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区划调整三年六合抓机遇促发展:奔小康富民为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1:55 龙虎网

  【龙虎网讯】一个小镇,30多户人家办超市,家家年进账10万元以上;一个456户人家的石材专业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不稀奇,家家比存款多少、经营规模多大;投资买车在农村跑出租,排量小于1.8升的坚决不要……所有这些,不是苏南富裕农村才有的“西洋景”,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六合龙袍、横梁、程桥等乡镇的事。区划调整3年,六合富民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今年上半年,全区52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014元,与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03元相比,半年就挣回了区划调整前农民全年挣的钱。一位乡镇党委书
记这样描述六合农民的变化:“过去,农民坐下来就谈我家怎么穷;现在话题变了,谈的是怎么经营,怎么赚钱,什么手艺吃香,什么地方欢迎六合人。”可以说,六合这两年所打的“富民牌”,不仅鼓了农民的腰包,也打出了六合人的“精气神”。

  特色产业打造农民增收“聚宝盆”

  “没有六合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南京的全面小康;没有52万六合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六合的全面小康。”副市长、六合区委书记陈维健说,因此,在全面奔小康的路上,六合就得以“富民为大”。六合区龙袍镇的蟹黄汤包,清末时就已负盛名。为了把小包子做成一个大产业,政府从2001年开始,精心包装了一个龙袍蟹黄汤包节。连办4届的汤包节,名声越办越响,人气越办越旺。在这份热闹的背后,小小龙袍镇办起了大大小小80多家饭店,老百姓的腰包更是一年比一年鼓。采访中,镇党委书记严汉平说了一个故事。去年春节,镇上一户叶姓农民买了辆面的跑出租,结果因“档次太低”,生意全给满街跑的“富康”、“普桑”抢走了。“过年走亲访友大家图的就是风光体面”,后悔不已的老叶当即决定鸟枪换炮,把面的换成崭新的“菱帅”。严汉平告诉记者,龙袍镇目前有私家小汽车的人家至少有100户。像龙袍这样依靠特色产业富民的村镇,在六合可谓遍地开花。雨花石之乡——横梁,鹅卵石、石英砂资源丰富,单是地处偏远的徐云村,456户人家,就有330户从事石材加工生意。这些农民生产的装饰石材、园林石、滤料石,每天由集装箱卡车从农民家里拉到港口,径直销往欧美市场。区委农工办主任季文群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六合近年来已经培育了17个万亩农业生产基地。“远望”牌富硒大米、“大圣”牌水芹、“华平”牌茶叶以及八百大糕、瓜埠赖月、金牛湖鳙鱼等农副产品,无一不是规模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百余辆专门运送地产农副产品的货车,日夜奔驰在六合和周边城市之间。2002年除夕,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李源潮走访六合区钱年村祝玉东家时,祝玉东告诉李书记,全家靠贩鸡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2004年除夕,李源潮再度走访祝玉东家,祝玉东告诉李源潮,年收入已经达到12万元了。今年1到7月,祝玉东一家已经挣了3.5万元,弟弟祝玉春也挣了4.5万元。祝玉东说,上半年是淡季,7月份已转入旺季。到年底挣个10万块钱不成问题。特色产业,在帮助农民挣脱传统农业束缚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工业强区让昔日农民捧上“铁饭碗”

  地处六合南门的麦科特(南京)纺织公司原先是一家国有企业,不久前面临二次改制时,一项选择摆到了区委、区政府面前:若是“退二进三”“卖地”开发,政府至少净赚800万元,但要引进外来资金进一步做大,政府至少倒贴2000万元。权衡再三,六合选择了后者:“真正打动我们的就是企业能吸收800人到1000人就业。”除了考虑外来企业的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等因素外,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多少,也是六合衡量外来企业的一杆标尺。投资4.5亿美元的法伯耳纺织有限公司,一期工程今年底竣工后就可以增加就业2000人,5年后全部建成时,吸纳劳动力总数将达到1万人。有了这样一批项目作支撑,农民何愁不能安居乐业奔小康。身兼区中小企业局局长的季文群说,区划调整后3年,仅是落户各街镇的服装、玩具出口企业,总数就超过了200家,吸纳劳力总数达6万人。在拥有38家服装企业的程桥镇,记者巧遇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带着孩子的农村老太太,执意要闯吉姆服饰厂门。后经厂长多方盘问,方才弄清事情原委。原来,黄木桥村这位老太太的儿媳在吉姆上班,婆媳俩前几天为一点琐事拌了两句嘴,儿媳一气之下便搬到了厂里的单身宿舍。老太太气消后,让儿子3次到厂里请儿媳回家都没能如愿。不得已,老太太只好亲自“出山”,为防止自己“力度”不足,故而拖上了孙子。面对儿媳和厂长,老太太一句话就把大家逗乐了:“现在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她一个月挣1000多块钱呢,我不‘跌软’,家里日子怎么过呀!”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不断追加投资的区域工业,今天已经让六合也闹起了“民工荒”。落户六合经济开发区的丸仁电子(南京)有限公司管理部部长李惠告诉记者,由于“招工难”,企业的900名职工仅有半数是六合本地人,其余全都来自安徽和河南。

  向外转移为富民安上“望远镜”

  已经在思想上完成从“六合农民”到“南京市民”转变的六合人,如今,早已不满足把挣钱的眼光局限在家门口。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镇新篁,“擦背、跑堂、打井、装潢”4支农民打工大军,近年来走南闯北,在全国都叫出了一定的知名度。新篁镇党委书记谢庆森透露说,单是擦背一项,全镇就有5300人散落在北到哈尔滨、南到深圳的桑拿浴室,每年挣回来的钞票都在6000万元以上。最壮观的是春节前一个月,镇上邮局收到的汇款单要用帆布口袋装。以一曲《茉莉花》声名远播的八百桥镇,有一家月星毛巾厂,是全国总工会确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厂里不少纺织女工通过培训后被送到日本“研修”,3年就能净挣18万元到20万元。“虽然不少父母对孩子出国打工不太放心,但由于是正规渠道,又是政府推动,所以这个项目做得比较成功,目前已经陆续输出了50多人。”八百桥镇党委书记彭家龙介绍说,最为可贵的是,经过3年的出国闯荡,昔日因满口“六合话”被南京老城南人笑话的农家妹子,大多掌握了流利的外语,她们当中还有好几个人被日资企业聘为翻译甚至主管。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显示,3年来,六合区累计向科威特、阿尔及利亚、新加坡等国输出建筑劳务工人950人次,劳务人员年均收入5000美元,累计创汇550万美元。今年,六合区建工局与浙江建总合作,还将组织100多名六合建筑工人踏出国门。通过外出打工的积累,不少六合农民回乡做起了老板,程桥镇顾威制衣有限公司老板顾明金原来是程桥镇当地农民,年轻时外出打工,后来凭着手艺和打工积累的资金回乡办厂,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顾威制衣已经吸引了黄木桥村等周边千名农民进厂打工,顾明金的个人资产也达到千万元以上。像顾明金这样外出打工回乡做老板的,在六合还能报出一大串名字:南京汇弘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瑞像、南京搏业集团董事长徐崇义……据统计,目前,六合全区58万城乡劳动力中,累计转移已达23.56万人,在去年全区5269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打工收入已经占到了66.8%,这个比例是全国平均数的整整两倍,比全市平均水平还要高出8个百分点。过去保守的六合人,正大踏步走向天地四方。(来源:南京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