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符号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9:02 南方日报

  城市建筑美学

  谭元亨

  一个好的意念或理念,能否具象化为一个建筑乃至一座城市,这不仅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更是建筑师的修养问题、水平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我们盲目地效仿前苏联教
育体制,文理分科,直至文理分校,造成理工科学生与人文修养脱节,其弊端今日已够叫人瞠目的了。这还不算,连学科归属,也出了问题,即便在前苏联,建筑学也是划入艺术之列,西方国家就更不用说了,而我们,却一律划入了工科,连文科艺术方面的人才,要在建筑上发表点意见,也被视为禁脔。这一来,这门学科自身的封闭与局限,也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由于缺乏人文学科的底蕴,又总是力图表现一下某些意念,这就难免不生拼硬凑,把自己并不理解,更不曾吃透的理念,强加在建筑设计上。如此一来,能不卡通化,标签化么。

  前些时候,城市流行“欧陆风”,于是什么科林斯柱、拱券、三角山花之类,纷纷出现在各类建筑上面,不管它协调与否、适用与否;好了,如今又开始流行“生态建筑”或“养生建筑”,是否要把建筑统统涂抹成绿色,或者屋顶全是太阳能装置呢?不过,不少地方,不用三角山花了,改换成了几片绿色的叶片,作为“生态建筑”的符号,同样叫人匪夷所思。至于步行街,是否地面全换上方砖或大理石片,让行人在雨天滑行并摔个四脚朝天,更不得而知……

  显然,这些现象的出现,仍在于建筑师、规划师们,是想借用不同的建筑符号,从而揭示出各自的象征意义,从而使建筑的艺术性或美感得到提升。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修养、艺术熏陶,他们对于符号元素发生的历史背景,所代表的文化的意义,知之甚少,以其昏昏,令人昭昭,岂有不闹笑话之理。于是,张冠李戴的事情常有发生,风马牛不相及的建筑符号混杂到了一起,让人不知所云、无所适从,不知面对的是什么?不懂,也只好故作深奥,乱说一气。

  仅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无论是中式的斗拱,还是西式的扶壁柱,今天也都是多余的了,已经不需要它们在结构上发挥作用。偶尔用来作点缀,增加一点中式或西方色彩,倒也无可非议,可大量使用,让人眼花缭乱不说,浪费的投资恐怕不菲,美感只怕也是找不到的。这远远脱离时代、脱离科学而使用的旧符号,今天如此使用,只怕连其象征意义也给完全破坏掉了。

  其实,符号无非是前人提炼出来的,讲文脉,当然不可忽略这些符号,但对这些符号,聪明人只是借鉴,而不是照贴。借鉴是为了发展,为了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符号来,去回答今天的呼唤,回应过去的历史。符号一旦固化,势必制约人的思维,变得肤浅与空虚了。

  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当能突破符号的视角限制,开拓自己一片新的领地;过分依赖符号者,是绝不会有出息,最后只会落个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来。

  已有的“欧陆风”所造成的城市个性之丧失、城市建筑形象之混乱,在中国可称得上是触目惊心的了。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冷静下来,总结一下前段一窝蜂地、不加选择地乱用外来建筑符号的经验教训,考虑一下我们的城市怎么走出一条不与他人重复的路来,走出个性,走出……新的经典!

  这对于每一个特定环境的建筑——如珠江两岸,如白云山下,每一条不同文化背景的街道——如上下九、北京路……都是值得思考的:它们的特色、它们的个性、它们的格调,以及色彩,种种。

  一句话,寻找自己个性,才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尊严所在。不要乱给自己贴上人家的符号与标签,从而失去了自己。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