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06:51 光明网

  余同元

  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指的是传统工匠向现代技术工人、工程师及技术理论家转变过程中的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两方面。

  传统工匠的技术转型既表现为工匠经验技术向科学理论技术转化,又表现为科学技术
化过程中的技术生成方式和技术操作方式的转变。一旦经验性技术或技术的经验形态向理论知识形态转变(简称技术科学化)和新的理论知识通过教育等手段转化为新的技术(简称科学技术化),传统工匠的生产技术便在这个双向互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转型,其相应的社会角色也就发生新的变化。传统工匠经验型技术向理论型技术转化的技术形态之间的转型,呈现出“生产——技术——科学”的序列关系,即所谓工匠经验技术的科学理论化。其在早期工业化时期主要是“生产——技术——科学”的序列关系,只有到了工业化发展阶段才有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序列关系。与此同时,技术科学化的过程也是主体技术再次技术化的过程。传统工匠角色转换的主要内容是以传统工业技术主体向现代工业技术主体的转变,即由传统工匠向现代技术工人、工程师及技术专家的角色转换。其本质是人的社会化之中的技术主体的社会化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的转变:一是传统工匠身份地位的转变;二是传统工匠组织的角色转换,即封建行会组织向近现代工会组织的职能转换;三是工匠生成方式的转换;四是工匠角色评价与角色认同的转变;五是主体角色模式的转换,体现在传统工匠现代转型方面,也就是工匠的知识结构与技术素质内涵的综合转换。

  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是工业生产劳动者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的双轨式发展过程。一方面,作为工业化动力的技术转型是长期分离的科学理论传统与工匠经验传统联姻的结果;另一方面,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标志的“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过程,本质上也是传统工匠向现代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等科技专家转型中科技主体的身份地位转化和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每个社会在早期现代化过程中,都要经历以经验性技术向科学性技术转变为核心基础和根本标志的早期工业化阶段。经验型技术向科学理论型技术转化的同时,技术主体也开始由经验型生产者向经验与理论结合的素质型生产劳动者转变,从而实现传统工匠角色向现代技术工人、工程师和工业科技专家等角色的转换。这一角色转换的实现,既为早期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生产力条件,又是传统工匠现代转型和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

  工业生产者的社会角色是职业社会化的结果,传统工匠角色转换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传统工匠角色社会化过程是否成功。作为技术主体的劳动力在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的同时,又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调整与转换,实现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并获得社会认同,这就是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过程,也是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的基本过程。

  从本质上讲,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问题,既是区域工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又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问题。这种由技术科学化再到科学技术化互动进程的开启,才真正是区域发展中由传统农业社会迈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动力与外在表现,它的本质就是区域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突出表现为工匠经验传统与学术理论传统联姻结子的过程——即传统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的过程。从传统工匠现代转型与区域社会工业化的关系上看:工业从产生时起就在按照自身的因素改造着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所以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工业在国民经济及产业结构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的主导地位还在不断地加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经济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传统农业国的工业化转型,因此人们常常又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工业化就是从人力能源到动力能源的转变以及工厂化工作组织体制的兴起。可见传统工匠现代转型过程与区域工业化过程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一个是内在的发展脉络,一个是外在的表现过程。从传统工匠现代转型与区域工业化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上看: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将作为自然属性的劳动能力和作为社会属性的人才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社会生产劳动力,特别是作为技术主体的生产劳动力的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并实现产业生产与科技发展中的技术与科学互化。这种技术与科学互化中的转化,正是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标志。从传统工匠现代转型与工业科技发展的关系上看:传统工匠技术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标志。(来源:光明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