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吴晓灵谈中国经济增长六大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7:33 光明网

  发布时间: 来源:《上海证券报》

  看点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面临正常的回调,这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推论中国经济会变冷或会趋于通缩。如果中国经济要出现反弹,无论在资金上还是在动
力上都是有基础的,中国经济仍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加上目前外部需求并没有发生更多的变化,所以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上行的动力。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是存在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就是市场,我们的发展战略应该是推动内需,用内需来带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启动内需从何入手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要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的消费能力;另一个方向是要增加劳动力的成本,我们应该提高中国的劳动力待遇。只有中国劳动力的收入增长了,才会相应地提高国内的消费,并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今年上半年的货币信贷形势看,M2增速与人民币贷款增幅这两个指标已基本上回落到了一个合理的区间,表明央行执行的稳健货币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现在看来,下半年央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基调不会发生变化,而是要在稳定中继续贯彻和落实既有的货币政策,冷静观察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并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信贷政策松紧的主要依据,是要以物价水平是否适当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否合适作为判断的依据。从上半年GDP的9.5%增长速度看,我们很难说目前的信贷政策是偏紧的。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既然是支柱产业,就应该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所以我们才要特别呵护它,但问题是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要与其需求相匹配。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有支付能力的住房需求才是真实的需求。如果仅有购房的愿望而没有购房的货币,这一房地产需求并不是一种真实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引导和建立一个合规和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支持正常消费、控制投资需求和抑制投机需求。在住房消费上,我们一定要坚持节约型的理念,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现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了,我想大家不应该太关注汇率水平的涨涨落落。相反,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要锻炼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去适应新的汇率机制。现在,推出外汇衍生工具的工作还处于积极的准备阶段,相信日后外汇市场会出现其他的外汇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等,由此可以为金融机构,特别是企业提供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

  央行并没有动用100亿元资金来启动投资者保护基金。投资者保护基金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制度性建设,并不是用来托市的。在支持资本市场方面,央行做了一系列工作:第一,开辟了券商发行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及资金拆借的通道。第二,推动了在银行间市场上备案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给企业的直接融资以极大的方便。第三,运用市场化方式来促成券商重组。在国家出台如此多的支持资本市场的政策后,我们应该对资本市场有信心。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面临正常回调,经济不会走向通缩

  记者:早些时候,国内外经济界有部分人士对中国有可能再次陷入通缩存有疑虑,但是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出乎很多人的意外。那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您怎么看?

  吴晓灵:前一段时间,有人认为经济会变冷或走向通缩,其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明显减缓,据此认为经济将会变冷并趋于通缩;一是目前的物价水平同比增长不断下降,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了2.3%,低于去年同期3.6%的水平,尤其是6月份的CPI同比增长仅为1.6%,也被视为是经济变冷或走向通缩的判断依据。

  那么,如何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呢?首先,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投资增幅确实有所减缓了,但并不能据此得出中国经济马上会冷下来或走向通缩的推论。因为,从已公布的投资及贷款增长两大经济数据分析,尽管1到6月份的投资增幅趋于回落(增长27.1%),但6月份当月的投资增幅达到了28.8%,高于前几个月及前6个月的平均水平,表明投资增幅呈现了缓慢回升的态势。另外,就人民币贷款而言,上半年贷款增幅基本上处在央行预期的控制范围内,尽管前5个月贷款增幅比较低,但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幅同比多增了1800多亿,增量仅次于2003年。由这两个数据说明,如果中国经济要出现反弹,无论在资金上还是在动力上都是有基础的,表明经济仍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加上目前外部需求并没有发生更多的变化,所以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上行的动力。

  其次,尽管CPI同比增长显著下降,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的资源价格及能源价格还是不合理的,很多价格仍处于控制之中。如果我们能按资源稀缺的程度来调整能源价格、资源价格及很多服务价格的话,中国经济还可能面临着通胀的压力。因此,我们不能以CPI单一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长逐渐下降作为判断依据,认为中国经济已比较冷了,或者说会走向通缩了。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中国的资源难以长期支撑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来说,从2003年至2004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9%以上,形成了资源的高度紧张,资源的可持续性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从投资增幅趋缓、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大及企业效益的下滑等现象都表明,这样的增长方式是难以长期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所以,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面临正常的回调,这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推论中国经济会变冷或会趋于通缩。

  深度开拓国内市场,以内需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记者: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增长的诸多结构性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例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过度依赖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您对此有何见解?

