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张算盘打出结对账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16:36 深圳晚报

  一张算盘打出结对账单

  25年前,深圳特区第一代银行职员姚秀珠沾着唾沫开始数钞票的日子

  本报记者李福莹

  “1979年我来到深圳时,到处还是黄泥巴和农田,我曾想过深圳会改变,但从没想过它会变得这么好,这么快!”作为第一代银行职工的姚秀珠,形象地描绘深圳银行业的变化:从“一张算盘走天下”到如今的计算机,从沾着唾沫数钞票到如今的点钞机,从一个木制存取款柜台到如今遍地开花的自动存取款机,巨大的变化常常让姚秀珠老人在翻看老照片时,感觉恍如隔世。姚秀珠与深圳的缘分,更是占了好几个“第一”。她本人是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的首批职工之一,她丈夫是参加深圳建市工作的首批干部之一,她家则是从外地迁居深圳的首批家庭之一。

  深圳印象

  抽一根烟走完“全城”

  今年56岁的姚秀珠是汕头人,婚后与丈夫一直在惠阳工作。1979年3月,丈夫从惠阳被派到深圳,参加建市工作。同年4月,她想到深圳看一看,丈夫却在电话中阻止她说,深圳只有一条破破烂烂的解放路,不用抽完一根烟就能走完“全城”了。因为建市工作繁重,希望她不要过来添麻烦,再说当时深圳也没什么好看的。

  姚秀珠坦诚地告诉记者,她当时来就是想拉丈夫一起“打退堂鼓”,他们的两个孩子当年一个5岁,一个才1岁多,她想来深圳看看,如果条件太苦就拉丈夫一起回惠阳。走出宝安汽车站(现东门中兴路附近),她便见到了丈夫所说的景象,路十分破烂,最高的楼也只有三层半,根本不像一个城市的样子。

  当时,丈夫一间宿舍住着16个人,连饭都是定量的,每人只有一份饭。她到深圳之后,连住和吃的地方都没有,住旅店、叫外卖,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丈夫只好等同事都下班之后,把办公室的两张桌子拼在一起,让姚秀珠凑合了两晚,吃饭也是饱一顿、饿一顿的。

  当姚秀珠劝丈夫跟她一起回惠阳时,丈夫却坚定地说:“你相信我,不用5年,深圳肯定会变的。”为了让家庭团聚,又看丈夫如此坚决,姚秀珠决心跟随丈夫一起来深圳,并把两个孩子接过来,成为从外地迁居深圳的首批家庭之一。

  深圳体验

  踩着泥巴扛着单车上班

  机缘巧合,当时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深圳市支行(现为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正在招人,行长见过姚秀珠后,了解到她原来做过财务工作,说行里十分缺人手,要求她立刻上班。1979年8月,姚秀珠从惠阳办理完调动手续归来,把来不及收拾的行李扔在蔡屋围打谷场,就去建行报到了。

  由于当时银行分工明确,建行主要是对企业、单位的支票业务,现金储蓄是之后几年的事了。“我去之前,银行只有15名职工,当时我们就一人一个算盘,结账、对账全都是用算盘打出来的。”姚秀珠说,当时每个月底都要用算盘做好结账,经常弄到凌晨两三点,然后发电报给上一级银行,当时别说电脑网络系统,连传真都没有。

  1980年以后,她家搬到了新建的南园新村,每天上班都要走一段令人异常的辛苦路——也就是如今的深南路。当时深南路就是黄土路,一下雨,泥巴有一尺多深,单车必须得扛在肩上,雨靴常陷在泥里拔不出来,白衣服也变成了泥巴衣服;如果碰到晴天,就变成尘土飞扬,有时姚秀珠只好闭着眼睛骑车,一次骑到了路边的沟里去,摔得鼻青脸肿。

  工作经历

  点分币角币点到手疼

  几年后,建设银行在现晶都酒店旁成立了一个营业部,并设立了红岭分理处,姚秀珠被派往担任分理处主任。当时省行下达“拉存款”任务,作为主任的姚秀珠带领25名职工,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当时没有什么竞争观念,大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把工作干好。”姚秀珠说,他们每天都从早上7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晚上集中开会,汇报当天每人的成果。饿了看谁抽屉里有饼干,大家就一起充饥。因为没有专用机器,大家一起整理票据时,几乎全是手工完成的。一个人用锤子和锥子在一叠单证上打几个孔,然后用针线缝好,最后用牛皮纸封起来存底。

  姚秀珠说,在红岭分理处时,办公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当时储蓄的营业窗口,就是一个木制柜台,只有半截玻璃隔着,根本没有防盗网。“可能当时人都特别实在,相互非常信任,根本不会想到安全问题。”

  姚秀珠回忆说,那段时期人们来储蓄,最多的是分币和角币,很多已揉得又破又臭,有时分币、角币太多,他们点到手都痛,哪想过会出现点钞机这种节省手力的机器啊!

  姚秀珠家里至今仍保留着两个“钱币菠萝”,这是当年两名职工出国留学前用一分和两分的纸币叠起来送她的。现在,分币已经难觅踪影了,两个“菠萝”也成了一种历史的见证。

  特区变化

  随时可用自动存取款机

  随着深圳的发展,原来对深圳持观望态度的人,越来越多地涌向深圳,折射到姚秀珠这个小家庭,就是使她家几乎变成临时招待所。连续四五年的时间,不停有亲戚、朋友来深圳找工作,她70平方米的家,最高纪录曾住过12个人,客厅有4个人打地铺。

  1994年,姚秀珠由于身体原因提前病退,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建设银行。不过,建行一直非常关注他们第一代银行职工的生活,让她颇感安慰。姚秀珠说,自己实际没为深圳做什么,却有幸成为深圳发展的一名见证者。特区一天一天在变化,银行业日益发展。从计算器到后来的电脑、点钞机,分布到全市各处的联网网点,随时可用的自动存取款机,姚秀珠说,她有时真不相信这些是真的。

  1980年,姚秀珠一家搬入南园新村后合影。

  1985年,姚秀珠在家中留影,房子四周当时还是黄泥地。

  姚秀珠家里珍藏的两个“钱币菠萝”。

  本报记者李福莹摄

  作者:记者李福莹 发表评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