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典治乱还是罪罚不当 质疑阻道钉毒辣执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0:30 新华网
  机动车辆爆炸式增长,交通事故不断增多,警力左支右绌、不堪重负。就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交通违法者抗拒执法、强行闯关成为海口市交警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问题。

  海口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支队长蔡军介绍,近3年来,海口市交巡警设卡执法检查时,已有34人被恶意闯关者撞伤,其中4人重伤,目前仍有1名重伤者住院。其中一名王姓警官被犯罪嫌疑人撞成胯骨粉碎性骨折,还有一名警官被撞昏迷4天才醒,差点成了植物人。
重典治乱还是罪罚不当质疑阻道钉毒辣执法(组图)
交警演示用阻道钉执法(周同摄)

重典治乱还是罪罚不当质疑阻道钉毒辣执法(组图)
道钉弹起(周同摄)

  拒绝检查、恶意闯关者有相当部分属于两抢(街头抢劫抢夺)犯罪分子,还有非法摩的、无证驾驶、酒后驾车、飙车一族等。对于这些人,不施以重典,难以奏效。近日,海口市交巡警支队启用防止违法车主冲关、闯关的新设备--阻道钉。这种阻道钉分遥控式和手拉式两种,操作简单易行,一辆飞驰而过的摩托车一驶过阻道钉,立马胎瘪漏气,动弹不得。

  但是,阻道钉的安全问题正在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如果一个普通的交通违法者,因为强行闯关遇阻道钉而摔伤,这样的惩罚是否太过份?阻道钉是否太缺乏了人性关怀?

  版权说明:

  不堪重负的交通管理

  海口目前拥有机动车23万辆。近年海口市机动车辆爆炸式增长,私家车增长尤甚,2004年新入户车辆达到前3年的总和。道路交通压力在不断增大。

  目前,海口市路面上还有8000辆汽车、35000辆摩托车(如果算上外地车、黑车,则数字会更大)到了报废年限,但车主仍拒绝办理报废手续,继续在路面行驶,成为交通安全重大隐患。
重典治乱还是罪罚不当质疑阻道钉毒辣执法(组图)
海口市摩托车违法现象严重

  外地牌号摩托车在交通违法后,只要没有被执法交警当场查扣,即使电子警察拍摄下他的违法行驶的照片,摩托车手也不会到公安交管部门主动接受处理。因为这些摩托车不在海口公安车管部门办理年审登记,海口公安交管部门拿他们也没办法。

  大量的黑车属于无牌、无证及套牌摩托车。这些黑车不年审、不登记,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

  版权说明:

  在海口市街道上,经常看到交警执勤点上的卡车装着满满的摩托车,有的摩托车还是簇新的,这些摩托车要么是报废车,要么就是黑车。许多市民花千把元、几百元买辆摩托车,图个方便快捷,被查扣也懒得认领,也嫌罚款数额和原购车额相抵,加上繁琐的处理程序,即使拿回摩托车已价值不大。海口市交巡警支队去年以来已分几次销毁了1.3万多辆收缴的摩托车,但报废摩托车、黑摩托车依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海口人对摩托车的热爱是异乎寻常的。因为海口市地处热带,公共交通不完善,骑自行车太热,摩托车就成为最佳代步工具。目前海口市街道上奔跑的各类摩托车竟有17万辆之多。

  人们说,汽车是铁包肉,摩托车是肉包铁,这形象地描述了摩托车的脆弱和危险。据统计,仅2004年前10个月海口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616起,其中由摩托车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高达5255起,造成2588人受伤,48人死亡。警方认为,解决海口街头摩托车引发的社会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重典治乱还是罪罚不当质疑阻道钉毒辣执法(组图)
7月27日,一位摩托车违法者在马路上向交警“说情”。

  摩托车已成为交通事故头号杀手。有关人士分析说,摩托车具有轻便、灵活等特点,这既是它的优点同时也是摩托车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海口车流量已大大超过城区道路交通承载能力,摩托车行驶秩序混乱,无牌无证、冲红灯、逆行、左右穿插、随意变道、不戴安全头盔等现象屡禁不止。据警方在整治活动中所统计数字,目前海口每天的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达3000多起。

  其它车辆的违法行为也很普遍。海南有特殊号牌车4600多辆,仅海口地区就有3000多辆。一段时间海口市每天特殊号牌车的交通违法行为高达220多辆次。有一辆省政府的琼A9字头轿车竟然闯红灯158次。

  与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形成巨大反差的是,1995年至2005年,10年内海口登记入库的机动车由6万辆增长为23万辆,还要加上外省、市县在海口行驶的3万多辆车。海口虽然顶着最大经济特区省会城市的光彩桂冠,交警却由于政府财力短缺,警力10年来基本没有增加,压力可想而知。拿路面执勤来说,全国交警平均每天执勤6小时,而海口交警是8小时。

  版权说明:

  严格执法与人性关怀的两难

  交通管理的困难确实是够大的了,非法闯关者也确实是太猖狂嚣张的了,但是不是就到了非用阻道钉不可的地步了呢?舍此别无他法吗?