  吴晓灵:确实,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是存在的。我们不妨以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为例来说明。中国的投资率基本上要比世界的平均投资率高出20个百分点,但中国的消费率却低于世界的平均消费率水平约20个百分点。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是要靠自身的消费来推动的。

  另外,今年上半年的进出口总值占GDP的70%,其中出口要占到40%以上,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出口和进出口的大幅度增长。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就是市场,那么多外资投资中国图的就是要开辟中国的市场,但我们自己却没有很好地开辟国内的市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开辟国外市场上,这样一种发展格局自然会引发很多的贸易摩擦。应该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发展战略应该是推动内需,用内需来带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那么,启动内需从何入手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要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因为制约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的因素之一是很多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不健全,所以必须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来逐步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由此可以释放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的消费能力;另一个方向是要增加劳动力的成本,我们应该提高中国的劳动力待遇,特别是农民工的最低工资保证,以及建立比较好的社会保障。只有中国劳动力的收入增长了,才会相应地提高国内的消费,并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一个13亿的人口大国,我们不能指望以外需为主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相反我们还要必须深度开拓国内市场,以内需为主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

  目前的信贷政策比较合理,并没有偏紧

  记者:现在,经济界有不少人认为目前央行的信贷政策仍然有些偏紧,您如何看待信贷政策松紧的问题?还有,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

  吴晓灵:我先来回答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从今年上半年的货币信贷形势看,M2增速逐月上升,6月末M2增速已达到了15.7%,人民币贷款增幅为13.3%,这两个指标已基本上回落到了一个合理的区间,表明央行执行的稳健货币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现在看来,下半年央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基调不会发生变化,而是要在稳定中继续贯彻和落实既有的货币政策,冷静观察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并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

  至于说到信贷政策是否偏紧这个问题,我首先想说明的是,目前的信贷政策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并没有过于紧缩。可能大家认为13.3%的贷款幅度有点低了,但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外汇增长较快,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贷款的增长。例如,即使没法拿到贷款但有外汇收入的许多企业,完全可以拿外汇去结汇来增加其资金来源。当然,很多企业还可以通过票据和短期融资券融资,加上民间融资和企业集团资金的内部调度等,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替代了贷款增长。尽管贷款增幅趋缓了,但贷款的结构却得到了改善,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了,短期融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上升了,这种结构性的调整是有利于满足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的。

  现在,大家判断信贷政策偏紧的依据之一是企业总是说资金紧张,其实企业永远不会说资金不紧张。对于那些财务稳健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资金并不缺乏,但对于那些盲目发展或质量不高的企业,永远不会说资金已经够用了。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企业说资金紧不紧来作为判断信贷政策松紧的主要依据,而是要以物价水平是否适当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否合适作为判断的依据。目前,央行主要是以物价指数和经济发展两大指标来观察信贷政策松紧的。从上半年GDP的9.5%增长速度看,我们很难说目前的信贷政策是偏紧的,另外,在银行系统对企业的短期贷款占GDP70%及M2/GDP比等指标高企的情况下,解决企业资金紧张问题的出路是,今后要逐步减少企业融资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要为企业开辟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

  记者:我想插一句,既然物价水平是央行观察信贷政策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央行是否也会考虑类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变动的情况,并作为额外的一项观察指标?

  吴晓灵:是的,央行会观察房地产资产价格的波动情况,但可以肯定地说,不会作为判断信贷政策松紧的判断依据,主要的判断依据仍然是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两大指标。

  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市场发展

  记者:您认为目前的信贷政策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有一个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那就是如何抑制银行系统向房地产业的过度融资问题,例如2004年上海市的中资银行有76%的人民币新增贷款流向房地产业,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吴晓灵:应该这么看这个问题,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既然是支柱产业,就应该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所以我们才要特别呵护它,但问题是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要与其需求相匹配。确实,前一阶段房地产投资增长太快了,所以需要控制一下房地产业对信贷的过度依赖,压缩一下房地产信贷规模,以达到平衡房地产发展速度与其真实需求的目标。这也恰恰体现了央行执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的原则与精神。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有支付能力的住房需求才是真实的需求。如果仅有购房的愿望而没有购房的货币,这一房地产需求并不是一种真实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引导和建立一个合规和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支持正常消费、控制投资需求和抑制投机需求。在住房消费上,我们一定要坚持节约型的理念,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立。记者:那么,央行在规范房地产信贷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吴晓灵:事实上,央行规范房地产信贷政策的宗旨与目的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并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调整房地产信贷政策作为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之一,央行也出台了规范房地产信贷的一系列文件与政策,特别是今年央行出台的61号文件,将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回归到正常利率,让消费者增强资金价格风险的意识要适度消费,并让商业银行根据风险自主确定利率和首付比例,增强风险防范的能力。

