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19:12 观察与思考

  不久前,浙江省公布了首批需要特别保护的民间艺术遗产名录,这是经过多年民间艺术普查的一项重要所获,同时也 是浙江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标志。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理解,它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以凝固的物质形态作为承载体的“非活性”的文化 遗产相对而言的,是以“活性”的人为承载体的文化遗产
。离开了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存在了。除此,还有一个关键的 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文化是遗产之母。离开了文化,就成了“空壳”遗产,便也失去了保护的价 值。

  咱们中国,拥有5000年的不间断文化。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文化的鲜明的民族特性,以及文化内质的厚重性,都 成了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各民族面前“昂首挺胸”的“资本”。就连日本这样一个“盛气凌人”的国家,其大和民族在面对中 华文化的时候,也不得不“必恭必敬”,并且承认儒家文化是他们的“根”。

  当中国历史的巨轮“隆隆”辗过20世纪而行进到了21世纪的时候,中国开始惊觉: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和拯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当口了!我在此想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的那句话来说明事态的严峻:“民间 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当然,这种“逝去”和“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 面对“必然”的使命是:尽一切可能,延缓“必然”的“逝去”与“消亡”,这一如我们明知地球的“逝去”和“消亡”是任 何力都无法阻止的,但我们还在努力地保护着我们的地球,使之拥有一个得以让人安然存活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百倍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它从历史的长河中艰难跋涉而来,其实,已经是极其羸弱并 且是不堪一击了。它随时会面对苍穹长叹一声,然后俯首面对芸芸众生,目光中带着几分混浊和几分哀怨,轰然伏地,化为烟 岚。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在这一阶段,我们表现得更多的是“利令智昏”的一面。为了利 润的最大化,我们可以摧毁一切。这其中除了摧毁自然资源,更严重的是摧毁文化资源。我们可以“教育‘企业化’”,我们 可以拆掉古建筑而堆砌起一大堆“建筑垃圾”,我们可以在圆明园的湖底铺上违反自然的所谓的“防渗漏保护层”,我们可以 让某些濒临消亡的剧种的演员脱去戏装去跳“钢管舞”,我们可以让那些白发苍苍的画家像印刷机一样去不停地生产“中国画 ”……市场经济在推动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在过度地或异化地消费着文明。

  难怪,在苏州召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坛上,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请保护好中华文化的血脉,并在论坛上通过 了以呼吁国家尽快为此立法、呼吁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当作国家发展战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共识》。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了,近年来已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浙江省在 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浙江作为国家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两个试点省份之一,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州的 民间艺术“百叶龙”的腾飞,便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还有一位“义工”也值得说说。著名旅美作家白先勇,为了拯救昆曲,出钱出力又出智,硬是把一台青春版《牡丹亭 》整出大响动来。现在在苏州,年轻人已越来越喜爱这一古老的文化了。

  说起白先生的功绩,以及苏州文化部门的政绩,依我看,最值得称道的是“抓住了年轻人的心”这一点。因为,一如 文前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靠得是人—生机勃勃的年轻人。

  主编:邹建中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