1.5米的探头和传感器垂直地放入地下82米深度的岩石上。

  这么一个小小的探头,就可以将南京地区地下岩石的变化探测得一清二楚?

  “别小看这个‘探头’的作用,只要地下岩石发生一点小小的变化,它都能‘看’得明明白白。”李飞介绍,一天当中,在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地壳不停地变形,每天都会随着引潮力的变化发生膨胀和收缩的现状,这个钻孔体应变器可以观测到如同海水的涨潮和落潮一样每天形成两个高峰和两个低谷的地壳的“固体潮”现象。

  “如果‘固体潮’发生异常变化,涨潮和落潮的现象没有了,就有可能是地震的前兆了。”

  小钥匙难逃“地球仪”法眼

  “利用探头来快速捕捉到磁场的变化,从而准确地判断出震源。”这是高淳地震台的一大特色。记者在游子山的半山腰参观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地震台。

  进入观测室后,一个超大级的“地球仪”出现在眼前。离地面有一米高的石礅上放着一个白色的球状线圈,并且被两条水平、两条垂直的线条包围着。线圈中间立着一个灰褐色、如喇叭状的仪器,那就是探头。

  相陪而来的地震办主任陈连顺告诉记者,他们就是利用探头和线圈产生一个均匀的磁场,记录仪每分钟都会采集一个数据,24小时后,就会有一张完整的观测“曲线图”。

  “只要磁场有一点点变化,都逃不过探头线圈的‘法眼’。哪怕身上有个小钥匙,仪器都能‘看’到。”陈连顺介绍,地磁场有“一峰一谷”的磁场现象。即,一天当中中午的12点是磁场的低谷,而凌晨的零点则是磁场的高峰。根据这个规律,就可以明显地看出磁场的每天正常变化情况,在地震前地球磁场会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分析出地震的前兆。

  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这个地震台与其他地震台相比,对于各个方面的要求颇高。从地形上讲,地震台必须选择在坡度平缓、磁场梯度较小的地区;从选材上讲,整个房屋的建筑用料必须都是非磁性的材料。

  如,钉子是铜钉、水泥是无磁性水泥等;从周边环境上讲,以地震台为中心,方圆50米内都要求没有磁场的干扰;从避雷设施上讲,由于磁场的探头容易吸引雷电,所以避雷措施极为严格;从建筑上讲,房屋的设计也很特别,室温必须常年保持在25℃。

  “GPS”定出地震台的位移

  溧水地震台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国家基本站,其利用GPS观测仪来测量地震台的位移量。7月24日中午,在地震办主任张志远的带领下,记者在离地震台不远处的山坡上目睹了GPS观测仪。

  “好大的一根石柱啊!”只见一根色泽呈灰褐色的方形石柱拔地而起,高度足有两米多。难道凭这单单一根石柱就可以测出地震的前兆?

  “你可别小看了这根石柱。”见记者满脸的疑惑,张志远笑着说,这根石柱上装有GPS观测仪,它的根基则与地壳紧密相连,GPS观测仪通过接收卫星的信号,就能够准确地测量出地震台的坐标位置,再根据地震台每天坐标数值的变化来预测地震的前兆。

  南京市地震局局长叶伟承告诉记者,通过各种不同的地震前兆观测手段,能在一定时间内对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如果在南京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我们将争取在发生破坏性地震之前,给广大市民做出预报。”

  【新闻链接】

  避震要点

  1、震时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方法。

  2、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3、在室内避震时要牢记: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到窗边和阳台上去!

  4、在室外避震时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5、在公共场所避震时要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震后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地震发生时:要立即切断电源,关闭煤气,不要使用明火,以防发生更大的次生灾害。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克服恐惧心理,坚定生存信念,稳定下来,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设法脱险。应做到:

  第一,要保障呼吸畅通。设法将双手从压塌物中抽出来,清除头部、胸前的杂物和口鼻附近的灰土,移开身边的较大杂物,以免再次被砸伤或被倒塌建筑物的灰尘窒息;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

  第二,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应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第三,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作者:仲毅

  (来源:金陵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