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抗战老兵毕杰增:15岁带领上百老弱病残突围(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1:55 南方都市报
抗战老兵毕杰增:15岁带领上百老弱病残突围(二)

山东乳山档案馆馆藏的马石山惨案照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抗战老兵毕杰增:15岁带领上百老弱病残突围(二)

  1943年冬,山东清河军区主力部队攻入滨县、蒲台一带。这是战士们向人民群众宣传我党抗日政策时的情形。



抗战老兵毕杰增:15岁带领上百老弱病残突围(二)

八路军胶东军区战地医生


  马石山大突围

  15岁的毕杰增被要求把一百多老弱病残的群众带出去。队伍在山林里与敌人周旋了3天

  1942年11月17日,烟青公路、烟潍公路上突然冒出六七百辆日军军车,青岛、高密的
鬼子开始向莱阳、栖霞、福山各据点大量迅速增兵。《八路军山东纵队史》里写道:“此时战争的空气,就像当时冬季的天空一样,顿时乌云密布,朔风四起。”

  毕杰增很快感到了这种风云之突变。次日,胶东军区军医处处长兼政委夏云超火速赶到他所在的胶东军区医院,号令医院立即转移突围。这时候,毕杰增已经在医院当了近1年的统调员,负责伤员的进出院登记、分配。

  这是1942年日军对胶东发动的第3次大“扫荡”。日寇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从北平坐飞机秘密抵达烟台亲临指挥,日军出动1.5万人,加上伪军和投降派赵保原等部5000余人,另有海、空军配合,无论规模、部署、兵力、装备和残酷毒辣程度,都是胶东抗战史上空前的一次。

  许世友这时已经是胶东军区司令员了,这次摆在他面前的形势更加严峻。胶东军区总兵力只有1.4万人,装备亦远不如敌军。而敌人“拉网”合围的正是胶东党、政、军首脑及机关所在的马石山,企图置胶东抗战军民于死地。毕杰增所在的军区医院、兵工厂、被服厂、抗大胶东分校也藏身在这里。

  许世友下达了反“扫荡”方针:保存有生力量,分散活动,分区坚持。对15岁的毕杰增来说,就是怎样带领他这个小组安全突围出去。小组里有2名女护士、4名轻伤员,由前垂柳村民兵队长指挥的一个民兵小组配合行动。

  突围之前,近百名不能行动的重伤员被紧急转移到山里预先挖好的猫耳洞里,大的洞躺2人,小的洞躺1人,每个洞有一桶饮用水和够吃3天的烤馒头干,然后把洞口伪装好,只要里面不出声,敌人站在洞边也不会发现。

  11月21日,天刚蒙蒙亮,毕杰增就听到了打雷般的大炮声和哒哒响的机枪声,不一会,天空嗡嗡响,敌机从他头上掠过,弹片同时狂泻下来。毕杰增卧倒在地,不敢抬头上看,只感觉到被子弹打起的尘烟袅袅升起。

  从地上爬起来,他才发现天空飘起了小雪,北风也一阵紧似一阵。很多人打起了哆嗦。

  走了半天,越过几道山梁,他们碰上了几百名干部和群众。原来大家跑着跑着,就跑到了一起。夏云超处长一看不行,目标太大不利突围,连忙召集各小组负责人,布置分头行动。毕杰增被要求把前、后垂柳村一百多群众带出去。

  这真是一支老弱病残的队伍,但大家齐心协力,硬是没让一个人掉队。一位大娘跌伤了脚,轻伤员大个子老李不哼不哈一背就是一天。第二天,他实在走不动了,大娘说:“我这把老骨头死不足惜,你们赶紧走吧!”毕杰增挑了3个身体较强壮的轮流背,大娘说不出话,眼泪簌簌地往下流。

  “我们八路军都知道,没有人民群众做我们的靠山,给我们支援,我们哪能打赢鬼子?那次突围,我更加明白了军民鱼水情的道理。”毕杰增想到这里就激动起来。

  但敌人显然有备而来,“白天摇旗呐喊,步步进逼,无山不搜,无村不梳,烧草堆,挖新坟,掘地堰,清山洞,连荒庵、野寺以及巴掌大的土地庙也不漏过;夜晚则野地宿营,烧起一堆堆篝火,岗哨密布,在山口要隘还设置了带响铃的铁丝网(许世友《我在山东十六年》)。”敌人夸口说:“只要进入合围圈内,天上飞的小鸟要挨三枪,地上跑的兔子要戳三刀。共产党、八路军插翅难逃!”

