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黔江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纪实:支部建在产业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1:25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8月1日电(记者杨维成、刘健、张琴)蚕桑支部、核桃支部、蔬菜支部、茶叶支部……享受国贫县待遇的重庆黔江区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已有60%的村组打破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党支部、党小组的传统模式,成立了产业支部、产业党小组,带动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580元增长至2004年的1960元,两年净增388元,是近年增速最快的时期。

  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市长王鸿举、市委副书记姜异康考察黔江后认为,产业支部顺应了农村新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要求,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明显增强,对破解“农民增收难、农业结构调整难、农村经济发展难”三大难题提供了重要经验。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在于找到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来到第一个探索建立产业支部的濯水镇蒲花社区,只见蒲花河两岸鱼池连片,果树青翠。“山上种核桃,半山植桑树,平坝建果园,池塘养水产”,4000亩昔日的水毁田、坡荒田平均每亩增收600元。群众称党组织是“点金石”“引路人”。社区党总支书记许廷勇说:“产业支部之所以效果明显,百姓拥护,根本在于找到了经济建设与组织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产业支部是被“逼出来”的。蒲花社区过去洪灾不断,群众致富无门,干群关系紧张。2002年党总支走村串户,广泛听取意见,发现症结在于:大家伙需要党组织“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富”。党总支对症下药,决定借退耕还林的机遇,发展蚕桑、经济林果、水产、畜牧四大产业。可动员时,大家伙又提出新问题:谁来带头?谁提供技术服务?万一有了风险谁来承担?

  面对复杂的农村矛盾,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把支部建到产业上,让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当年4月,蒲花社区按党员从事的产业设置5个支部,即核桃产业一支部、二支部、三支部、蚕桑产业支部和科技园区示范支部。党总支书记许廷勇告诉记者:“以前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党支部时,党员会仅限于念念文件,每次只来二三个;现在91个党员就像91面旗帜,虎虎生风。产业支部请来专家定期传授技术,指定党员帮扶群众,经常召开党员、群众技术交流会、关键季节指导会、中央农村政策传达会等。”

  党组织要永葆活力,只有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带群众致富”中去

  蒲花社区的探索引起黔江区委的高度重视,多次派出调查小组调研。区委书记刘学普告诉记者:“新时期农村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变化很大,农村基层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农村党员如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蒲花社区‘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无疑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2003年,黔江区在全区认真梳理,进行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然后形成一定产业基础的村组推广“蒲花经验”,要求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突破传统的村民小组地域界限,将专业技术特长、经营项目相同或相近的党员,按照生产经营类型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每个产业党支部或党小组至少有一项符合实际的发展项目。经过两年发展,黔江区60%的村组成立了烤烟、蚕桑、生猪、肉兔、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核桃、速丰林等10大门类20余种生产经营类型的产业党支部84个、产业党小组383个。产业党支部、产业党小组成为黔江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坚实的领头雁,

  沙坝社区经果林党小组17名党员带动324户人家种植了527亩黄金梨、黄花梨、中华寿桃。村民张孝成满脸堆笑,向记者直夸党小组:“我7亩经果林,去年挣了1.4万元,以前这地种玉米、红苕,每亩只收300元。致富全靠党员!一开始群众怕担风险,党员们逐一上门,拿自家情况算效益账。党小组请来技术员指导,定期开技术培训会、研讨会,每次病虫害防治,都是帮群众打完了药才管自家的。”

  舟白镇路东社区的党员“种菜大户”邹胜才被推选为蔬菜党支部书记,他和23名党员一起带动4组、7组、8组的群众种植了800亩大棚蔬菜,每亩纯收入上万块。邓开文一家靠着4个大棚,两年间草房换成二层小楼。她说:“党员一家家教喷什么药、种什么品种。去年卖菜难,党员连夜赶到城里叫来3辆车,解决了大问题。”

  黔江区组织部部长陈珍明说:“党组织想要永葆活力,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去。”

  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从强迫命令走向市场引导

  黔江区产业支部发展富民产业时,往往由党员先带头示范,再逐渐引导群众形成规模,由此带来基层组织领导方式的巨大变化:由强迫命令走向市场引导。

  石会镇工农村茶叶产业党小组组长邓家信求儿子邓继贵种茶叶的故事引人深思。党小组刚成立时,邓家信求儿子“支持”一下工作,申报种茶叶。没想到儿子一口回绝:“前两年强迫种烤烟、桑树都失败了,你们干部净瞎折腾!”

  儿子邓继贵自有道理。1991年村里强迫村民种了200多亩桑树,结果只管种下没人负责技术,10万株桑树最终被群众含泪刨掉;1998年又强迫种植100多亩烤烟,家家分任务,每亩投资400多元,结果由于土质、气候根本不适合,群众拿着死了苗的烤烟冲到乡政府质问。

  村里的茶叶党小组和蚕桑党小组成立后,群众怕再瞎了火。20多个党员就自己先带头,最多的搞了7亩,他们请来技术员,还租车组织大家到湖北恩施考察种茶,到垫江考察蚕桑。渐渐地全村发展蚕桑830亩、茶叶1120亩,仅茶叶一项年增收50万元。

  黔江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告诉记者:以前党员干部们也想让群众走向致富路,墙上就写标语:“逼民致富无罪”“不种烤烟的农民是愚蠢的农民”,行政命令、强迫种植不仅没有赢得百姓的依赖,反而伤害了群众感情。如今产业党支部、党小组在发展产业上注重市场引导,运作模式是“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群众要下水,干部先趟河”,所以墙上的标语已经换成了“加快发展,科技致富”“发展市场农业”。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