  海南省省政府一位机关干部说,治乱需用重典。机动车给人带来便捷,也同时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但很多人至今对交通安全不以为意,有的甚至以为儿戏。长期以来,人们把交通违法都叫做违章,以区别于其它违法行为。偷了人家的东西、打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轻伤以上),没人敢讲,要想方设法加以隐瞒。但日常生活中,常有自以为了不起的一些人,以开英雄车为荣,以酒后驾车为乐,自嘲或嘲笑别人,以逗一乐。谁闯了关、谁奚落了交警,没人进行指责,本人洋洋得意,旁人跟着瞎起哄,这在酒桌上可是个长盛不衰的精彩话题。
重典治乱还是罪罚不当质疑阻道钉毒辣执法(组图)
手拉式阻道钉(周同摄)

  海口市交巡警支队一位交警说,交通违法不是普通违法,已经涉及人的生死存亡问题,全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数十万人。拒绝检查、恶意闯关者,不仅对自己的安全不负责任,而且对他人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海口市使用阻道钉是不得已的。警察执法就是带有强制性的,不这样不足以刹住闯关的邪气。何况闯关者中相当一批属于两抢犯罪分子和其他不法分子。如果谁都可以随意闯关、奚落民警,交警个人受伤不说,警察的权威也荡然无存,社会秩序更无从保证。

  这位交警说,阻道钉的本意不是对付老百姓的,老百姓不违法、不闯关,不用担心阻道钉的安全问题。阻道钉是专门对付恶意闯关者的。使用阻道钉已向社会作了广泛宣传,而且在阻道钉关卡前设立了警示牌,如果是普通交通违法者,被交警发现就是教育罚款,犯不着冒很大风险去闯关、闯阻道钉。
重典治乱还是罪罚不当质疑阻道钉毒辣执法(组图)
摇控式阻道钉(周同摄)

  版权说明:

  海口市一位中学教师说,使用阻道钉也太狠毒点了,哪还有半点人性关怀的味道,简直是拿老百姓不当人。有的就是因为轻微的交通违法,就该遭遇这样的惩罚吗?都讲罪罚相当,普通交通违法这样的小罪要受到阻道钉这样的重罚,政府把人的安全、健康置于何处?现在都是很小的核心家庭,如果把人摔伤、摔残了,就会毁掉一个家庭啊!决策者考虑过这样严重的后果吗?

  一位社会学者说,俗话说,人命关天,就是说人的生命就象天一样的大,还有什么比天更大的事情呢?所以说对人的生命要特别的重视、尊重、关爱。城市是讲究传统的,是有连续不断的发展脉络的,不可一蹴而就的。海口是一个新兴城市,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就是一个偏远小县城的规模,成为省会城市不到20年,这十多年来,已经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市民的素质还不可能一步达到沿海大城市的水平,操之过急有可能欲速则不达。严刑峻法可能带来短时效果,但也会留下许多后遗症。一个现代社会要保持必要的宽容和弹性,一个政府要负责任、廉洁、高效,还要充满爱心和人文关怀。中国人有同情弱者的传统,如果一个城市连续摔伤、摔残几位普通交通违法者,政府的困难、交警的辛苦就会被人忽略,社会焦点就会集中在受害人的不幸,从而损害政府的形象。
重典治乱还是罪罚不当质疑阻道钉毒辣执法(组图)
后轮刺破漏气(周同摄)

  海南省公安厅的一位科长说,要慎用阻道钉。比如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期间,这样的特别重要的场所应该备有阻道钉,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作用;在围捕追逃时,交警和刑警可以配合使用阻道钉,作为阻击逃犯的重要手段。而在平时交警执勤时,一般不宜使用阻道钉。而对付拒绝检查、恶意闯关者,先进国家多采取跟踪的办法,跟踪违法者到相对车少人稀的地方,再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当然,跟踪就需要相对长的时间,需要交警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好的装备、较多的警力。

  目前,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今年1至5月,海南全省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85起,造成213人死亡,受伤814人,直接财产损失298万多元。

  海口市交巡警支队负责人说,解决交通管理困难问题,阻道钉只是其中一项措施。去年以来,海口市在交通管理方面还采取了其它许多措施。比如在市区13条主干道建起近40公里长护栏。除去部分设有绿化带的主干道外,目前海口城区超过90%的主干道都安装上了新护栏。在世纪大桥安装了雷达测速监控仪。海口市政府近日还决定投资5000万元建设交通指挥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建成后,海口城区主要街道将被24小时录像监控,交通违法行为将无处遁形。

  去年海口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倒数第二位,这在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警警力不足、市民素质不高的海口市,达到这样的水平十分不容易。我们采取各种加强交通管理的措施,包括使用阻道钉,目的不是增加群众的交通伤亡,而是减少群众的交通伤亡,不是对群众交通安全的漠视,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安全。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