  队伍在山林里与敌人周旋了3天。敌人向北推进,他们就往南走;看到另一路鬼子向东,他们就赶紧向西。到23日,日军增加兵力,缩小了包围圈,连“膏药旗”都看得清清楚楚。队伍开始骚动起来。

  这天正当农历十月十六日,夜晚本是如水的月光,但毕杰增记得,乌云遮住了月亮,到处黑糊糊的。经过连续几天“扫荡”,敌人已是人困马乏,除了几个哨兵在寒风中跺脚,其余全都酣睡如猪。“这注定是个逃脱的夜晚,否则天亮了就死路一条。”

  几个手榴弹扔过去,敌军分不清方向胡乱开火。轻伤员王副连长带领其他伤员一跃而出冲在最全面,后面紧跟着民兵小组保护的群众,毕杰增在后面督促收尾。队伍冲入对面的松树林,再往马石山北坡转移,终于破“网”而出。

  这次带队突围,毕杰增得到了他参军后的第一个嘉奖——胶东军区卫生模范。

  马石山突围战中,有400余指战员阵亡,千余群众(一说是500余人)被害,6000余群众被救,平均每15名生还者,就要付出1名战士的生命作代价。16团政委张寰旭、参谋长陈子英,胶东军区军医处处长兼政委夏云超均壮烈牺牲。

  毕杰增回来清理战场时,被眼前的惨象惊呆了。几十个人被集体烧焦,蜷缩在地,辨不清模样。一名孕妇的肚子被剖开,婴儿死在肚子外面的胎盘里。一个老人被割下了头颅。一名不满3岁的幼儿被撕开双腿,肠子流了一地。而整个马石山周围,户户戴孝,村村冒烟。

  毕杰增忍不住痛哭流涕,那一天,他的悲伤和仇恨到达了顶点。 

  家乡的离走与回归

  “也许战争年代本就不由得你多想,你已经卷入了这场浩大的战争”

  1944年春天,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大量日军药品后,已在胶东军区文西独立营升为助理医生的毕杰增穿着军装,别着手枪,扛着一箱药回到了离开近4年的故乡。

  毕杰增笔挺的军装、精致的手枪和那袋稀缺的药品让全村人奔走相告。他是这个村的第一个八路,由于他的来去神秘,17岁的他被村民们谈为传奇。更何况他还是个医生,他在家呆了5天,天天接连有人找他看病要药。

  这是毕杰增那些年里感到最幸福、最安全的5天。他的突然出现,既抚慰了家人的思念之苦,又给了这个贫困家族历史般的荣耀。这个时候,胶东的抗日形势有了根本好转,根据地正在迅速扩张。谈起八路军,老百姓的赞叹方式是伸出右手,先让手指呈“八”字形状,再缩回食指,变成一个雄赳赳的大拇指。

  1945年9月,毕杰增听到东海军分区卫生处处长打电话,说威海那边需要医生,刚好门口正有一辆准备开往威海的汽车。他以前只是看着小日本的汽车威风地跑来跑去,却不曾亲自坐过一回。为了体验坐汽车的感觉,他脱口说报名要去,简单收拾后就跳上了汽车。

  这个童心可鉴的决定,一如5年前13岁的他在放学回家路上不假思索跟着陌生人投奔八路军一样,显得那么仓促。“也许战争年代本就不由得你多想,你已经卷入了这场浩大的战争。”毕杰增说。

  还有一点相同的是,这一次,他再次远离了故乡。到达威海后的第4天,他就随大部队挺进东北作战。此时,他开始以正式医生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

  离开了胶东,毕杰增便把那在胶东战斗过的地方一并归入到故乡的范畴,他像怀念那个70多户人家的村庄一样,朴素地怀念那5年的抗战岁月。

  多年以后,毕杰增读到一句话:“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句话就像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心怀。(采写:本报特派记者袁小兵 通讯员李浦松 周罡)

[上一页] [1] [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