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民非农就业多 收入增长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09:58 解放日报 | |||||||||
本报讯 (记者 郑红通讯员程英)市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有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本市农民增收”的统计分析透露:至2004年末,上海农村非农从业人员已达182.83万人,比2000年增加11.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7%。 近年来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列入政府考核体系,积极落实非农就业政策,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仅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量就有4.5万人。年轻化、知识化人群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工资性收入。近几年,城区的扩展延伸,为郊区创造了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直接带动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2004年,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337元,比上年增长10.2%,创近八年来最高增幅,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升至78.5%。今年上半年,上海农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又有9.1%的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了7%。 统计调查显示,劳动力快速转移确实有助于农民增收。上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渠道是乡镇工业企业,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快速增长。1980年至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54.8元增加到2734元,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长21.1%;对农村居民年增收的贡献率从45.3%提高到76.9%。而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减缓的影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幅大幅回落。1998至2000年,本市农村非农从业人员增量分别为-22.2万人、-4.3万人、3.7万人;同期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幅仅为3.6%、2.5%、2.8%。 转移的不平衡也带来收入的不平衡。2004年,近郊(闵行区、嘉定区、宝山区)、中远郊(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南汇区、金山区)、海岛(崇明县)的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93.4%、73.7%、67.6%,其相应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之比为1.48:1.28:1(以海岛为1)。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本市农村劳动力存在两方面供求矛盾:一是本地农村劳动力新增人员与存量人员的消化的矛盾、二是本地农村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竞争的矛盾。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至2005年,郊区每年适龄就业人口净增近10万人。目前在郊区的外来从业人口已超过200万人,部分乡镇外来人口甚至已超过当地人口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