  当然,央行的房地产信贷政策是相当灵活的,商业银行完全可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确定按揭贷款的政策。例如,有的地区房价已上涨了百分之十几了,那么银行的首付比例应该提高到30%水平,但西部有些地区的房价还没有怎么涨,那么银行的首付比例就维持20%好了。还有,风险更大的一种情况是有的人买了第二套或第三套住房,银行甚至就可以少给或不给他按揭贷款。

  我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核心之一,就是要调整房地产市场的合理需求,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在供给和需求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形成均衡价格。至于这个均衡价格是多少我们大家只能认多少,政府所要调控的是那些不合理的房地产价格。

  记者:如果一旦抑制了房地产业对信贷的过度依赖,那么如何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其他形式的融资手段?这一问题大家很关心。

  吴晓灵:确实,要想让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控制了房地产过度依赖信贷的趋势后,我们应该给房地产企业开辟直接融资的渠道。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扩大房地产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如应该探索让房地产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或进行股本融资。另外,我们还应该发展房地产信托。自央行121号文件开始控制房地产信贷后,房地产信托的确发展很快。但是,信托是信托人承担全部的风险和收益,因而就不能把信托产品做成了负债产品,现在很多信托产品却做成了负债产品,所以我们还必须规范房地产信托的融资方式。总之,我们要通过金融创新,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增强房地产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企业要学会适应汇率波动

  记者:央行刚刚推出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措施。我想提一个大家关心的敏感问题,本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能否解释一下参考一篮子货币与盯住一篮子货币之间的区别?

  吴晓灵:这次汇改的核心内容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即按照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根据贸易、投资及其他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并确定其相应的权重,组成一篮子货币。

  参考一篮子货币与盯住一篮子货币的不同之处是,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的确定往往不是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结果,只要篮子内货币变了,汇率就会被动地进行调整。但是,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情况就不同了,它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根据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有管理的浮动。参照一篮子货币而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还需要将市场供求作为另一重要依据,由此形成了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记者:那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后,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

  吴晓灵:现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了,我想大家不应该太关注汇率水平的涨涨落落,如同利率产品是一种资金价格,汇率的变动是永恒的,汇率也会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因而你不要指望央行控制汇率的涨跌。相反,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要锻炼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去适应新的汇率机制。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都要学习衍生工具,要学会如何运用衍生工具来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然后向企业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已推出了远期结售汇的风险管理工具,这为今后发展外汇市场上的各种衍生工具创造了条件。现在,推出外汇衍生工具的工作还处于积极的准备阶段,相信日后外汇市场会出现其他的外汇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等,由此可以为金融机构,特别是企业提供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

  央行在支持资本市场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记者:我想提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比较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央行是否用100亿元启动了投资者保护基金?

  吴晓灵:央行并没有动用100亿元资金来启动投资者保护基金。其实,投资者保护基金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制度性建设,资金来自证券市场自身,是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的。当然,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应该明白自己是要承担投资风险的。但是,如果发生了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的情况,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且一旦券商发生倒闭或破产时,就可以动用投资者保护基金给投资者一定的补偿。所以,投资者保护基金并不是用来托市的。

  记者:维护金融稳定是央行的重要职能之一,请问在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方面,央行已经或拟采取哪些措施?

  吴晓灵:在支持资本市场方面,央行做了一系列工作:第一,开辟了券商的融资渠道。自去年以来,央行已允许券商到银行间市场上进行资金拆借或发行短期融资券,并修改了券商发行长期债券的办法,这就等于开通了券商发行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及资金拆借的通道。此外,央行还修改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的管理办法,通过市场化方式向券商提供流动性。现在,央行正在加快修改券商的借款办法,让券商能作为一个普通的贷款人,并可以向银行进行固定资产的抵押贷款,只不过是券商的资产负债比例要求比较高,当然现在券商还无法做这件事。这样的话,只要券商有合格的抵押物和足够的信誉,那么券商就完全可以得到贷款或发行债券了。

  第二,积极推动直接融资。央行推动了在银行间市场上备案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给企业的直接融资以极大的方便,这也是央行在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三,运用市场化方式来促成券商重组。去年,央行推动了《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的出台,并且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目的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上限制道德风险。如果有的券商还有拯救的可能,那么就进行市场化重组。在市场化重组方面,主要是借助了汇金公司和中建投的操作平台,用市场化方式对一些券商进行重组,来打造好的券商。并且,以这两家公司的市场信誉和资本金向市场发行债券,然后再向金融机构进行注资,其实央行并没有向券商进行注资。央行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救券商,而是要建立好的市场规则,让投资人有市场信心。现在证券市场的开户量非常大,每个月都在增加,大家都在等待,市场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在国家出台如此多的支持资本市场的政策后,我们应该对资本市场有信心。(乐嘉春王晓峰 邹民生)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